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第一节:万物皆有道,学会用变化的眼光活出大格局</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接下来的一周,我将给大家分享这本国学经典,《道德经》。</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老子只用了一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把天下的道理都给讲完了。</p><p class="ql-block">老子还强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器晚成,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多,多则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功成身退,道常无为而不为”。</p><p class="ql-block">据说,能读懂这句话的,都干成了一番大事业。</p><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一部短短5000字的《道德经》,曾国藩靠它走出人生低谷,白岩松靠它度过中年危机。哲学家从中洞悉天道,军事家从中参透兵机,政治家从中安邦定国,大志者从中建功垂名,淡泊者从中养生延年。</p><p class="ql-block">好像无论是面对人生困境,还是时代转型,我们都特别需要《道德经》的启发。</p><p class="ql-block">当然,《道德经》作为万经之王,有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老师在讲。</p><p class="ql-block">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多讲解的版本,要么难度太大,拒人千里之外,要么又会把《道德经》庸俗化,加入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理解,很容易误读、误导,要么就只是普通翻译,枯燥乏味,即使耐着性子读完,也还是一知半解,根本领会不到精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千挑万选,给大家选出了韩鹏杰教授所著的《道德经说什么》。</p><p class="ql-block">韩鹏杰本人知识渊博,文、史、哲皆通,并具备自然科学基础,他不仅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哲学教授,也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MBA特聘教授,还是著名讲书人樊登的导师。</p><p class="ql-block">在这本《道德经说什么》中,韩鹏杰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把道德经里前后呼应的观点联系在一起,逻辑严谨,生动有趣,让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轻松读懂《道德经》,变得更懂中国传统文化,也更有智慧。</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道德经,作为首先给大家解读的经典呢?</p><p class="ql-block">往大了说,在日益强调国际化视野的今天,《道德经》起着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作用。</p><p class="ql-block">往深了说,学习《道德经》,再讲给别人听,这是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行为和功德。</p><p class="ql-block">往实在了说,现在国学经典已进开始全面地覆盖中小学课本,我们的小孩从小就读我们自己的国学文化经典。</p><p class="ql-block">假如我们的小孩儿对经典都很熟悉,甚至还有很多能够背诵《道德经》的小朋友,而我们作为家长,却对这个一无所知,这事儿是不是说不过去?</p><p class="ql-block">所以无论是从世界的层面,从我们文化继承的层面,还是从我们家庭的层面,大家都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来研读一下这本经典《道德经》。毕竟啊,它可以说是两千五百年来,陪无数人走出人生困局的启示录呢!</p><p class="ql-block">《道德经》开宗明义,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道是高的,你把它解读出来,就落下乘了。道是全面的,你把它讲出来就片面了。</p><p class="ql-block">那怎么办呢?别急,不能用语言解读道,我们用形象就可以了。这不,老子就给大家了一个形象,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悟性,再去体悟这个难以捉摸的“道”。</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自己体悟呢?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因为道这东西,最后还是得落到自己身上,如鱼饮水,冷暖自知。</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中国文化最高的目标,就是“悟道”。</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会悟出属于自己的“道”,孔子悟出来的,是儒道,释迦牟尼悟出来的,是释道,王阳明悟出来的,是心学。</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但说来说去,都只是天下至道当中的一个方面,正所谓“万法归宗,殊途同归”而已。</p><p class="ql-block">其实,虽然现代人叽里咕噜地说了这么一大堆,但在老子看来,真正的“道”并不玄乎,如果把“道”落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无非也就是三层含义:</p><p class="ql-block">第一,不管我们走在什么道路上,总得有一个方向和目标,没有方向那就叫做迷路,就是迷途的羔羊,没有目标就叫做流浪。所以,“道”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方向和目标。</p><p class="ql-block">第二,那我们走在道上了,也有了方向和目标,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是规则!</p><p class="ql-block">回想一下,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说,“来来来,咱们画出道来”。这个道,其实就是双方认可的规则。</p><p class="ql-block">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大家都乱哄哄地挤在一条道上,你也抢着走,我也抢着走,那最后谁也到不了终点,都在路上堵着呢!</p><p class="ql-block">只有建立在具体的规则之上,我们才能去谈“道”的境界高低。所以,这“道”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规则和境界。</p><p class="ql-block">第三,既然有“道”,那是不是就有“非道”呢?道路的两旁,总会有深渊、歧路,如果我们不管不顾,一味瞎闯,那难免会落得个“身死道消”的可悲结局。</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就用了“知止不殆”这个成语,来告诉我们得知道红线和底线,到什么地方,就该停止了,再往前走,可能就会出大问题、有大危险了。所以,“道”的第三层含义,就是边界和底线。</p><p class="ql-block">你看,老子讲一个“道”字,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我们都不能离了“道”的指导和约束。</p><p class="ql-block">而“德”的意思更简单明了,就是按照道去做。只要你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人做事,那就是有德,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啊,当你事业不顺,身体不好,心情不美时,先不要怪这个世界没有善待你,更不要一味去埋怨和指责他人。</p><p class="ql-block">这很可能是你没有真正掌握与万事万物的相处之道,如果你能明白《道德经》在说什么,并且努力一路践行,你就会是得道之人,做什么都会得到眷顾,人生也会更少碰壁。</p><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曾有个比喻,他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须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到家上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p><p class="ql-block">可道虽然好,但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要做得道之人,但不能一条道走到黑。</p><p class="ql-block">就像老子在第二章讲到:“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说,天下人如果都说一件事美好的话,它不美好的一面就出现了,而且这事本身就不美好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当天下人都说一件事很美好的时候,我们要画一个问号,怀疑这件事可能是不美好的。</p><p class="ql-block">老子这样说,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给事物贴的所有标签,都是根据当时的条件贴的。因而随着条件的变化,我们所贴的标签也应该变化。</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在唐朝,女士们都以胖为美,流行修蛾眉。可今天我们却说骨感是美,也几乎没有人修蛾眉了。</p><p class="ql-block">这说明美的标准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有时候我们觉得美好的,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不那么美好了。老子就在讲这个道理。随着时间不同,标准也会变化,甚至有的时候美好和丑恶还会互相转化。</p><p class="ql-block">比如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塞翁失马。</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古代的边关,有一位老人家。有一天,他家里仅有的一匹马丢了,大家都说,他实在是太倒霉了。可老人家却乐呵呵地说,这不一定是坏事。</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天,老人家家里丢的那匹马,带回来了十几匹野马,大家又羡慕得不行,觉得真是天降横财。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可不一定是好事。</p><p class="ql-block">果然,没几天,老人家的儿子在骑野马时,被摔断了腿。大家以纷纷议论,说简直是太悲惨了,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以后可怎么娶媳妇啊。可老人家却淡淡地说,这没准是好事呢!</p><p class="ql-block">又过了一段时日,边关战火连天,所有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兵上了战场,死伤无数。而老人家的儿子,却因为腿断了,得以幸免,在家里陪着老父亲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古人为什么说“福祸相依”?