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号声声催奋起

茶子儿

<p class="ql-block">  震天响的鼓声,像春雷,似疾雨,直击人的心灵。如果战场擂鼓,鼓声立马振奋士气、军威。旗帜飘扬,队伍狂卷,向敌方杀去,所向披靡。</p><p class="ql-block"> 在和平年代,鼓声也是唤起斗志,焕发精气神的利器。击鼓吹号,此情此景,令这群六七十岁的老人,血脉贲张,犹如回到青壮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  这种长号,也叫过山号,云南的少数民族,有把过山号用于庆典,祭祀等大型活动中的习俗。曾经,第三届全国艺术节在昆明举办,开幕式由赵忠祥和夏兵解说,云南省省长和志祥宣布第三届全国艺术节开幕,那一瞬间,成千羽信鸽飞上天空,数把过山号吹响,庄严的,浑厚的号声,沿东风东路送出,廻荡在昆明市上空。</p> <p class="ql-block">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最高境界是艺术。来到云南文学艺术馆,跟随讲解员,一睹云南文学的作家及作品,欣赏一部壮丽的云南文学史诗。</p> <p class="ql-block">  赵藩、陈荣昌、袁嘉谷等,一代杰岀的文人。曾出版过的杂志:《滇话》、《滇诗丛录》、《云南丛书》、《翠湖之友》、《丽江白话报》、《永昌白话报》等文学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昆明军区陆续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军旅作家,彭荆风、柏桦、洛水等等,他们的作品、《芦笙恋歌》、《山间铃响马帮来》、《摩雅傣》、《勐龙沙》等小说,改编成电影,这些作品,影响着一代代人。</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落地昆明,一大批名校教授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教学,为昆明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和大量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翠湖边的绽花巷,因染布而得名。在抗日战争时期,短短的一条小巷,曾是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北大文研所教师的栖息地。曾住过陈寅恪、赵元任大家,后朱自清、闻一多等老师也住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爱泡翠湖边的茶馆,一杯茶水伴着他读书写作,创作出了许多散文和诗,一首《昆明的雨》现在昆明的文青还在朗诵着。</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写过昆明的《人间四月天》《昆明即景》等诗。</p> <p class="ql-block">  昭通作家群,作品多,夏天敏,雷平阳曾分别获国内大奖。昭通作家群,在前些年,与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一起,被称为云南现象。夏天敏、胡性能、雷平阳、潘灵、付泽刚等一批昭通作家,他们的著作,在昭通市搏物馆,专设了一个分馆。</p> <p class="ql-block">  在画展厅,孙建东、何阿平、杨卫民等各位画家的大幅画作让人大饱眼福。反映云南民族风情和云南大好河山的高质量画作云集,流连徘徊,大有看了还想看不愿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云南文学艺术馆,是云南技师学院离退休党支部党小组今年的活动内容。四月二十五日,由姜玉芝老师联系牵头,四个党小组的部分党员赴云南艺术馆,参观了云南文学史上的作家及成就,参观了绘画展览及少数民族的乐器展馆。在参观中学习,汲取知识营养,在活到老学到老的路上,不断提升自己。</p> <p class="ql-block">  鼓号声仍在耳边回荡,诗人的诗歌还敲打着心房,一次参观学习,激发起多少激情,燃烧起热爱生活和对美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党小组活动后,大家一致认为:活动是一种凝聚力,老教师们牵手,学习无止境,一起团结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