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份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相约函,从1974年的3月28日开始,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从此深深烙印于我的心底。50年过去了,出走半个世纪,今日归来的仍将是当年的那群少男少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当年下放的五个知青点将要合并举行的庆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非常遗憾此刻身在大洋彼岸,不能如约参加下放50周年庆典,但是当年离开熟悉的大院,离开亲爱的父母和家人,投身浩瀚知青大军的情景此刻历历在目,至今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知青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它在当时对于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参与者和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光荣证在当时就是一种荣耀,甚至还有一层悲壮的色彩,它见证了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任广州军区和湖南省军区的领导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除了接见当时湖南独立师的全体部以上领导,还抽空接见了准备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大院子弟——我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见当时的社会和各路首长对于我们寄予了怎样的厚望,我们要到广阔天地去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历炼我们的灵魂和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一颗颗饱含激情的红心,坚信飞翔的翅膀一定可以穿越时空,实现我们人生的美好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磨砺的时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永远深刻的记忆和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的3月28号那天,这群大院子弟举着横幅标语离开了我们熟悉的大院,从此迈向了人生转折的旅途,内心抑制不住有小鸟离巢不再受束缚的窃喜。现在回想起来揪心的感觉是多么痛的领悟,也是自己成为妈妈之后才有骨肉分离的深刻体会。忘不了妈妈捧着已经注销了我城市户籍的户口本默默流泪的样子,更忘不了3月28号送我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泣不成声以至于欢送的队伍里少了她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山下乡并不是文革的产物,它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1955年9月4日,由60名青年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抵达黑龙江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垦荒点,随后20多个省市组成了远征垦荒队到北大荒垦荒。从1955年至1966年,中国大约有150万城镇青年到农村落户,还有当时一支知青大军,就是赫赫有名的邢燕子、侯隽、董家耕等一批回乡的知识青年。只是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高潮,并一直持续了十二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50周年庆典活动中的一段由组委会提供的视频,它是那个年代反映我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在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说,“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很短,还不能够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家在城市中的中、小学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目前的就业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个多月后,1955年10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方法问题》,对于当时全国合作社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人手不足的困难,他说了可以动员大批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去进行这项工作。1955年12月,也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谈到当时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的工作时(毛泽东并不是在文革中说的)说了那句后来被我们这辈人引用得最多的话:“一切可能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该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随后在1956年1月中央作出决定,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上山下乡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从事农业是以后安排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代人的命运为此被规划成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那如今感到遥远的岁月里,作为大院子弟,我们曾经也是一群无忧无虑的少男少女,高中毕业后曾经也幻想过无数美好的未来,对于命运不能自主的选择,我们也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和家国天下历史渊源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十年代初期的自然灾害之后,中央决定做出了《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其中就包括将中学毕业生送到农村的指示,决定说“城市中一般不能升学或者就业的青年有条件的可以下乡或者安置到农场劳动”。