因为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变的。所以呀,我们了千万不能认为美好就是永远的美好,有可能明天一变就变丑陋了,它们在来回转变。</p><p class="ql-block">老子也在书中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来看待事物,要跳出来看。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事物总是习惯用一个标准看,什么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遇事常常想不通。</p><p class="ql-block">可如果能跳出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什么事都在变化,都不是固定的,我们的标准都是相对的。深刻理解了这句话,我们看待生活才有可能更加通透。</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一直以来,很多人谈“道”色变,总感觉道太过玄妙,而且虚无缥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道理。而《道德经》则告诉我们:其实道不远人,而且往往是简捷实用的。</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但在家庭或者职场中又可能处在被管理的位置。</p><p class="ql-block">那么,在职场中,如何面对工作压力?怎样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我们怎样修炼更强大的身心?如何更好地爱自己和身边的人?</p><p class="ql-block">道本身是无形无名的,但是我们总能从平常小事中感受到道的存在。学习道的内涵,跟随道的指引,我们就能处理好这种种难题。</p><p class="ql-block">如果大家跟随我们一起读完《道德经说什么》,可能会发现,《道德经》不但没有所想的那么高深,反而很易读、很易懂。</p><p class="ql-block">或许大家都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接收到老子带给我们的生命启迪,活出生命的大格局,活出美好与精彩。</p><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将带大家去了解关于做人之道:心怀他人,不计较反而收获更大。</p><p class="ql-block">明天同一时间,再会咯~</p> <p class="ql-block">2.第二节:做人之道:心怀他人,不计较反而收获更大</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昨天我给大家讲了万事万物皆有道,按照道去做,我们的人生就会少碰壁。</p><p class="ql-block">但同时也知道了道虽好,可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呢,我们就要学会用变化的眼光,活出大格局、活出最精彩的人生。</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继续为大家来解读《道德经》,大家一起跟随着老子,去体悟一下做人之道,看看为什么心怀他人,不计较反而收获更大。</p><p class="ql-block">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讲到了两部分的内容,首先他讲了天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很多人心里,会对天地心存敬畏,认为天长地久,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呢?</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天地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标,而是为万事万物提供条件,阳光雨露和土壤,任万事万物自由生长,可我们对天地有什么回报呢?几乎没有啊。</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就拿天地来说事了,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这天地做事情正因为不自私,不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才得到了大家的敬畏和敬仰。</p><p class="ql-block">那么,一个有境界的、有智慧的人,又该怎么做人做事呢?</p><p class="ql-block">老子紧接着就讲了人道,他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效仿天道,要有天道这样的境界,也应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大家越会往前推他、往高举他。</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呢?这是一种人格魅力。遇到好处的时候,这个人不是只想到自己,跟随这样的人,一准儿没错。</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林语堂先生甚至认为,陶渊明是咱们中国文化的最高典范。</p><p class="ql-block">可是我们大家仔细一分析,这不大对劲啊,陶渊明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了吗?</p><p class="ql-block">好像也没有,当了个官吧,也没做好,没做好干脆辞职不干了,回家种田,那就把田种好也行,可又有诗为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你看看,这地都种成什么样了?</p><p class="ql-block">再来说说他的著作吧,要知道在诗词兴盛的时代只要是个文人,品几杯茶、喝几杯酒,都又可能作出好几首诗词。对比其他的诗人,他的文章好像也就那么几篇,诗也就几十首,汇集成册,也就那么薄薄的一小本。</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读读道德经,可能就会突然体悟到了,像陶渊明、苏东坡这样的人,最好的,并不是他们的诗词歌赋、政治才华,而是他们本人。</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最伟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我们拿陶渊明来说,在他做官的时候,家里的小孩没人照顾,在请仆人照顾自己小孩的时候,也不忘给儿子写个小纸条,告诉孩子说“此亦人子也,亦善遇之”。</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说,现在这个人虽然是仆人,但他也是人家的儿子,你不要用呼三喝四、指手画脚的态度云对待他,得好好对待人家。</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说什么是得道的人,可不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嘛。</p><p class="ql-block">我们理解了“得道”,再来说说什么是“失道”,和失道的后果。</p><p class="ql-block">你可能也发现了,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稍微有了一点权势地位,就趾高气扬的样子,就说吃个饭吧,可能也会对服务员态度恶劣,甚至粗口相向,这其实就是失道。</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得道,不见得是做了什么丰功伟绩,失道,也不见得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大坏事,道,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当中。</p><p class="ql-block">记得之前看过,俞敏洪在一次演讲的时候,也讲了一个故事,很多人听完都觉得特别有趣,但这当中,也有“道”的哲理。</p><p class="ql-block">他说他上大学那会儿,寝室里一共有六个人,其中有一位室友,一次回家后带回来六个苹果,大家一看,这个同学不错呀,带六个苹果,六个人,一人分一个,挺好的事情,挺温暖的。</p><p class="ql-block">可没想到啊,这个同学把五个苹果锁在了自己的柜子里,只留下一个,然后还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p><p class="ql-block">这番操作,让五个舍友目瞪口呆,不过,大家其实也不是在意能不能吃到一个苹果,只是觉得这个事情,有点太奇葩了。</p><p class="ql-block">你想啊,虽然东西是你的,是否分享是你的自由。但是不分享,还当着大家的面吃,是不是就有些欠妥了?会让大家感觉这个人不太懂人情世故,有点小气,也不懂得顾及别人,有点自私。</p><p class="ql-block">后来这几个人合伙谋划做大事的时候,就一直讨论,“要不要叫这个人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不要叫了。</p><p class="ql-block">其实,这里我们不是强调,人一定要完全没有任何一点私心,这也不现实。只是说遇到问题的时候,若只考虑自己,不顾及旁人,就会把自己的路,给走窄了,最后很可能走到死胡同里。</p><p class="ql-block">因为大家会觉得,这个人自私的话,可能就会不好相处,没法和大家协作。所以,有什么好事,也都会有意无意地把这样的人,抛在一边。</p><p class="ql-block">失道者寡助,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不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人,自然不会是得道之人。还有一种人,他们看起来特别精明,目光敏锐,却只关注别人的缺点,这也是没有悟道的表现。</p><p class="ql-block">老子在第二十章里讲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就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那么“昭昭”和“察察”。</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看看“俗人昭昭”,“昭昭”就是说,有的人特别喜欢夸赞自己,总说我是多么好多么好。但如果你是领导或者家长,就不用再夸自己有多好了,应该做到更多、更好才是。</p><p class="ql-block">讲完昭昭,我们再说一下察察。</p><p class="ql-block">大家不妨想想,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如果整天处在“察察”这个状态,不断地挑别人毛病,能激励得了别人吗?那肯定是激励不了啊!</p><p class="ql-block">想想员工或孩子,如果在我们这儿整天被挑错,就会工作干不好,学习也学不好。</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说“俗人察察”是人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不利于整个组织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而且天天盯着别人的缺点,我们自己能进步吗?看这人有缺点,那人也有缺点,所有人都有缺点,觉得就自己了不起,这样是很难成功的。</p><p class="ql-block">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一个领导或者家长,能做到“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把自己位置放低一点儿,不去专门挑别人的毛病,而是用智慧和规则来管理人,这就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p><p class="ql-block">其实与人相处,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你想要挖出哪怕一克金子,恐怕都要挖出成吨的沙子。