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五工作日9点开馆前参观的男女老少己排起长队。河南博物院重点看西周东周,商文物需去殷墟博物馆看。</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红陶鼎﹣﹣鼎之滥觞</p><p class="ql-block">该器系手工捏制而成,表面乳钉既可加固器体,又可作为装饰。陶胎中有意加入粗砂粒,使其在高温下不会发生崩裂。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鼎。</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装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1977年新郑县裴李岗出土。</p><p class="ql-block">此9000年前陶鼎是夏商青铜鼎的铸造模型,故称鼎之滥觞。</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p><p class="ql-block">《论语.八佾》</p><p class="ql-block">周代商起,立国于中,</p><p class="ql-block">营建洛邑,礼乐相成。</p><p class="ql-block">颍淮长子口,古器存殷风。河淇卫康叔,历世传彝宗</p><p class="ql-block">南土申与吕,身籍宝簋铭。</p><p class="ql-block">虢公钟鸣鼎食,</p><p class="ql-block">应侯金瓯玉佩</p><p class="ql-block">千年遗箱,瞬间尊荣</p><p class="ql-block">礼乐之器重启封,</p><p class="ql-block">韶光几度匆匆。</p> <p class="ql-block">洛邑的营建</p><p class="ql-block">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建立了天下共主的西周统一王朝。成王即位,周公辅政,迁殷遗民,测景(影)于"天地之中",营建新都洛邑,称为"成周"或"新邑"。成周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周王曾常居于此,接受朝拜,并举行祭典、册命和征伐等重大活动,是与宗周(丰镐)并立、抚镇四方的又一王权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周承商制</p><p class="ql-block">周灭商后,对殷遗民采取抚慰政策,允许商王室残余势力在殷商旧地继续存在,并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同时将大量中原殷遗民迁到周人直接控制地区。周初的中原封国继承了殷商的文化传统,故其遗物的形制和组合带有强烈的商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礼乐文明的物证</p><p class="ql-block">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等级制度。西周中期,逐步形成了等级严密的典章制度,体现在贵族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所使用的礼器数量与规格上,即所谓"藏礼于器"。河南发现的西周封国遗存,正是西周礼制的物质表征。</p> <p class="ql-block">"保"铜尊</p><p class="ql-block">"保"铜尊,出土于河南洛阳,西周文物,是古代盛酒的礼器,因铸造人名"保"而得名,高24.5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4.2厘米。整体造型呈筒状,周身装饰兽面纹、联珠纹和弦纹,在底部的圈足内侧铸有铭文四十六字,大意是说,周王命令保逮获殷和东方的五个诸侯,废亡了包括残殷在内的六国,王对"保"进行嘉勉和赏赐,"保"铸此尊用作父癸(音鬼)宗庙祭器。二月既望,正值周王举行大型祭祀,四方诸侯会合助祭。"保"做了这件礼器用来祭祀其父亲,并用它配祀周天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周王朝,由于都城镐京位于中国的西部,史称西周。公元前1020年,周公营建洛邑、制礼作乐,使洛阳成为周王朝控制中原的核心地区。洛阳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大都是商代贵族或是归顺周王室的殷商王臣们的遗物,这些珍贵的青铜器为我们研究西周初年营建洛邑以及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尊的圈足内铸有铭文7行46字。铭文大意为:周王命令保逮获殷和东国的五个诸侯,废亡了包括残股在内的六国,王对保进行嘉勉和赏赐,保铸此尊用作父癸宗庙祭器。二月既望,正值王举行大祀,四方诸侯会合助祭。</p> <p class="ql-block">透雕夔( kui)龙纹铜钺(兵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洛阳市北窑出土。洛阳出土西周文物因旧殷故地往往具商特点,</p> <p class="ql-block">1997年发现的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是西周初年一座"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米、宽7米。出土各类器物1000余件,殉人13具(西周早期人殉制度尚未完全废除,尤其旧商贵族)。