1964年1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同时还成立了中央安置城市上山下乡青年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担任组长,谭震林在1965年提出了一个15年计划,准备在1965年到1980年之间将1100万到1200万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这一政策是国家要缓解城市人口就业压力的既定经济政策。文革开始以后的1966~1968年,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积压在城市中的人大约有1000多万人,此时国家动用了文革前已经制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既定政策,1967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背负着家国情怀,沿着老三届们脚印,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和磨砺的旅程。个人的遭遇早已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相连在一起而不可抗拒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一场无法逃脱、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下放到了湖南省长沙县鼎功区莲塘大队。一栋土砖建的平房就成了我们的知青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拂去历史的沙尘,这张泛黄的照片篆刻着我们那一群人本色的青春模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上山下乡的日子青春飞扬,战天斗地的口号也使人激情澎拜。但生活并非总是美好。清贫的日子总是重叠着过,还有那些干不完的繁重的农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资讯不发达,知青点没有电灯,更没有电视,也没有书报和文娱活动,晚饭过后,我们经常在知青点的广场上席地而坐,遥望天上的星星,感受浩瀚的宇宙和渺小的自己。去出工的路上,提心吊胆的害怕突然窜出来农家大狗的狂吠。那时候没有自来水,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在河边洗被子,一不小心踏空掉进了河边的深坑,那种恐惧和无助使我突然体会到那一刻没有任何人可以救助你。就是经常在对种种未知与恐惧中学会了勇敢,复加了坚强。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父母才会心疼自己,除此之外你依靠不了任何人,也从此养成了不矫揉造作,坚决依靠自己的习惯,为后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放的时候我还不到十七岁,刚刚高中毕业。记得这是临下放前爸妈带我去照的全家福。至此离开温暖的家以后,再没有享受过全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幸福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爸爸妈妈和姐姐都曾经是军人,那曾经是我十分敬仰和崇拜的职业。可惜我没有姐姐的运气,当年摆在面前的就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忆中罕见的爸爸和我的一张照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年以后当了妈妈的我,是个经常爱不释手把“乖呀,儿呀,妈妈爱你呀”这样反反复复抱着搂着儿子跟他说的话,但是印象中我爸爸从来就没有跟我说过一句类似于这样的话,我们家的几个孩子都非常怕他。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永远非常的严格要求我们,什么都是严格要求。搜索依稀的记忆也找不到被他表扬过的语句🤣🤭。记得有一次妈妈悄悄的给我炒了一点榨菜炒肉,用一个玻璃瓶子装着塞进了我的行李,却被爸爸检查时发现了,他把玻璃瓶拿了出来,说我应该要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我真的觉得好委屈呀😭,我肚子里没有一丁点油水你知道吗?爸爸自己是军人,一辈子都是以服从为天职,并以此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他们那一辈人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已经被严格要求得习以为常了,而我们这一代人受社会暗示和铸造,成了一个模式的产物,在思想上永远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中只能够向低标准靠拢,这在当时就是一个革命青年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沿用原生家庭的这种教育模式,在多年以后被现实狠狠地吊打,虽然自己永远都在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被爸爸看到哪怕是一点点他认为是好的样子,没有。严父如山,虽然这座山好壮观也好沉重,我也确定爸爸是爱我的,高中的时候我经常因为班级的工作会晚些放学,爸爸就会在下班后独自走到八一路和燕南街的交叉口处等着我,没有对话,就经常这样一前一后的走着。他对我的严格要求也化作了我自强不息的动力,为日后面对的困难挑战提供了强大的内心自信和底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代变迁,如今八零后的儿子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在他们身上很难再找到当年我们的影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非常爱我的爸爸,怀念我的爸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年间的前尘往事,一旦掀开了回忆的面纱就会变成历历在目的故事浮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是当时独立师的政委在我们房间关心询问我们的情况,当时的生活很艰苦,炒菜都没有油来炝锅,基本就是靠食材的原味和盐。部队经常用卡车拉一些物质支援我们知青点,记得没有菜吃,部队用麻袋拉了好多黄豆给我们,因为我们地里菜不多,那些黄豆天天吃餐餐吃,炒着吃,煮着吃,以至于后来的我看到黄豆就想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城市里的雨鞋都是稀缺品,需要一种叫“工业劵”的东西搭配人民币才可以买到,所以知青点分配我在大队部养猪,当时就只有穿着一双塑料凉鞋,记得有一次在猪圈扫猪屎被猪屁股顶到墙角旮旯顿时花容失色。还有一次我正好在剁猪菜,妈妈从城里过来看我,见一大堆菜叶和藤枝赶忙抢过我手里的刀,恨不得帮我把猪菜全部剁完,妈妈的恩情啊真是永远都不会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下放的日子里,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刻意锻炼自己,插秧、双抢、做砖、挖洞,每一项任务都是一次次对自我的挑战,一次次对困难的征服。