</p><p class="ql-block">那我们在挖掘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到底应该是沙子还是金子呢?很明显,我们不能嫌弃这些沙子,因为金子就藏在其中。</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讲千万不要像俗人那么“昭昭”,那样“察察”,虽然这可能是本性,但却要克服,这就是老子给我们传递的,一个做人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既然我们说不要总盯着别人的错处,那么又该怎么做呢?很简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多看看人家的优点就行了。</p><p class="ql-block">各位不妨来想想,水是怎么得到大家认可的。滋润万物,对吧?水并不能开花结果,但没有水,自然界里那些能够开花结果的植物,都无法成立,也无法生存。当它润泽万物,成就了其他事物时,也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口碑。</p><p class="ql-block">所以,想要双赢,就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别老盯着人家的错处看。要记得,成就别人,也就是在成就自己。</p><p class="ql-block">关于做人之道,道德经里还有一句特别深刻的话,“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p><p class="ql-block">是说有了功劳,有了作为,千万不要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因为这样而下场很糟糕的人,有很多。</p><p class="ql-block">唐朝的玄武门事变里边,有一个功劳很大的人叫侯君集,他做过李世民的国防部长。但是征兵的时候,挂印出征的时候,征讨朝鲜的时候,他都贪占了很多战利品。</p><p class="ql-block">李世民这个皇帝还是有点念旧情的,也没有把他处理得太严厉,只是撤了职。</p><p class="ql-block">但这人就很不满,觉得我对你家的功劳那么大,没有我你能上台吗?愤愤不平,跟太子合谋兵变,最后连命都送掉了。</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就在提醒这样的人“功成而弗居”。所以说为什么要读《道德经》,说大点,它能救命,说小点,它能指点生活困境。</p><p class="ql-block">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做了点事,见面就说,大家知道我现在做的事情功劳有多大吗?知道我对你们的帮助有多大吗?</p><p class="ql-block">你越这样说,大家越反感。你不讲,你做的事情都摆在那儿,别人替你宣传宣扬,“功成而弗居”。</p><p class="ql-block">“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你不居功自傲,不四处宣扬,它反而存在得更长久。就是讲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不要想回报,最后反而收获更大,结果会更幸福。</p><p class="ql-block">在《道德经》里,老子反复地在讲这个道理:越忘记回报,越不把功劳据为己有、一心为大家做事,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p><p class="ql-block">稻盛和夫二十七岁创业,一直努力工作,却不为自己,只为了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富足。</p><p class="ql-block">他出任日本航空公司名誉会长时,把自己的工资清零,不要任何回报;外面的事可以不多管,但是一定要照顾好员工。当大家都称赞他英明时,他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p><p class="ql-block">可越是这样,世界给他的回报就越多,有更多的人,来加入他的企业,成就他的事业。这就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想想为什么有的人做事业越做越顺,有的人却处处坎坷,做着做着公司就没了?</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这些人可能并不是在某些大事上出了问题,很可能是他们居功自傲,又或者是太计较付出和回报,不太懂得做人之道。</p><p class="ql-block">所以你就会发现,有的人是大家一起来成就,而有的人则活得是众叛亲离的。</p><p class="ql-block">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都是靠感情来维系的,如何去调动大家的感情,才能符合大家感情发展的规律,这也是一门学问。</p><p class="ql-block">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好多内容,都是这种有关做人的学问,如果你琢磨透了,就会发现,其实老子不是教大家权谋之术,而是在教大家顺应天道和人心,尽量从善念出发。</p><p class="ql-block">心怀他人,不计较回报,反而收获更大,这也是最好的做人之道。</p><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将带大家学习做事之道:保持空杯心态,积淀越久爆发力越强。</p><p class="ql-block">明天同一时间,再会咯~</p> <p class="ql-block">3.第三节:做事之道:无为而治,是最高级的做事方法</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昨天我们给大家讲了凡事尽量从善念出发,心怀他人,不计较回报,往往收获会更大。这并不是什么权谋之术,而是顺应天道和人心,也是最好的做人之道。</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道德经》,一起跟随着老子,去体悟一下做事之道,看看为什么我们说无为而治,才是得道者。</p><p class="ql-block">01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懂得守静不妄为</p><p class="ql-block">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无为而治就是老子讲的最高级的做事方法。</p><p class="ql-block">那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无为,字面理解,是不做,那是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用做,静等收获呢?相信你也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对。无为不是不做,而是不能瞎做,要有规矩的做。</p><p class="ql-block">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有规矩的做?</p><p class="ql-block">就要回到《道德经》里,它从头到尾,一直讲“道”,你发现这个词比较虚,很难把握,我们也很难去做。</p><p class="ql-block">道,其实理解起来也不难,往小了说,就是我们要走的路,是个过程。往大了说,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可不管是我们走路,还是万物运行,总不是乱跑的吧。就像我们各个国家的卫星,飞船,那进了太空,要稳定运行,不打架,都要遵守规矩,有自己的轨迹。</p><p class="ql-block">你说走路,也能讲道?当然能,如果我们心中有规则,那么路窄的时候,我们侧一侧身,让别人能通过,不要横行霸道,我们就是在遵循一种道。但如果你说我没有规则,没有衡量的标准,我怎么开心怎么做,那便会失去道。</p><p class="ql-block">当你遵循了规则,大家都愿意来帮助你,而随心所欲,大家都不愿意靠近你,我们常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中也讲,如果我们不懂规则,后果很严重,我们来看看老子怎么说的?</p><p class="ql-block">它说“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规则。说:不了解道的规律、规则,瞎折腾胡折腾,最后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p><p class="ql-block">网络上曾有一个报道,讲的是一位名校在读的女博士,要出国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因自身原因,迟到了。因此错过了登机时机,却说自己只晚到了几分钟而已,还因此而大闹机场,甚至出手打出机场服务人员。</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位女士到的时间,飞机并未起飞,但已经停止办理乘机手续。</p><p class="ql-block">设置停止办理乘机手续时间,是要为旅客托运行李,计算行李载重等后续一系列工作,提供宝贵时间的。这一切都是有根据科学依据和实际经验准确测算过的,这就是规则。</p><p class="ql-block">而这位女博士,不懂规则还要挑战规则,结果最终闹得沸沸扬扬也并未能如愿出国。不但如此,法航还决定将她列入黑名单,在全球范围拒绝承运,除此之外,机场地服也向民航局申请,将其列入中国民航黑名单旅客。</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的后果,就已经很严重。</p><p class="ql-block">想想这位女博士后面回到学校,可能也会受到处罚,她身边的朋友家人,可能也会疏远她。有时候,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多得不偿失啊,名失了,利没了,身边的关系也不和谐了,这就是不守规则的后果。</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这六个字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警语。</p><p class="ql-block">那怎么做,才能避免妄为带来的灾祸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发现,造成灾祸,有两种:第一种是因为不够冷静,太过冲动,根本就忘了规则这回事,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第二种是不了解规律和规则,做了违反规则的事情,结果害了自己。</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不管我们想做什么,遇到什么状况,都别着急,先让自己静下来,再来想想我们做这个事情符合不符合规律、规则。</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爱讲理,讲顺理而为,顺势而为,就是在讲规则,讲道。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不冲动,遵守规则,不妄为,就是在按照老子讲的这种规则去做事,我们的人生就会很顺畅。</p><p class="ql-block">02无为不是听天由命,而是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给大家讲完,无为是不妄为,我们讲讲第二点:</p><p class="ql-block">无为也不是听天由命、消极等待,而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之于未有”,是说在事情没有出现的时候,没有开始的时候,要有预见性,就要有作为。“治之于未乱”,是说还没有出现这种乱象的时候,就把它治理了、解决了。