为什么山西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多是宗教建筑

曾文亮

<p class="ql-block">  山西气候干燥、地狭而山多、民风淳厚,保存有大量的木结构古建筑。但为何山西留存下来的,大多是佛教、道教及供奉民间俗神的宗教建筑,而不是其他呢?原因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解释:</p><p class="ql-block">1、山西是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也是民族融合之熔炉、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帝王为巩固其统治,需借助当时、当地宗教团体的力量。于是,山西宗教渐趋兴盛。隋唐至五代时期,佛教和道教在山西发展壮大,随之建造了大量的寺庙宫观。宋元明清,儒释道此起彼伏,民间俗神不断涌现,并逐步强化,建立了完整的神仙体系。宗教建筑的修造一直不曾停息。</p><p class="ql-block">2、山西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地方,虽少有天灾,但人祸不断,生存艰难。加之被奴役、被屠戮的恐惧,迫使古代山西人纷纷信奉宗教,或庇荫于佛寺、道观,及大量民间俗神庙宇。宗教建筑满足了身居苦难的人民追求安全感、归属感的心理诉求,因此,当地的普通百姓乃至乡坤、官员,皆会自发的保护宗教建筑。</p><p class="ql-block">3、历史上,山西境内的政权多而杂,令人目眩。每逢王朝更迭,政权更替,新朝的统治者总会将旧朝的一应宫殿及宗社祖庙推倒焚毁。从新朝帝王或起义者的角度看,这些宫殿宗庙无疑是旧朝的大本营和精神、意志的象征,代表着旧朝所承袭的政统及合法性。将其彻底毁弃,可摧折前朝遗老遗少的精神支柱,极大的打击旧势力,并壮大新朝的声势,以利于其获得统治的正当性。所以,山西各代王朝的宫室宗庙建筑几乎尽毁。</p><p class="ql-block">4、古代及至近代,山西民间宗族势力、结社组织发达,历代乡绅在信教的基础上,纷纷组织民众修建、复建、修缮各类宗教建筑。加之,宗教建筑通常是公共使用的,主建者,或主持维修者往往能够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使得山西宗教建筑的做工和用料都极为考究。质量好,技艺水平高,自可抵御岁月的侵蚀,更易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5、宗教建筑一般只做礼拜、观瞻之用,对实用性能要求有限。因而,这些构思精巧且稳固、做工精湛的宗教建筑,即使短时间内得不到修缮,仍可继续沿用。而府第、民宅建筑则对内部环境和建筑安全性有较高要求。一旦达不到使用标准,很容易被翻新,甚至推倒重建。</p><p class="ql-block">6、近现代以来,山西被文化的遮蔽性所累,有固步自封之嫌,经济发展迟缓。拆除古建筑的活动反而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古代宗教建筑。</p><p class="ql-block">7、宗教建筑多为公共建筑,土地所有权较为固定,不像府第、民宅极易在产权流转中充作他途。</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山西保存下来的木结构古建筑,便大多是佛教、道教,及供奉民间俗神的宗教建筑,而不是其他。</p><p class="ql-block"> 这些宗教艺术瑰宝,历经风雨侵蚀和战火磨难,多隐匿于三晋大地的深山崖谷、偏远村落。早已与当年的旧事、发起修造者和维护者一样,被人遗忘。漫长的岁月里,除了修法、修仙者与善男信女,很少有人愿意去触摸那陈旧、沉默,甚至沉重的记忆。当我们走近它们,才发现这些被仁人志士、能工巧匠建造于古代的寺庵宫观,如此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本篇并非原创,汇集了众家论述和本人的观点、心得。权当资料的累积,用以学习,并宣传推广山西古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