我们饱尝过田间劳作的辛苦,也领略过收获喜悦的快乐,特别是用麻袋装起来脱了糠的米粒,还有一点菜籽油,那是我养活了自己的工分换来的,虽然微薄,却浸透了我们的执着与坚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参加大队的摘茶劳动,大清早的就去了茶山,当时太阳还没有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薄雾,采摘下来的茶叶清香扑鼻,在贫下中农的点悟下,学会了用一块湿毛巾盖在胸前小筐子里的茶叶上,不让茶叶干了水份少了斤两🤭🤭🤭,我想人们常常诟病的“小农意识”恐怕此刻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吧,哈哈哈哈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到双抢的季节,我们整个知青点的知青就会被分配到各个生产队去劳动,在生产队安排的每户贫下中农家吃饭。这是我们在老屋生产队队长家吃饭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还记得在老屋生产队一位叫“凯婶”的家里吃饭,她每次都会在我的碗底下悄悄的加上一些菜,她说是担心我吃饭时抢不过别人,朴实温暖的人性光辉,像一丝不息的火苗🔥一直蕴藏在我的心底深处闪烁着善良的光芒。多年以后,从外地回长沙我还去探望过“凯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投身于广袤的田野,以纯净的心灵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去领略劳动的意义。那片土地就是我被启蒙的地方,就是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世界观形成的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那时候我们挑土砖,因为路程比较远,基本上每个知青都是一次挑四块砖,土砖体积大且重,我也和大家一样,虽然自身单薄不足百斤,挑起来很吃力,但我也没落单,最后别人都记七分工,却只给我计五分工,没有地方去讲理呀😇。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没有什么,但当时真的好沮丧啊,哈哈哈哈哈,也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养成了我不服输的性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带队干部姜干事和我们一起在田间地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山下乡确实是一段特殊而有意义的历程,它为很多人开启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们不仅学会了奋斗,更懂得了珍惜与努力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乡下的贫瘠是超乎常人想像的,因为当时独立师举办了一期连队卫生员的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几个月的培训和考试,回来后就成了当时的“赤脚医生”,简单的战地救护,打针换药,扎针灸,进山里采中草药,经常会在防疫期间下到贫下中农家去为他们打各种预防针,面对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真实生活时,常常会被全家人没有一床完整的被褥和上完厕所没有手纸而是用竹片刮屁股而感到震惊,以至于一次次的拷问自己的灵魂,我的人生将会如何度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只有在经历过贫穷困苦的窘态生活之后,才能够懂得节俭的意义和价值,那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生活最深刻的体会,而正是这种切身的感受放纵和怂容了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苦难认知的缺失,养成和娇惯了他们只享受生活而害怕吃苦的性格。其实源头全在于我们自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院子弟其实就和他们的父辈一样,都是在一个大集体中成长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过集体生活,所以形成了鲜明的群体属性,反而给人一种无忧无虑的感觉,那种氛围让人很难感到孤独,人群越集中则越有安全感。只有天黑躺在床上以后才会觉得孤单和茫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忘不了当时大队部有一个姓易的比我们大十几岁的姐姐,她是单个落户的知青,因为想回城坚持不结婚,她脸上的皱纹彰显着岁月蹉跎的痕迹,她坚毅不屈的决心令人震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不敢去想象一个女孩子的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闪烁的青春,一瞬间的美丽。依然是当年的那个少女,心中依然充满了信心与勇气。回忆那段下放的知青生活,仿佛昨日重现,那是一段磨砺与成长的岁月。虽然时光流逝,岁月更迭,但那段艰辛却铭刻在心,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首往事,眼中含泪,但那并非悲伤,而是对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所有的付出今天看起来都值得,所有的经历成为了今天亲切的回忆。那段充满激情的日子,让我领略了生活的真谛,懂得了感恩与坚持,更是铸就了我的人生底气,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4月份我被招到邮电技工学校学习全能报务。当时百业待兴,我赶上了时代周期的红利,成了我们知青点第一个回城的知青,为了在我的录取通知书盖上大队的公章,我妈妈辗转找到大队部姓金的民兵营长,他终于从一个随身背着发白的军用书包里掏出公章给盖了。妈妈在村里田埂上拎着东西行走的样子至今令我难忘,那为了孩子操碎了心的妈妈啊,只有自己当了妈妈以后才明白倾尽全力的付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坚忍和顽强,往事不堪回首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人生留给我们的机会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每一步走来都感叹时间的紧迫和艰辛。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却因为上了邮电技工学校,按照国家的规定,中专生五年内不能参加高考,就这样再次被命运抛弃,以至于没有进入大学校园成为了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和不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在电信局工作了11年以后,偶然一日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于是参加了当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政法系统干部的考试,被招入了公安局。