</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处着手,在不好的事还没有出现、或者刚有一点苗头的时候,就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用个例子,来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这句话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齐国宰相晏子出巡,正巧赶上当地发大水,把一座石桥冲毁了,晏子当机立断,马上把自己的船让给了灾民,大家都赞誉晏子爱民如子。</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时有一位很有智慧的高人,就批评晏子说,你做这个国家的宰相,齐国发大水能把一座桥梁冲毁,你都没有预见到,没有提前做出预防,这是你的你失职。</p><p class="ql-block">你看,等事情发生了,就算处理得再好,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我们说要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关于名医扁鹊的故事,也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扁鹊的国王问扁鹊:扁鹊你名气太大了,你是不是国家医术最高的?扁鹊说那肯定不是,别人我不知道,起码我大哥、我二哥都比我的医术高。</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个国王就很奇怪,你大哥、你二哥是谁?他们医术那么高,怎么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呀?</p><p class="ql-block">扁鹊就说,我大哥治病,是人家还没有病,他告诉人家怎么预防、怎么不得病。“为之于未有”,提前就有作为了,预防得病。</p><p class="ql-block">我二哥治病,是人家刚有一点小病,他就把人治好了,不让他酿成大病,“治之于未乱”。</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说,无为并不是听天由命,把人生的成败都用命运的好坏来解释。而是告诉我们要提前把事情做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才是真正的高明。</p><p class="ql-block">想想如果问题和麻烦我们提前就处理好了、解决掉了,有远见,要有预见,能未雨绸缪,不也就很自然地达到无为而治了嘛。</p><p class="ql-block">03 无为是顺其自然,学会无为才会有为 </p><p class="ql-block">讲完了无为而治是不妄为,是防患于未然,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道家无为而治,讲的就是不多为。</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该为的部分你为,不该为的部分里而,你就不要什么事都管、什么都插手。</p><p class="ql-block">那些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做事、好的家长和领导者做事,是怎么做的?老子说了,“处无为之事”,就是说该管的时候管一下,不该管的时候,你别多管、别多为。还要“行不言之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以身作责,身教重于言教,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不要讲那么多大道理,因为话说多了,有时候反而是一种负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其实道家讲的无为,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智慧与想法,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明白不多管、别多为。</p><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在平常教导孩子的时候,就怕孩子哪里出了偏差,走了弯路,所以事事指导,样样把控。</p><p class="ql-block">但如果家庭和学校把教育视作一个观光式的过程,把文凭、工作、户口等视作学习的目的,为孩子强制安排好学习内容,那么孩子很难体会到学习、阅读以及生活的乐趣。</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讲要处无为之事,就得先知道哪些是不该多管多做的,你得让孩子有顺其自然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哪怕试错、犯错也好,这样才能自然成长,才能独当一面,才能真正成为有所作为的人。</p><p class="ql-block">当父母教育孩子时,吃饭、写作业、学小提琴或者学跆拳道等等,事事严加干预,那么,孩子就完全没有了自然成长的机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去了解生活和社会。结果孩子要么反感和抵触,要么就是完全失去了自主判断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真正高明的家长会怎么做呢?他会把孩子带到一个特定地环境里面,让孩子慢慢培养兴趣,启发孩子心中的热爱,让其自然发展,一旦孩子喜爱的想法萌芽了,兴趣得到发展了,孩子就会在这个领域越做越好,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这样的家长才是高明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看著名的读书人樊登,是如何带自己的孩子读书学习的。</p><p class="ql-block">樊登一上来就说,“大人带孩子读书这个前提特别荒谬。因为孩子的好奇心要比大人强的多,所以大人唯一要做的事是别破坏他读书的能力就好。”</p><p class="ql-block">他还说,自己见过很多家长,都在积极地破坏孩子读书的能力,非要孩子读这个书,不让他读那个书,整日指责孩子。事实上,只要你不限制他,就是潜移默化地保护了他对知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樊登会经常给孩子讲到一些有趣的知识,让他对生活和知识保持着好奇心。让孩子发现这个世界上有比打游戏更好玩的东西,那些知识可以自己去探索,而探索的过程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樊登的儿子回来以后特别不好意思地说,爸爸我今天考试扣了两分,因为我把你的名字樊登的登写错了。樊登马上说,这个有意思,你这个行为在古代是一个很高级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儿子惊讶又好奇地问为什么。樊登解释道,古代人写自己父母的名字不能写对,要故意写错,这个叫做避讳。</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林黛玉一出场写林如海就写错了。中国古人写皇帝的名字,写老师的名字,写自己父母的名字,都不能写对的,避讳以示尊敬。樊登还开玩笑让儿子明天去找老师把分要回来,因为父亲的名字可以写错。</p><p class="ql-block">你看,孩子“犯的错”也可以被樊登变为一堂生动的课,也许孩子会因此而对《红楼梦》感兴趣,也许孩子会在因此在心里埋下研读古文的种子…所谓潜移默化,顺其自然,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想想家长要是都能这样做,是不是家庭也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了呢?</p><p class="ql-block">所以说道德经里讲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多为,按照规矩办事,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无为而治”就是制定好相应的规则,在尽量不干预它的情况下,让它自由发挥,自然成长,正常运转,达到自然而然成功的状态。</p><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将带大家学习财富之道:进退取舍间,就是保富之道。明天同一时间,再会咯~</p><p class="ql-block">1. 道,其实理解起来也不难,往小了说,就是我们要走的路,是个过程。往大了说,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p><p class="ql-block">2. 大人带孩子读书这个前提特别荒谬。因为孩子的好奇心要比大人强的多,所以大人唯一要做的事,是别破坏他读书的能力就好。</p><p class="ql-block">3.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育孩子要多以身作责,该管的管一下,不该管的,就不要多说、多管、多做。</p> <p class="ql-block">4.第四节:财富之道:进退取舍间,就是保富之道</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做事之道,知道了保持空杯心态,人生才会出现新的生机,变得越来越有智慧,有大智者,会让成功顺理成章,而保持公平公正,才是大仁大爱,可以保持长盛不衰。</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道德经》,大家一起跟随老子,去体悟一下财富之道,看看如何在进退取舍间,掌握保富之道。</p><p class="ql-block">01怎么掌握财富之道呢?</p><p class="ql-block">首富李嘉诚的经商智慧中,就有一条是保持现金流充足,他永远不做竭尽全力之事。</p><p class="ql-block">李嘉诚曾说过,游泳时,游了一百米,一定要留一半的力气再游回来。好多人不理解,说,我一定要把所有力气用尽了,游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李嘉诚反问:“那你怎么游回来?”</p><p class="ql-block">你看,李嘉诚永远都不会把事情做到最满。如果在做一百万投资的时候,那么他一定还有一百万的现金流,为后备运营做准备。</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做事,其实都特别忌讳这个“满”字。</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讲了三个关于不“满”的道理:第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说凡事不要求满,就像我们说食无求饱一样,不要吃撑了,“满招损,谦受益”。</p><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听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和“满”有关。</p><p class="ql-block">一个家中有两兄弟,一个很聪明,一个是极笨却很诚实的。这哥俩父亲去世的时候,分给他们一些地,结果那好地,都被哥哥骗走了。</p><p class="ql-block">这弟弟就剩下了一块贫瘠的地,只能种粗粮,于是他就准备种高粱。可他连种子也没有,只能向哥哥去借。没想到哥哥心眼坏,把种子都给炒熟了,不过有一粒种子落在了锅之外。</p><p class="ql-block">弟弟把种子拿回去,赶紧就种下了,结果整块地里,就长了一棵高粱。弟弟也没灰心,他就天天给这根高粱浇水守护。</p><p class="ql-block">可是,到了快要收获的时候,又飞来了一只鹰,把这高粱给叼走了。</p><p class="ql-block">弟弟很伤心,想想辛苦一年也就这么一棵果实,于是他就追着鹰跑,跑着跑着,结果跑到了一个山上,弟弟揉揉眼睛一看,眼前都是金子,这是金山啊!</p><p class="ql-block">不过,弟弟也没贪心,只拿了一点金子,老鹰又领着他回家来了。</p><p class="ql-block">有了金子,弟弟家里富裕起来了,日子也好过了很多,哥哥觉得奇怪,就跑来问,弟弟如实告诉了他。于是哥哥也仿效弟弟种地的过程,地里边也是长出一棵高粱。</p><p class="ql-block">收获的时候老鹰也来了,把高粱叼走了,哥哥就跟着一起到金山那个地方,到了那可就走不了了,因为到处都是金子。