墓主"长子口"是周初被册封的商末贵族,或为长氏方国之君,或为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其丰富的随葬品展现了一代君王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子口"铜簋形觥( gong )(酒器)</p><p class="ql-block">觥为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其特征为器腹椭园,底有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 pan ),盖作有角兽首形、盛行于商末周初。《诗经》中屡见觥一词:"兕( si )觥其觩( qiu ),旨酒思柔( qiu )""防彼公室,称彼兕觥,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晚商周初青铜器的鼎盛期,工艺器形纹饰均精美耐看。一条小龙沿盖沿盘旋。</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出土兽面纹铜方觥( gong ),方形铜礼器代表更高等级。</p> <p class="ql-block">鹿邑长子口墓内出土青铜器种类丰富,有青铜礼乐器85件,方尊、方爵、方觚等方形器较多。方形器多出于商代王室成员和中高级贵族墓中,是墓主权力和身份的标志。在长子口墓中出现数量如此集中的方形器,说明墓主人地位较高。</p> <p class="ql-block">铜方觚</p><p class="ql-block">觚(音同孤)是盛酒器,礼器的一种。觚字本意为棱角,酒器器身有四面、八面棱者,便以其形命名为觚。这种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饮酒器,常与铜爵成组随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如需温酒饮用,需要用爵,不需温热而饮用时,则用觚。爵和觚都属于极为崇高的礼器,不能随便使用。段玉裁注《说文解字》称,只有在燕礼和祭祀时,才用觚和爵。这件西周的"铜方觚",通高23厘米,出土于老子的出生地鹿邑,该墓出土的铜礼器多带有铭文"长子口"三个字,经考证,长子口应是墓主人的名字。这件铜方觚在长子口墓中还有大小、形制和纹饰相同的3个"兄弟"。出土时,它的腹内角还有残留范土,应是专为该墓铸造的明器。仔细看它◇方口外侈◇方唇◇腹壁近直◇平底◇圈足外撇。观察周身中部各有一条突出的扉棱,口的下面各以扉棱为中线,装饰有八组蕉叶纹,里面有变形的夔龙纹。往蕉叶纹下面看,您会发现有一周小鸟纹,每面二只。它的中腰和圈足每面都装饰有一组分解式的兽面纹。该墓中出土的器物既有西周的特点,又有商代的因素,还有浓厚的地方特点。一个贵族是怎样延续了几百年?又是在王朝更迭时扮演怎样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卷首铜刀</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带盖铜圆鼎(饪食器)</p><p class="ql-block">此鼎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附耳圆鼎。有立耳状钮,外置三个长方形镂雕夔龙体,盖倒置则为三足浅盘。鼎身饰双附耳,三柱状足。盖上和器口下各饰一周以涡纹相间的四叶目纹带,云雷纹填地。盖口内壁中部有铭文"长子口"三字。</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扁足铜圆鼎3件</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分裆铜圆鼎3件,分裆鼎铸造工艺更复杂些,有点类似袋状鬲足,三部分后期焊铸成整体,所以它体形不是正圆。</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四耳铜篕</p> <p class="ql-block">洛阳其它墓所出土</p> <p class="ql-block">饕餮纹起始牛首居中,两边似为kui龙纹。浮雕三层。双耳为象形。圈足部分是两条对称龙纹中有兽首。底纹似云雷纹,制作工艺精致!</p> <p class="ql-block">极精致觥盖</p> <p class="ql-block">器与盖对铭,铭文44字,系申国之相中再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作。南申之国,是西周晚期自西申迁到周王室南土的一支。位置应在南阳市北,这件铜簋的出土,证实了西周南申国确切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晨肇贮"铜角</p><p class="ql-block">1986年8月,河南信阳狮河港乡农民在狮河滩修筑水坝时,在河道黑色淤泥中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当地文物与公安部门闻讯后前去调查,共收集到青铜器13件。依据铜器铭文和器体锈色,将13件青铜器分为"父乙"和"父丁"两类。在"父乙"器群的十件青铜器中◇有两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的"晨肇贮"铜角(音同爵)。"晨肇贮"铜角为西周文物,通高27厘米,是目前所知角中最大的一件,故有"角王"之称;盖顶有半环钮,器口呈橄榄形,深腹園底,三棱锥足,器腹一侧有兽首状蓥;盖及腹部有扉棱,其间采用"三层花"的手法装饰有云雷纹衬地的饕餮纹,颈部和足部则为蕉叶蝉纹,这是目前已知极少数使用三层花工艺的角之一,突出的扉棱在其他角器上也十分少见;盖与腹内壁对铭"晨肇贮用作父乙宝尊彝即册"12字,是角、爵类器物中拥有10字以上铭文的极少数器物之一。角为饮酒器或温酒器,从文献记载来看,应是一类容量较大,和爵、觯(音同至)等酒器按照一定配比,在祭祀或宴飨时依据使用者身份尊卑区别使用的容器。其流行时间较短,仅见于商周之际。