工作期间在公安专科学校得以完成了大专的课程,也在全国自学考试中完成了两门单科考试,2005年,因为育儿的困惑,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考上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后来在公安局心理服务热线做义工直到退休。感觉一辈子都在学习都在考试。这些都是后话。一路走来亦苦亦甜滋味自知,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当年上山下乡那些苦难的经历,那种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决心和冲劲,我会不会就在一个地方呆到终老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年轻就是好,人年轻就有活力就有自信,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就会为之而努力奋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我调到了非常喜欢的南国,在公安交通警察局一直工作到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信一切的付出都值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经回到当年的知青点,物是人非,那个曾经安放我们青春的地方已经破败不堪,据说我们的知青点一共下放了四批知青,不知道谁是最后一个离开它的人,也不清楚是哪年哪月它关上了最后的一扇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身后的水塘当年是个水库,那时候给人苍茫无垠的感觉,也曾是我受了委屈就在那坡坡上望着水面默默流泪的地方。水库的右边有一条公路,知青点的位置在水库的高处,放眼望去还真有指点江山的架势,家里来人了都会出现在从公路旁上来的那条小路上,那是大家望眼欲穿的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光一去不复返,多年后的聚会,岁月已经把我们青葱稚嫩的脸庞变成了历经世事沧桑的模样,唯有堆在脸上的笑容让人忘掉曾经的忧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聚在一起的时候,忘不了调侃当年的那些糗事,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下雨,一下雨我们就可以不出工了😂😂😂,那时候,肚子里没有油水,我们利用闲暇时间去贫下中农家里收六、七分钱一枚的鸡蛋,晚上自己在房间里架个煤油炉,用一点自己储备的猪油炒个蛋炒饭,味道美极了🤤🤤😋。还有迫切希望跟着拉大粪的车回城,这样可以省去车票钱顺便回家点个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院里出来的孩子,曾经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约着写作业,一起学工学农,最后又一起上山下乡,命运的调色板在多年以后又让我们各自精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每想起既短暂又漫长的知青岁月,心中总是泛起无数的波澜,因为资讯不发达,我们根本不知道全国有多少那些比我们艰苦百倍千倍的垦荒知青们,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甚至生命的代价,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所受的苦难和挫折都不值一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忘不了1976年毛泽东主席去世,文革结束了。但是1977年召开的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仍然强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以至于1977年至1978年之间仍然有大约22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时政府计划还要在1979年再下放80万知识青年。直到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才终于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人数将逐步减少”,对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安排原则上加上了“城市安排”这一条,此举让700多万仍然在农村的知青们闻风而动要求回城,到1981年有600多万知青回城,其中云南知青抗争行动尤为突出,促使上山下乡运动加速停摆。据统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大约有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时代结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我们非常单纯,没有学会怎样享受友谊和处理人际关系,匆匆离开知青点以后,因为信息不对称,那时候也没有微信,如果不用笔写信,大家就失去了联系,只有少数的知青因为同在一个城市才有了互动,直到下放四十周年大庆,知青点的插友们才被窜和起来了。欢聚一堂的时候,大家都忘不了叙述往事,我们是怎么把自己当做需要改造的角色,勇敢地接受现实的挑战和磨练的。抽离出来的思绪又浮现出瘦小身躯挑着沉重担子,摇摇晃晃地走在田坎小道上的样子,下田插秧,蚂蝗钻进皮肤,即使吓得灵魂出窍也只能咬牙坚持到底……往事历历在目,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执着的信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农村的那段知青的生活,我们不仅学会了勤劳与坚强,更懂得了珍惜与感恩。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磨练都是一次经历。那些日子虽然艰辛,却让我们收获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当我们回首往事,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感恩。那段青春岁月,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成长路上最难忘的风景。让我们永远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继续前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永不放弃对希望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忘不了农村的田野间,我们挥汗如雨,不说肩负着历史和时代的重任,起码也是自己养活了自己,当年的我们谁不是内心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即使有遗憾,即使有挫折,岁月留下的痕迹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是那段艰辛的岁月,锤炼了我们的意志,磨砺了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那个时代被打上烙印的特殊身份,我们是知青。