</p><p class="ql-block">老鹰就一直啼叫催他赶快离开,他就不走,一直往身上装,能装的地方都装了,结果耽误了时间,太阳出来后,哥哥很快就被晒化了。</p><p class="ql-block">这个民间故事,讲的哲理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说任何东西再好,也要适可而止。</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要做什么事,都要装得很满再去做,就没法做,甚至带来灾祸,所以不如适可而止,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后世把老子的这种教诲叫“持满之戒”。</p><p class="ql-block">古人是非常重视“持满之戒”的,都担心自己达到那种满的状态后,会有灾祸。</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凡事都要给自己留点余地,这样,人生才能更从容平顺一些,当然,这也是最好的保富之道。</p><p class="ql-block">创造财富要靠头脑,靠实力,更要靠道,这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其实老子的每一句话琢磨起来都很有滋味,大家可以一点点去品味。</p><p class="ql-block">02接下来看第二个“不满”的内容,“揣而棁之,不可长保。”</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有一位富可敌国的商人,他叫沈万三,这个人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变成家底丰厚的大富豪,做生意,很有一套。</p><p class="ql-block">但他完全不懂收敛自己,导致最后家财散尽,还差点丢了性命。</p><p class="ql-block">沈万三在富贵的时候,常常招摇过市,铺张浪费,大张旗鼓宴请达官贵人,好肉好酒招待。他出手阔绰,还曾出钱帮朱元璋修筑城墙。</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朱元璋问他,你的钱财,养得起我的百万大军吗?</p><p class="ql-block">沈万三听完,得意地说,我每人给一两银子都够。</p><p class="ql-block">本来沈万三只想炫耀自己很有钱,不料在多疑的朱元璋听来,就是另外一番想法了:这沈万三比自己还富怎么成?这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权啊。</p><p class="ql-block">于是朱元璋明里暗中,没少给他使绊子,沈万三事业受阻,家业衰落,最终落得倾家荡产的下场。这就是锋芒太盛、钱财外露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就像我们小学的时候削铅笔一样,老觉得铅笔尖不尖,削啊削啊,最后就削得只剩下铅笔头了,结果太尖、太锋利的时候,一碰就断了。 </p><p class="ql-block">古话说“财不露白”,才能安身立命,沈万三就犯了这个大忌。这就是道德经讲的,“揣而棁之,不可长保”。</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不满”的内容,“金玉满堂,莫之能守”。</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已是常态,中国历史上也有“五世而斩”,这样一个定律。就是说啊,一个家庭,富到五代的时候,可能就被拦腰斩断了,富不过五代。</p><p class="ql-block">现在中国人更狠,讲富不过三代。</p><p class="ql-block">因为一个人一旦富贵的时候,金玉满堂的时候,财富多的时候,可能很多不恰当的、不适合的想法、不好的想法也就随之而来。</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多的东西,我们想守是守不住的,这也是为什么俗话说,发财容易守财难。</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说自己五十年前,认识一位江西的周翁,特别有钱。当时这位周翁,有数百万的财富,可就算出五百两作为救济,他都不舍得。</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一位朋友去请教周翁,说您是如何发财致富的。</p><p class="ql-block">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天天攒钱,把家里堆满。</p><p class="ql-block">这位周翁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给子孙留下三千万两银子,可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这些钱财,就基本被挥霍一空了。</p><p class="ql-block">想想这些富翁一定是有本事的,他们有创业的能力,但是他们聚集财富以后,太把钱当回事了,着眼点全在敛财上。</p><p class="ql-block">这等于是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把这种对财富过度关注的人生态度,传给了后代,于是家族最后就很容易衰败下去,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忘记了这个世界上,做事本身才是关键。</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说,有些东西越想藏,其实越想藏越藏不住,越想守越守不住。</p><p class="ql-block">对于金钱,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得知道财富这个东西,有聚有散,不能过“满”,有一句话就叫“财聚人散,财散人聚”。</p><p class="ql-block">对于财富,我们要懂得散,还要正确地散,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聚,我们要用动态的“守”,才能守得住。</p><p class="ql-block">03. </p><p class="ql-block">讲完以上三种关于“忌满”的道理,我们再来看看一种“过满”的表现,就是“富贵而骄”,这句话用我们现在的词讲,也很明确,就叫炫富炫贵。</p><p class="ql-block">演员成龙曾说过这样一件事:现在的小孩,一拧水龙头热水就出来了,他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不会管你热水怎么来的,但如果到哪儿,拧水龙头没有热水他就觉得不对。</p><p class="ql-block">你看这不就麻烦了,富贵给他形成的文化氛围,有富有贵,为什么不炫耀一下,不炫耀一下岂不可惜!这一炫一炫,坏了,“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给自己留下了无尽的灾祸。</p><p class="ql-block">所以有的父母,老认为给小孩留得越多越好,给儿女留得越多越好。</p><p class="ql-block">这点还是不如古人想得清楚,讲得明白。</p><p class="ql-block">想想如果小孩儿比你能力强,你留给他财富干吗?你让他自己赚嘛。他能力不如你,你留给他财富干吗?你让他自己锻炼能力,自己赚的,他才懂得这个东西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学习完天道忌满,接下来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老子讲“功成身退,天之道也”。</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大家都会误以为做成了事赶快跑,赶紧退下来,这就是功成身退,但其实不是的,这个退,是在讲不居功自傲,这才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功成身退”。</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解读《道德经》,必须严格紧扣天之道来解读。天道也是《道德经》里边讲的最高的道,符合天道,一切成功都是自然而然、本该如此的事。</p><p class="ql-block">就像大将军郭子仪那样,功劳越大的时候,越跟平常人一样,把功劳成就那些都忘掉,最后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老子的这些智慧,都是他从人生以及政治战争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他也努力把这个智慧,通过各种各样的形象,来传达给大家。</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通过了三个形象和一个表现,懂得了为什么要“忌满”。</p><p class="ql-block">想想如果我们端着一盆过满的水,即使小心翼翼、走得很慢,还是会不小心洒出来;若是把铁器打磨得很锋利,把铅笔削得很尖,反而很容易折断,不便于长久保存;如果只进不出,就算是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守不住的。</p><p class="ql-block">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要变得富有,很好的保住财富,也要注意三点:</p><p class="ql-block">第一,创造财富,要懂得适可而止,凡事忌满。</p><p class="ql-block">第二,想要保富,让家里的钱变得越来越丰盈,既不能“露白”,也不能一味去守,守是守不住的。</p><p class="ql-block">第三,不要炫富,炫富炫贵,只会留下无尽的灾祸,自遗其咎。</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我们讲的这三点财富之道,其实都是在讲顺应天道。</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大家别老把眼光放在财富本身,按照天道去做事,就会自然收获财富,守住财富。</p><p class="ql-block">成功的人都爱讲,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只与福报有关系。什么意思呢?其实福报啊,就是符合天道后的自然收获。</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我们要是把着眼点放在财富上,为了捞取财富,去做一些违反规则和天道的事,最终就会损害做事本身,失去财富。</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金钱,就像河流一样,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的。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天之道,并把它导向善的方向、好的方向,那么,就给自己建立起了一个可以承载财富的水池,自然会越来越富贵。</p><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将带大家学习健康之道:欲望少了,健康就来了。明天同一时间,再会咯~</p> <p class="ql-block">5.第五节:健康之道:私欲少了,健康就来了</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财富之道,大家知道了不管是创造财富还是保住财富,都要留有余地,因为“天道忌满”。</p><p class="ql-block">想要创造财富,就要给别人留下几分空间,而想保住财富,就要懂得财散人聚的道理,不能炫富炫贵,还要懂得功成身退,顺应了天道,财富自然会流向我们。</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道德经》,大家一起跟随老子,去体悟一下健康之道,看看为什么说我们的私欲少了,健康也就来了。</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老子在道德经中传递了一种境界,就是无私。