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红河书院位于蒙自市西部,苍郁葱翠的滇南绿洲公园、州第一中学、州职教园区环抱左右,风景秀丽,书香浓郁,整体建筑设计以中轴对称为代表,分别设:“一坊、一楼、两馆、三中心”即文献名邦坊、藏书楼、文化艺术馆、非遗传承馆、哈尼族、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是一组恢弘与典雅融合的中国式建筑,是红河州的文化新地标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红河自明清以来文风日盛,名冠南滇,享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文学南滇第一州”之美誉,建水县更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传承至今。红河州的建水、石屏等地传承优良学风,重教兴文,科举人才络绎不绝,俊杰辈出,素有“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之誉。</p> <p class="ql-block"> 红河书院的照壁—大型壁画《奔腾红河》,底面采用建水紫陶五色土泥烧制后嵌底,上面的浮雕造型则是用个旧出产的精锡进行手工镶制。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是红河州国家级非遗项目,个旧锡工艺制作是云南省级非遗项目,两个非遗瑰宝的有机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 红河是一条河,她源起哀牢山汇入北部湾,沟通中外、直达南海,红色的河水仿佛一条滚烫的脉搏。红河不仅是一条河,她还是一片古老神秘、富饶美丽的土地,是连接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千百年来,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盛放在红河。</p> <p class="ql-block"> 建水紫陶国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弘扬,它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建水紫陶传承了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其陶质和艺术的表现能力对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十分和诺的兼容性,被誉为一部物化的文化,活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为石屏县岳家湾村抗金名将岳飞后裔岳永兄弟特创。乌铜走银是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由于一般多以镶底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p> <p class="ql-block"> “锡都”个旧的锡器制品素以“色如银,亮如镜,声如磬"而著称,个旧锡器的产生、发展与青铜文化同步,是伴随着青铜文明延续并一直保持至今的文化成果。</p> <p class="ql-block"> 哈尼族彝族“竹编工艺”流传于红河州红河县一带。竹编工艺”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音乐、舞蹈和文学以种类繁多、生动活泼、神秘广博的姿态流传在苍茫古老的红河。</p> <p class="ql-block"> 锦绣绕指尖,云霞身上穿。红河非遗中的服饰及刺绣技艺体现了红河两岸各族人民浪漫活泼、生动热烈的性格。红河州十一个世居民族服饰刺绣各具特色,同一民族中各个支系的服饰也各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 藏书楼是红河书院的标志性建筑,“藏书楼”的牌匾,就是清乾隆的蒙自籍内阁学士尹壮图所提。</p> <p class="ql-block"> 在红河书院红河讲堂里的明清进士墙上,明清以来172位文武进士的姓名,采用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工艺,用世界锡都个旧生产的精锡,铸造成这面高大的金属墙。站在这面红河人的“学霸墙”前,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古人的名字,透过锡铸的金属光芒,在这里凝聚成一面无法逾越的“学霸墙”;红河的历史厚重和“红河魂”,也在这面墙上萦绕……</p> <p class="ql-block"> 红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我省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边地文化、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三种文化的交融交汇之地。早在西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自此在红河大地交汇、交融和积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