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把石耨锸

圆缘源

<p class="ql-block">  斜把石耨锸,斜把石耨锸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末期开始出现并一直广泛流行至后马桥文化时期的一种除草兼翻土的常用农具,最终演化为斜把石耨和斜把青铜耨。石耨锸主要特征有,仿鹿和牛等大型动物肩胛骨而来,整体成类似三角形,有明显的正反面面,正面相对平整,有一向左倾斜的斜把用于捆绑竹木长柄,类似扫帚,斜把又大多微微上翘,和器身并不处在一个平面之上,类似现在的铁楸,背面微微凸出,并在背面打磨出单面刃。和良渚文化石镰一样,为左利手工具,左手发力,采用略微斜向的推铲方式铲入右前方的泥土中铲断植物根茎并兼翻土,达到除草和浅翻土的作用,极具地域特色。因背面开刃加上背面磨损大所以背面比正面光滑的原因,背面要比正面更具欣赏性,故各博物馆的实物陈列和网上的照片大多以反面示人。因各种原因,学术界对此类石器的用途解释和命名极为混乱,早年争论下来有开沟破土器,石犁,斜把三角形石刀,石厨刀等等之说,后续发现的实物越来越多,反而又无人跟进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人通过对大量实物细节的观察,使用磨损痕迹的观察,使用损坏部位的观察,器形演变排比以及复原使用试验,提出石耨锸之说,特此留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