前面我们也讲过“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因为天地无私,所以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人类来讲,就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这不正是因为由于圣人无私,结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吗? </p><p class="ql-block">从养生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样,大家在意“私利”,有“私心”,这是人性的本能,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考虑“私”字过多,就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讲,私心少一点,情绪就会平和一些。</p><p class="ql-block">可这私心私利影响情绪,又与健康有什么关联呢?大家可能都听过“病由心生”,身体的病,大多都是情绪引起的。</p><p class="ql-block">从我国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过多在意自己利益的时候,就很容易患得患失,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私心越重时,这七种情绪也就会越强烈,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使我们自己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那么,七情又是怎么影响情绪和气血运行的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看喜是怎么影响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进中举的故事,一个苦读十几年的穷书生,终于考上名校的时候,一时间乐极生悲,差点没喜极而疯,这就告诉我们,喜过头了,一样会让身体出问题。</p><p class="ql-block">与喜相对应的悲,是一种伤感而哀痛的情绪表现,过度悲伤,使人意志消沉,表现为垂头丧气、无可奈何、叹息不已、愁眉不展、时时流泪哭泣,这种状态的代表人物,就要数林黛玉林妹妹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中医里讲,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悲伤肺;过忧伤脾,过恐伤肾,过惊伤胆。</p><p class="ql-block">而当我们越是在意自己的收益、自己的财产和各种名利之时,这“七情”的影响可能就会越重,情绪就会不稳定,这样一来,长期积累下来,也肯定会生病了。</p><p class="ql-block">在网络上曾经看到过一个消息,有一位百岁老人,曾在五十岁的时候,被诊断出得了癌症,医生当时说他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这位男子却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一定要做一些想做的事,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于是他独自一人,去深山里过起了养蜂劳作的田园式生活。</p><p class="ql-block">可没想到几年后,男子竟然痊愈了。一位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抗癌,跟心态有很大关系。因为患癌以来,他从来不把自己当病人看。采访过这位男子的记者,后来还参加了这位老人的百岁生日宴。</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说最好的养生,就是要少些计较,多些无私和好的心态。</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长寿的老人,他们没有纠结和计较,心态特别好,整天见谁都乐呵呵的,七情特别平稳、气血平和,可不就容易长寿了嘛。</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讲完“七情”影响我们的健康,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六欲”,六欲一般是说由眼、耳、鼻、舌、身、意而带来的贪欲,也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它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健康的。</p><p class="ql-block">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老子很喜欢用形象,带我们体悟“道”。</p><p class="ql-block">比如说他在道德经中讲到的这句“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就是用打猎,来描述出那种被欲望驱动的状态。他希望借此告诉大家,欲望太多会让心发狂,让人心里不平静。而心里不平静,就有可能会做出错事,进而影响情绪和健康。</p><p class="ql-block">你看有些小孩子,他们会喜欢那些有趣的小玩意,和好吃的零食,可没有钱怎么办?有的孩子,就会偷偷拿了父母的钱去买。</p><p class="ql-block">但是你说,做了错事拿了钱,是不是会心惊胆战、度日如年?恨不得眼睛随时盯着父母的脸色,他们每说一句话,都竖着耳朵听,但凡父母说“我的什么东西哪去了”,可能孩子的脸色“唰”就变了,汗都出来了。哪怕父母说的是别的东西,没说钱。</p><p class="ql-block">你看为了私欲,而做出了违反规则的事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个小孩,心里都会产生无比内疚和自责的感觉,压力非常大。</p><p class="ql-block">再看看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而犯过错的人,心里能不忐忑不安吗?其实为了欲望去做事,健康受到影响不说,也很难取得成功。所以“是以圣人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的像圣人一样,只求吃饱肚子而摒弃物欲诱惑,这样才能节制欲望。</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我们要活得好、活得健康很容易,吃饱了就行。但是眼睛看到了太多东西,把欲望引出来,那可不得了了。</p><p class="ql-block">比如有的人一看自己身边的同学,这个人的公司上市了,那个人又买了好车,还有那个从前不怎么起眼的同学,居然也买了好几套房子了……不行不行,我要努力。于是就开始拼命,白天晚上拼命干活,晚上到处钻营,你想想,这身体它能受得了吗?</p><p class="ql-block">再拿吃东西来说,我们的身体本身,其实不需要那么多营养,可能吃个馒头、吃碗面、吃点儿青菜,基本也就够了。</p><p class="ql-block">但是欲望它可不是这样,欲望很高的人一看,“这燕窝、鲍鱼、鱼翅,做得这么好!”“哎哟,红烧肉做得这么好啊!”“不吃可惜了”!就开始使劲吃,结果导致身体崩溃了。</p><p class="ql-block">你想啊,人不断想吃好吃的东西,但是脾很弱,它吸收不了。导致胃里装了很多东西,脾都无法吸收,结果就伤了脾胃。</p><p class="ql-block">欲望会让我们犯错,忐忑不安压力大,还会用力过猛,伤了身体根本。所以老子就告诉大家,我们得把为了欲望而去做事的人生态度抛弃。</p><p class="ql-block">要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扎实地做事,这么做,顺应天道而来的利益,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但是我们又不要去太过在意它,这样来做,人生才会越来越幸福,也越来越健康。</p><p class="ql-block">所以你说什么状态才是最好的?坦然嘛!清心寡欲,问心无愧,这种状态就是最大的幸福,也是老子为我们指出的人生大道。</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好了讲到这里,我们基本已经知道了情绪和欲望,对于我们的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又该怎样保持平静和无欲的状态呢?</p><p class="ql-block">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想想我们每个人,通常都会从自己主观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戴着好多有色眼镜,心也没有办法放空和平静。所以老子就告诉我们,要尽量还原事物本真,这样才会平静、平和。</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看到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吵起来了,甚至还可能动起手来了,这时很多家长就会比较冲动,选择自己替孩子出头,想教训别人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结果那边家长也这么想,两边家长就容易打起来。这就是站在自己是孩子家长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我们跳出自己是孩子家长这个视角来想,可能就会觉得,这就是两个普通的孩子,因为玩儿吵起来了,没关系没关系,来,你们两个小朋友互相道个歉就好了。</p><p class="ql-block">你看,角度不同,解决方案就会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因此,能以一种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完全跳出自己角色的状态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是一种智慧。</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个修炼的大法门。</p><p class="ql-block">老子在《道德经》里不断地强调这种状态,他认为,在保持安静的状态下,除了能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客观判断之外,还能与那个创立世界的本源力量沟通,能更加清晰地体察到它给我们带来的灵感和启发。</p><p class="ql-block">所以想要保持平静和无欲的状态,就要“致虚极也,守静笃也”,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静的和笃定状态,不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p><p class="ql-block">可是想想,现在我们很多人往往急于赶路,很少有人能够停下来,真正达到虚静和笃定的这个状态。</p><p class="ql-block">而当我们的欲望越多,也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内心也越受煎熬,人生也就越困苦。所以说,欲望是我们人生的大敌,我们如果控制不住,那么我们的身体、心灵都难以承受。</p><p class="ql-block">想想我们大家都喜欢和羡慕婴儿的纯净和自然,但其实成人也可以通过放空情绪、放下欲望,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宁静,达到纯净和自然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首先可以尝试每天静坐30分钟,让自己处于放空的状态,啥也不想,啥也不纠结。这个时候的你,内心会感觉到非常轻松自在,换个角度,我们会发现而整个世界也都是新鲜的。</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那些长寿老人,到最后活得就像个小孩一样,心里没有那么多名利欲望的纠结,总保持一颗童心,平和宁静,轻松愉快,这样的人就容易长寿。虽然我们年轻人,无法完全做到无欲无求,但适当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放空一下,把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不好的情绪放掉,这对于我们的生活,还有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处和帮助的。