</p> <p class="ql-block">鱼龙纹铜盘(水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南阳市郊砖瓦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其他西周封国遗珍</p><p class="ql-block">在河南鲁山、上蔡、淮阳、信阳、南阳等地的西周墓葬中,出土了一批记载西周重要史实的器物,不仅反映了中原地区西周其他诸侯国的历史及文化面貌,而且折射出各地诸侯国与王畿地区文化的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铜壶</p> <p class="ql-block">"食"铜尊,青铜酒器,西周早期文物,通高28.3厘米、口径21.8厘米,1983年河南省济源市大岭村出土。</p><p class="ql-block">侈口、弧颈、微鼓腹、圆底,高圈足外撇,下端有垂直折边。从外部看,器体可分为口颈、腹部和圈足三部分,颈与腹和腹与足的连接处有明显折棱;从器内看,呈上扩下收的弧形连贯结构,无折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口颈部、腹部和 圈足内壁上阴刻铭文"食"字。"食"铜尊纹饰精美细腻,器物匀称协调,端庄大气,应为诸侯王或其重臣之物。器内铭文"食"字,应是作器者之名或其部族名。</p> <p class="ql-block">食"铜尊纹饰可分为口颈部、腹部和圈足部三部分,皆采用三层花工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上层用阴线刻划出主题纹饰的细部;中层以粗线条勾勒出主题框架纹饰;下层为云雷地纹。口颈部纹饰由等距离分布的四组蕉叶纹组成,蕉叶纹由上部二龙相对的三角形纹饰和下部的倒立兽面组成,兽面由眼、耳、角、鼻、口、牙等部分构成;腹部纹饰由四条突出的扉棱将纹饰分为两组、四部分,每组为一个完整的兽面纹,兽面由眼、眉、耳、鼻、口、牙和身、足等部分组成;圈足纹饰与腹部扉棱相对应。四部分每一部分为一完整的龙纹,与腹部对应的兽面纹成为一组对龙纹带。</p> <p class="ql-block">平顶山应国贵族墓地</p><p class="ql-block">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应国之名。周初封武王第四子于应,至公元前7世纪初为楚所灭,立国约350年。应都地望在今河南平顶山滍( zhi )阳镇一带,平顶山应国贵族墓地的发现,揭示了这一湮灭已久的中原古国文化面貌。所出器物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其青铜器铭文是考证应侯世系、应国职官、礼仪制度及应与周边诸侯国关系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平顶山应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匍"雁形铜( he )(酒器)-﹣见证西周邦交礼节</p><p class="ql-block">应国使臣出访邢国,邢公派一名叫"兄"的官员会见他,并赠予他一些礼物。后来"能"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瓶形盖,以作纪念。该重对应了史书《仪礼.士相该盖盖内铸有铭文40余字,记述了盖的主人下大夫"匍"作为应使出见礼》的记载:"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p> <p class="ql-block">浚县卫国贵族墓地</p><p class="ql-block">周公平定三监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卫成为屏蔽周的重要支柱,其封地范围包括安阳股墟及其周-1933年,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发掘了82座车马坑。出土有精美的青铜礼器、车马器、1961年庞村又发现了西周贵族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陆"调尊铭文记载了殷遗民贵族"陆"跟从卫公宗周就职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鱼父乙"铜卤1961年出土于河南鹤壁庞村,这座墓葬出土青铜礼器15件,其中多件器物带有浓厚的殷商遗风。由此可推知墓主应是西周早期的卫国高级贵族。西周初年,周公在平定殷商故地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卫国由此成为屏藩周朝的重要支柱,其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区域,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1932年,浚(音同训)县辛村发现西周卫国墓葬和车马坑82座。1961年在与辛村相距仅1公里的庞村又发现了这座西周贵族墓,证明这里应该就是西周时期卫国的中心区域。"鱼父乙"铜卤造型别致,型体小巧,铭文古拙质朴,通体素面无华,在众多纹饰繁缚的商周青铜器中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是研究西周早期卫国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鱼父乙"铜卣</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有一类较为常见的盛酒器﹣﹣卣(音同有),在《诗经》中就有"柜(音同巨)響(音同唱)一卤"之说,一般认为"巨chang"是古时一种用来祭祀或赏赐的酒,由此也可以说明卣的盛酒功能。</p><p class="ql-block">这件"鱼父乙"铜卣为西周文物,通高20厘米,口径9厘米,器上有盖,长颈、鼓腹、圈足,绳索状提梁,通体素面,器盖与器底均有"鱼父乙"3字铭文。另外,与这件卣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斗(音同抖),通长21厘米,首部为圆底小杯状,曲柄宽尾。斗为挹酒器,用于从较大容器内向外取酒。