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徐霞客去旅行(171)从衡山到衡州

晚霞客

这段日记是徐霞客记录的从衡山到衡阳的陆路行程。天气时阴时雨,翻山越岭,走得十分辛苦。<div>正月二十六日,天气放晴,主仆二人从衡山祝融峰上封寺起程下山,当晚到福严寺住宿,佛鼎禅师让徐霞客住在明道山房。二十七日早晨起来,又听到了雨声。吃过早饭,雨小了些,遂告别僧人下山。此行的目的地是衡州府(今衡阳市)。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由寺西循天柱(峰)南一里,又西上二里,越南分之脊,转而北,循天柱西一里,上西来之脊,遂由脊上西南行,于是循华盖之东矣。”从上图看,徐霞客是沿着038县道走的。</div> 《徐霞客游记》载:“一里,转华盖(峰)南,西行三里,循华盖西而北下,风雨大至,自是持盖(撑伞)行。北过一小坪,复上岭,共一里,转而西行岭上。连度三脊,或循岭南,共三里而复上岭。于是直上二里,是为观音峰矣。由峰北树中行三里,雨始止,而沉霾殊甚(雾霾很重)。又西下一里,得观音庵 ,始知路不迷。又下一里,为罗汉台。有路自北坞至者,即南沟来道。”徐霞客走的这段路,如今是050县道。 我们从祝融峰乘索道下山,到了景区停车场,驾车走的是333省道。行驶不远,就遇到了一座著名道观“黄庭观”。有介绍说:黄庭观原名魏阁,是中国道教最早的“上清祖庭”和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修道、注经、羽化升天之地。观阁内塑有魏华存石雕像一尊。道观位于集贤峰下,白龙潭上侧,距离南岳镇一公里。道观曾几度兴废,多次修葺,观体建筑由黄庭胜景、牌坊、憩凉亭、过殿、魏元君殿、厢房等组成。整个殿宇依山势而建,四周古木参天,环境幽静,是衡山之麓一处环境清幽,风光险峻的人间仙境。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向前行驶二三公里,路边看到一块大石头上刻着“衡山论茶”四字,附近有一排房屋,好像是衡山茶叶展示销售中心。 又向前行驶了一二公里,路边看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十里茶乡欢迎您”。放眼看去,那里山梁起伏,云雾缭绕,倒是非常适宜种茶。 透过树丛看去,山坡上一行行的茶垅,虽在秋冬季节,却也蔚然有生机。 《徐霞客游记》载:“既逾高岭,南下一里,得丛木一丘,是为云雾堂。中有老僧,号东窗,年九十八,犹能与客同拜起。时雾稍开,又南下一里半,得东来大路,遂转西下,又一里半至涧,渡桥而西,即方广寺。盖大岭之南,石廪峰分支西下,为莲花诸峰;大岭之北,云雾顶分支西下,为泉室、天台诸峰。夹而成坞,寺在其中。水口西去,环锁甚隘,亦胜地也。寺西有洗衲池,补衣石在涧旁。” <p class="ql-block">当年,徐霞客来到方广寺“寺正殿崇祯初被灾,三佛俱雨中”“宋晦庵(朱熹)、南轩(张栻)俱没于火”。我们到达方广寺时,第一眼看到是门前一座雕刻非常精湛华丽的石牌坊,不由得令人称绝。坊额刻着“南岳方广寺”五个楷字。有资料显示,南岳方广寺位于莲花峰下,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唐代改为“方广圣寿寺”,宋初皇帝赐名“方广崇禅寺”,历代时有兴废,至明崇祯初年,寺院破败,几近坍塌(徐霞客所见正殿已塌)。崇祯十六年(1634年),著名学者王夫之兄弟及夏汝弼等受巡抚褚胤锡委托,筹款修理,经过两年时间,寺院焕然一新。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这年冬天,与岳麓书院山长(校长)张栻踏雪来到南岳衡山,不禁诗兴大发,七天之内,二人互相酬唱,作诗149首,其中三分之一是在方广寺作的。后人为了纪念这次胜游,在方广寺建了“二贤祠”,以流芳千古。</p> 这是立在石阶旁的“方广寺”石刻,字迹古朴秀丽。 这是方广寺近年新建的殿宇,依山而筑,林木环绕,环境清幽。 《徐霞客游记》又载:“渡水口桥,即北上山,西北登一里半,又平行一里半,得天台寺。寺有僧全撰,名僧也。适他出,其徒中立以芽茶馈。盖泉室峰又西起高顶,突为天台峰。西垂一支,环转而南,若大尾之掉。几东接其南下之支。南面水仅成峡,内环一坞如一玦(半环形玉片),在高原之上,与方广可称上下二奇。返宿方广庆禅、宁禅房。” 我们驾车沿着333省道西行,因山高林深,途中几乎看不到村庄。但是,过了方广寺二三公里,在路边看了一片小广场,旁边一幢房屋上挂着“船山村民委员会”的牌子。猜想这个村名与主持修葺方广寺的王夫之有关。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船山先生”。 二十八日早晨,徐霞客起来,见风大雨狂,仍毅然前行。他在日记中写道:“宁禅、庆禅二僧固留(两位僧人坚持留他再住),余强别之。