</p><p class="ql-block">其次,我们要放掉多余的欲望,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攀比心。虽然说我们就处在人群之中,无法完全避免各种比较,但也想想欲望本身,到底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还是因为别人都想要,让你误以为自己也想要,或者说看别人都有了,你也一定要有呢?</p><p class="ql-block">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欲望都需要严格控制和一味打压的,比如你喜欢一款价格较贵的手表,它不是必须品,却是你非常喜爱的,我们就可以设定一个期限,三个月也好半年也好,如果到时间了,你确实还想要这块表,那么,就把它买下来,这种延迟满足欲望的方法,也可以避免我们欲望过剩。</p><p class="ql-block">听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已经明白了,私心和欲望都会影响着我们的七情和六欲,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适当放掉一些私欲,也就自然会多一些健康。</p><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将带大家学习遵从道法,成功其实很容易。明天同一时间,再会咯~</p><p class="ql-block">金句:</p><p class="ql-block">1. 最好的养生,就是要少些计较,多些无私和好的心态。</p><p class="ql-block">2. 以一种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完全跳出自己角色的状态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是一种智慧。</p><p class="ql-block">3. 延迟满足欲望的方法,也可以避免我们欲望过剩。</p> <p class="ql-block">6.第六节:为人处事不复杂,做好三点就够了</p><p class="ql-block">大家好,在过去的几天时间里,我们一起学完了《道德经》,恭喜你又学完了一本书,收获了新知识。这本书一直被人们视为修身齐家治国的宝典,鲁迅先生就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读《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这话很有道理。别看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字,里头却蕴藏了丰富的哲学道理,有很多老子的亲身感悟,他通过静坐观想,思考体悟,把他对宇宙变换,事物发展的想法,都总结在这五千字中。相信大家通过学习《道德经》,都能收获自己的一份心得。</p><p class="ql-block">我自己通过这本书,也收获了很多感概,尤其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道德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做人的确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有时候,我们可能一不留神,说错一句话,一件事没考虑到位,或者是看待事情的心态不对,就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和反感,指责我们不会做人,不会做事,从而不愿意跟我们交往。这样一来,我们连个朋友也交不到,身边人对我们也没有好感,真是一点好处也没有。</p><p class="ql-block">要是我们能学点为人处事的经验和技巧,这种问题就不会发生。虽然为人处事的道理有很多,但是我们有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做好三件事,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具体讲述。</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做人简单一点。</p><p class="ql-block">最近这样一句话特别火:“世界很单纯,复杂的是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论世界发生了什么,周围人做了什么,我们都要通过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去看待它们。说白了就是事情最终是什么样的,其实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我们要是带着复杂的想法去看待事情,那么再简单的一件事,也会被我们想得特别复杂。相反,要是我们怀着简单的心看世界,世界就是简单的。</p><p class="ql-block">《道德经》里也说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朴素的本性,做个简单的人,减少私欲和杂念,抛弃复杂无用的想法,才能免于忧患。</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做个简单的人,生活中少点欲望,人际交往少点套路,这样不仅自己活得轻松,也能让身边人感到自在。</p><p class="ql-block">生活中如果我们总背负着繁多的欲望,我们就会把这辈子有限的光阴,都用来填满物欲了,物欲越多,我们就会活得越累。过去我们觉得衣食无忧就是幸福,赚的钱够生活开支就可以了,但是如今我们渴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吃饱穿暖还不够,我们还想着要住上更大的房子,买更多华丽的衣服,开更豪华的汽车。然后,为了满足这些欲望,我们就得更加忙碌地工作,更加辛苦地打拼。</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些欲望是可有可无的,房子再大,我们睡觉只需要一张床。衣服再多,我们穿在身上的也就那么几件。当我们过度追求欲望,我们就会让自己的人生背上沉重的枷锁和负担。</p><p class="ql-block">毕竟欲望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填不满的,既然如此,不如简单一点,减少不必要的欲望需求,做个内心简单的人。衣服够换洗,房子不必大,有车能代步,生活就挺好的,懂得简化物欲,我们就不必忙忙碌碌,累死累活地过日子。而且,越是简单生活,越能体验到生活的真实乐趣。这个道理就跟做菜一样,做菜不是调料放得越多味道越好,而是只放必要的调味品,才能保留菜的真实味道。</p><p class="ql-block">除了简单生活,我们跟人交往也要简单一点,具体来说就是精简朋友圈,坦诚交友。</p><p class="ql-block">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人脉广,就盲目地结交他人,四处应酬,逢人就去交换微信,存个联系方式,看似朋友一堆,其实一个真心朋友都没有。除此之外,有的人跟他人打交道时,心思也不简单,总带着套路和面具,不够真诚。他要么怕别人算计自己,他就像刺猬一样竖起硬刺,散发着敌意和警惕,让他人不敢靠近。要么他就贪图利益,想的是如何占他人的好处。</p><p class="ql-block">这些想法,都会让我们变得复杂功利,自己活得也不轻松。不如简单一点,不求朋友众多,但求知己一人。平平淡淡地跟人相处,不过度揣测他人的心思,也别想着算计对方,占他人便宜。既保持坦诚,又守好自己的底线,这样一来,我们才有机会结识真心的朋友,才能打造亲密又不越界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对内简化自己的欲望,对外简化自己的人际关系,我们整个生活都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容易体会到幸福感。</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点,接着我们来看第二点,做人善良一点。</p><p class="ql-block">《道德经》里有句话叫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我们做人做事,要像水滋养万物的一样,传达一份善意,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份温暖和支持。</p><p class="ql-block">有人也许会问,做人为什么要善良?答案很简单,且不说善良是人性中的美德,我们就假设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心怀恶意,只顾自己,做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样的社会有多么恐怖?当我们陷入困境,渴望周围人能搭救一把时,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白眼和冷漠,我们又是多么无助和绝望。这样一来,人间就变得跟地狱一样冰冷残忍。谁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呢?</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才说,做人要善良,你我都善良,人间就是温暖有爱的。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守好善良这条底线。</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位同事,有次开会开到很晚,错过食堂的饭点,他就点了一份外卖,结果外卖晚了半个钟头,饭送到时都冷透了。外卖小哥解释说,半路车坏了,所以耽误了时间,外卖小哥一个劲儿道歉,还要把饭钱还给同事。同事想到外卖小哥也不容易,一个差评对他而言,就是情绪的发泄,对外卖小哥来说,可能是平台的罚款,可能他这一天的收入都白搭了。所以我们这位同事,最后选择了宽容和善良,他没有投诉,还给了对方好评。</p><p class="ql-block">有人总觉得做人善良,意味着要做大好事,比如捐出大笔钱做慈善,其实善良有很多形式,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它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们也许做不到雪中送碳,至少可以做到不要火上浇油,我们做不到舍己为人,起码不要踩着别人往上爬。做不到感同身受,我们就学着换位思考,替对方多想想。这些事,都是善意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所谓的善良,更多的是举手之劳:公车上你主动给抱着孩子的妈妈和年迈的老人让座;公共场合,你推开门要走出去,看到身后的人双手抱着东西,你就主动帮他扶住门让他先走;坐电梯,你看到有人急忙赶来,而此时电梯门正在关闭,你就主动帮别人打开电梯门。这种善意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p><p class="ql-block">尽管这个世界不那么完美,但只要有一个人付出了善良,那么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因为每个普通人,都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我们一句关心的话语,一句由衷的感谢,一句包容的话,都在传递善良。</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做人做事都保持善良时,我们也会收到对方回赠的善良,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好,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这些就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的第二点,我们再来说第三点,做人糊涂一点。</p><p class="ql-block">郑板桥有句话广为流传,他说:“聪明难,糊涂更难。”