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时代的篇章。那段艰辛的岁月虽然辛酸,但也充满了温情和感动,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感恩生活的馈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重新思考那个特定时期的对于参加知青运动的知识青年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洗礼。离开了相对舒适的城市生活,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和工作,这对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要承认我们在那个年代所失去并无法弥补的知识缺失。后来我去过宋美龄在美国佐治亚州的梅肯和波士顿的卫斯理大学,去过波士顿的哈佛和三藩市的斯坦福,那种追求知识的渴望随着年龄的推移越来越模糊而终于放过了自己,失去的就是失去了,就如我们的青春。幸好我的弟弟和妹妹没有像我一样,他(她)们都进入了大学校园,沐浴过知识的阳光。我妹妹还是8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们找出四十周年我们知青点庆典时的点旗,它鲜红艳丽,依旧飘扬着我们的青春,彰显着我们独特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也是十年前知青点四十周年的大庆,让我们曾经朝夕相处的三个室友终于见面了,右边是我俩一起喂猪的贺玉珍,在知青点的时候,她是最乐于助人的女孩,奋斗至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丰厚物业,是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小富婆👍。我左边的张景莲因为身体患疾终成了耶稣的忠实信徒,在我们相聚的短暂时刻还不忘向大家传递福音,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强大的拥有信仰的人的模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都还健在真的是值得庆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好感谢武毅刚把我们寝室的三个人放进了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想曾经低迷和空虚的时候,是我们点上的武毅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记忆。记得当村里伫立的电线杆上的喇叭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北京时间”的嘟嘟声时,武毅刚就会喊一句“刚才最后一响是知识青年最盼望的一响……”,很多时候,他的幽默风趣会让人缓解疲劳和焦虑的情绪,他是我们知青点名副其实的开心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十周年能聚的五十周年就只剩下回忆了,好好活着挣扎到最后,看看最后再相聚的时候我们会活成啥个模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经在一起,我们没有蹉跎岁月,今日的相聚,彼此的真情,不管岁月流逝容颜变丑,同寝的闺蜜也好,一个生产队的亦罢,多少年,未相见、尽诉离别话。走大坝,水库无澜紋,映出当年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的旅途中,遇见的都是缘分,离开的也是必然,不怨不争不喜不悲,一切随缘就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回首的过去,照片上已经有离开这个世界和脱联的人了,其实生命真的很短暂,关系也是很脆弱,现在还记得彼此的名字,过不了多久可能就什么都遗忘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了四十周年的相聚,才有了后来更多的美好时光。不光是我们知青点,还有和其他兄弟点的知青们有了热络的联系和相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聚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就忘掉了年龄,忘掉了那些曾经的不如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次回长沙,都会邀上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吃饭,退休后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丰富有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大家殊途同归的时候,最值得聊的就是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周年的庆典终因身在万里之遥美国的儿子家而不能够前往,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现代发达的资讯技术让我同样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注目着他们的活动,心其实也是互动的,组委会的能工巧匠们精心设计和规划出的大型活动热烈精彩,是一场对我们青春盛大而隆重的告别和缅怀,也是我心中的青春祭,在这个庆典中每个人都看见了曾经美好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见了我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借晚唐湖南长沙宁乡著名诗僧齐己的诗句“晚鼎烹茶绿,晨厨爨粟红。”共勉各位知青,让我们怀揣平和心态,均衡饮食,享受生活,常忆友情,活出健康快乐的每一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组委会的精心策划,周到细致并且快速制作出50周年庆典的视频以及五个知青点中每个知青点都有一段单独的视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段段悠悠的时光是我们年年岁岁约定的故事,是我们今日往后滋润心灵的美好珍藏,让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存有些许温暖的念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周年的庆典,一张没有我身影的照片,那又何妨。每一帧都是热爱,每一帧都值得珍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桑榆晚霞的从容是我们对逝去青春的深情回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4月27日于美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