庆禅送至补纳台而别。遂沿涧西行,南北两界,山俱茅秃。五里,始有石树萦溪,崖影溪声,上下交映。......已而平行山半,共三里,过鹅公嘴,得龙潭寺。寺在天台峰之下,南为双髻峰。盖天台、双髻夹而西来,以成龙潭之流;潭北上即为寺,寺西为狮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之峰,亦至此而尽。” 这是从龙潭寺流下来的一条山涧,冬季雨水少,乱石满沟,水从石隙漫过,流入池塘,再逐级向下泻泄。 《徐霞客游记》又载:“过九龙,犹平行山半,五里,自狮子峰南绕其西,下山又五里,为马迹桥(今马迹社区),而衡山西面之山始尽。” 我们到了马迹社区,路边看到一块告示牌,便将它作为地名之依据。 马迹社区周围虽然有山,但山都不高,农田、村舍点缀其间,山清水秀,也算得上山中的世外桃园。 《徐霞客游记》又载:“自马迹桥南渡一涧,涧即方广九龙水去白高(今白果村)者。即东南行,四里至田心。又越一小桥,一里,上一低坳,不知其为界头也(今界牌镇)。” 上图是界牌镇公安派出所门楼。 《徐霞客游记》又载:“过坳又五里,有水自东北山间悬崖而下,其高数十仞,是为小响水塘,盖亦衡山之余波也。又二里,有水自北山悬崖而下,是为大响水塘。阔大过前崖,而水分两级,转下峡间,初见上级,后见下级,故觉其不及前崖飞流直下也。前即宁水桥(今银溪桥),问水从何处?始知其南由唐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桥。” 这是银溪桥旁银溪街上的门牌号。 《徐霞客游记》又载:“由宁水桥饭而南,五里,过国清亭(今国庆村)。” 驾车来到国庆村,将车停在国庆学校旁边。村上原来有“国清寺”,如今早已湮没。村上有老人说,上世纪六十年利用国清寺办了一所村校,后来学生逐渐减少,学校并到镇上,校舍卖给村民办了工厂。时代变迁,沧海桑田! 《徐霞客游记》又载:“逾一小岭,为穆家洞。......二里,又逾一岭,为界江(今界江村),其水由东南向西北去。界江之西为大海岭。溯水南行一里,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脉又西度为大海岭者。” 上图是界江小学,门楣拉了一条横幅“界牌镇界江小学向全镇人民拜年”,也算是给我们的确切地名。 界江村附近属丘陵山区,可惜大片平地都没有种庄稼,茅草遍地,令人扼腕叹息! 《徐霞客游记》又载:“逾坳共一里,为傍塘,即随水东南行。五里,为黑山,又五里,水口,两山逼凑,水由其内破壁而入,路逾其上。一里,水始出峡,路亦就夷(平坦)。又一里,是横口。傍塘、黑山之水南下,岣嵝之水西南来,至此而合。其地北望岣嵝、白石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里,遂止宿旅店。是日共行六十里。” 那天,徐霞客住在横口,但横口在哪里?我们没有找到口横口。按照徐霞客讲的地形地貌,我觉得那个地方应当是现在的福星村。上图是福星小学大门。 上图是福星村的局部村舍。 上图是福星村与山峙门水库地图截屏,图上的“山峙门”可能是徐霞客经过的“水口”。 上图是山峙门水库,秋冬季节,水库的水位较低。 《徐霞客游记》又载:“二十九日,早起雨如注,乃踯躅泥途中。沿溪南行,逾一小岭,是为上梨坪。又逾一小岭,五里,是为下梨坪,复与溪遇。又循溪东南下,十里,为杨梅滩(今杨梅桥),有石梁南北跨溪上,溪由梁下东去,路越梁东南行。五里,入排冲(今名同),又行排冲五里,南逾青山坳(今名同)。排冲者,冈自谭碧岭东南至青山,分为两支,俱西北转,两冈排闼,夹成长坞,缭绕为田,路由之入,至青山而坞穷。乃逾坳而南,陂陀高下,滑泞几不留足(滑得几乎站不住脚),而衣絮沾透(棉絮都湿透了),亦疲而不觉其寒(极度疲劳而不觉得寒冷)。” 这是一座九孔石桥,即徐霞客经过的“杨梅桥”。徐霞客经过时,是一座石梁架的长桥,如今是用红色砂岩砌筑的九孔长桥。桥上可以通汽车,集兵镇人民政府在桥头立了一道钢管做的限高杆,只让小车通过,限制卡车行驶,为的是保护古桥。 过了杨梅桥,桥南是仓子塘村,村上有个“兆祥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上图是该公司现代化的种植大棚,棚内种满了各种时令水果、蔬菜,让城里人带着小孩前来采摘,成了当地的一个网红打卡点。 《徐霞客游记》又载:“十里,下望日坳(今望城坳),为黄沙湾,则蒸江(湘江支流)自西南沿山而来,路遂随江东南下,又五里为草桥,即衡州府矣。觅静闻,暮得之绿竹庵天母殿瑞光师处。亟投之,就火炙衣,而衡山古太坪僧融止已在焉。先是,予过古太坪,上古龙池,于山半问路静室,而融止及其师兄应庵(盲人),苦留余,余急辞去,至是已先会静闻,知余踪迹。盖融止扶应庵将南返桂林七星岩,故道出于此,而复与之遇,亦一缘也。” 上图是望城路幼儿园,望城路即望城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