</p><p class="ql-block">《道德经》里也有句类似含义的话叫:“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p><p class="ql-block">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做人呢不要太精明,也不要处处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搞得风头太盛,适度装装傻,糊涂一点,反而更有智慧。我们说的糊涂一点,不是让人变得愚昧无知,也不是让人变得愚蠢,做出一些荒诞的事情。我们说的“糊涂”,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方式,它让我们在一些不关痛痒的小事上,不要咄咄逼人,把对方逼到角落里,非要分个胜负输赢,我们可以装糊涂,不跟对方斤斤计较,看透不说透。</p><p class="ql-block">因为适度糊涂一点,我们能活得更好,人缘也更好。比方说,生活中那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要是我们每件事都想得明明白白,每笔账都算得一清二楚,一点亏不吃,一步也不让,凡事都计较,我们很容易变得小肚鸡肠,让别人觉得我们太精明算计,聪明过头了,这样的人,自然不讨人喜欢,也没有人喜欢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大家都巴不得离我们远远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要学会糊涂一点,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呢?</p><p class="ql-block">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你跟爱人或者家人争吵了,就算你有理,也不要把道理讲得那么明白,家不是说理的地方,是表达爱意的地方,你就装个可怜主动认输,矛盾立刻就化解了,家庭和睦你才幸福。</p><p class="ql-block">再好比,你的老公想跟好哥们出去聚餐,怕你不同意骗你说加班,即便你知道真相,也没必要拆穿,你就装个傻,答应老公的请求,让他见见朋友,他会感激你的体贴,对你更加好。</p><p class="ql-block">有时候,碰到爱贪小便宜的人,只要没有触碰到你的原则和底线,你就不要跟他计较,让他三分,吃亏是福。碰到喜欢虚荣的人,你就夸他几句好话,给他戴顶高帽。碰到小人,惹不起就躲他远点,没必要非跟他争斗起来。</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适度糊涂的做法,它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得愚蠢无知,它是一种做人的修养和气度,能糊涂一点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p><p class="ql-block">在小事上,该糊涂时就糊涂,遇到大事,该清醒就清醒。人生数十年,如果事事精明算计,挖空心思,人就会活得太累,而且机关算尽的人,容易没朋友。少点计较,吃点小亏,适度装装傻,这样的人,才是有福气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活得快乐。</p><p class="ql-block">说完这一点,我们今天的内容也就讲完了,我们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我们从《道德经》里延伸出来,给大家梳理了一些为人处事的智慧,其实为人处事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做好三点就够了。第一个是做人简单一点,第二个是做人善良一点,第三个是凡事糊涂一点。</p><p class="ql-block">简单看待世界和生活,你就没有那么多牵绊和烦恼,日子简单反而过得更快乐。学会与人为善,你付出了善意,终将会收获他人回馈的善意,做人做事,学会糊涂一点,吃点小亏不计较,生活反而更美好。</p><p class="ql-block">为人处事是一辈子的学问,我们这一生都在学习。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道德经》中的智慧,那些为人处事中碰到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过去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带着大家学完了韩鹏杰老师编著的《道德经说什么》这本书,书中把《道德经》观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写得生动有趣,让我们能轻松理解掌握《道德经》的精华。</p><p class="ql-block">当然了,我们不要求大家把整本书全盘吸收,只要能总结几个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拿来提升自己,这本书就没有白学,我们的学习就有意义。</p><p class="ql-block">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在今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道德经》的智慧,经营好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好了,《道德经说什么》这本书讲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接下来,我们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测试题,帮助大家巩固这一周的学习成果,明天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p><p class="ql-block">本节金句:</p><p class="ql-block">1、世界很单纯,复杂的是人。</p><p class="ql-block">2、赠人玫瑰,手有余香。</p><p class="ql-block">3、人生难得糊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打卡记录</p><p class="ql-block">本周学习得分90分满分100分,共10题</p><p class="ql-block">每周一测</p><p class="ql-block">1.1、中国文化的最高目标是什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 class="ql-block">A. A.心学</p><p class="ql-block">B. B.佛法</p><p class="ql-block">C. C.悟道</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p class="ql-block">2.2、《道德经》讲的“道”,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A. A. 为人处事的方向、目标、规则</p><p class="ql-block">B. B.怎样收获好人缘的方法</p><p class="ql-block">C. C.博大精深的道法</p><p class="ql-block">回答错误</p><p class="ql-block">正确答案:A</p><p class="ql-block">解析:</p><p class="ql-block">在第一节的内容中我们提到,老子讲一个“道”字,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我们都不能离了“道”的指导和约束。所以答案是A。</p><p class="ql-block">3.3、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做人之道,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A. A、心怀他人</p><p class="ql-block">B. B、少计较</p><p class="ql-block">C. C、以自己的利益为先</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p class="ql-block">4.4、在我们很多人心里,会对天地心存敬畏,认为天长地久,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呢?</p><p class="ql-block">A. A、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及时享乐最重要</p><p class="ql-block">B. B、不能乱花钱,全都存到银行里</p><p class="ql-block">C. C、天地无私,供养万物</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p class="ql-block">5.5.《道德经》中,老子给我们讲述的最高级的做事方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A. A、无为而治</p><p class="ql-block">B. B、多劳多得</p><p class="ql-block">C. C、量力而行</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p class="ql-block">6.6、无为而治的无为,具体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A. A、耐心等待听天由命</p><p class="ql-block">B. B、消极不作为</p><p class="ql-block">C. C、不妄为、不多为</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p class="ql-block">7.7、怎么掌握财富之道,与金钱建立良好的链接呢?</p><p class="ql-block">A. A.留有余地,凡事忌满</p><p class="ql-block">B. B.全力以赴,努力赚钱</p><p class="ql-block">C. C.锋芒外露,增加合作</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p class="ql-block">8.8、古往今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已是常态,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审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A. A、大手大脚,不会守财</p><p class="ql-block">B. B、没有正确的观念和心态,不懂“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p><p class="ql-block">C. C、赚的钱不够多,不够后世子孙用的</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p class="ql-block">9.9、什么是《道德经》中提倡的健康之道?</p><p class="ql-block">A. A、少私欲,保持气血和心态平和</p><p class="ql-block">B. B、多吃瓜果蔬菜等有营养的食物</p><p class="ql-block">C. C、多运动,早睡早起</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p class="ql-block">10.10、依照《道德经》中的观点,要打造积极健康的养生方式,我们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A. A、人活一世,该吃吃、该睡睡别想那么多</p><p class="ql-block">B. B、多看看电视手机,玩玩游戏看看段子,增加乐趣</p><p class="ql-block">C. C、每天静坐30分钟,放空多余的欲望,保持平静的生活和平和的心态</p><p class="ql-block">回答正确</p><p class="ql-block">+10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