诗经中有"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说法,意思是说北斗星虽似斗却不可挹取酒浆。可见商周时期的青铜斗为曲柄如北斗星之形。而这也正是斗与另一类似器形﹣﹣勺的重要区别,勺通常为直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应国贵族玉项饰</p> <p class="ql-block">1990年﹣-1991年间,我国考古者在三门峡上村岭北部发现了虢国国君墓区。其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们云集这里,虢国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考古工作者发掘的虢仲、虢季两座国君大墓。因两座墓葬出土文物价值高、数量多、墓主人级别高,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虢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发展到春秋时期,虢国贵族穷奢极欲,以至于在公元前655年,被晋国一举灭掉,留下了"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年遗恨。</p> <p class="ql-block">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东虢在今河南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西周末年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虢国墓地位于今三门峡市北墓葬数百座,根据与国君血缘远近而分布,排列有序,等周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以及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丧葬礼仪,也反映其生前礼乐制度。</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列鼎,共7件,西周文物,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季墓。列鼎指形制、纹饰、铭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一组鼎,往往以奇数出现。从外形看,鼎口微敛,半球形腹,園底,兽蹄足;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腹部饰有垂鳞纹。在鼎腹内壁上铸有铭文4行18字:"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因周礼的影响,西周鼎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鼎在祭祀、随葬时的数量依贵族身份而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依次递减,不得逾越。据铭文考证,墓主人虢季是诸侯一级的贵族,七鼎的配置,完全符合当时的礼制规定,这也是周王威仪天下、社会稳定的体现。1990年﹣-1991年间,我国考古者在三门峡上村岭北部发现了虢国国君墓区。其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们云集这里,虢国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考古工作者发掘的虢仲、虢季两座国君大墓,共出土文物5000余件,其中虢季墓就多达3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玉戚,西周时期文物,距今约3066~2791年,长14.4厘米,宽13.3厘米,厚0.8厘米。1990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这件玉戚由青玉琢磨而成,还间杂有少量黄白色斑纹与斑点。整体呈扁圆状,前端较窄,刃端阔而呈弧形。两侧斜边各有六个锯齿牙形装饰,中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道切割痕迹。戚,也就是有齿的端刃器,又解释为"两侧有齿的扁平斧",一般是作为礼仪用器,不具备实用的武器功能。玉戚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时候就是仪仗用器,在以王权为中心的商周两代,玉戚更是上升到了王者的象征,在众多的礼器中属于最高规格,主要用于治军,同时也是仪仗器和祭祀礼器。春秋战国以后,由于政权格局的变化,玉戚逐渐失去了王权的光辉,除仿古玉器作品外,便很少见到了。出土这件玉戚的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也就是著名的虢季墓。虢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姬姓诸侯国,在春秋时期被北方的晋国所灭。 </p> <p class="ql-block">车马器</p> <p class="ql-block">铜征</p> <p class="ql-block">铜圆壶-酒器</p> <p class="ql-block">铜方壶</p> <p class="ql-block">金腰带饰,西周晚期文物,出土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腰部,应是腰带上的饰物。1组12件,分别为1件三角龙形带饰,3件兽首形带扣,7件圆形金环和1件方环。三角龙形带饰底部呈等腰三角形,正面中部向上隆起,呈三棱椎体状,背面内凹,该器物表面为两组单首双身龙形,顶端为浮雕式,头上有螺旋形双角,口旁还有一对獠牙。3件兽首形带扣形状、纹样相同,正面略鼓起,饰一兽首,兽面鼻部皆作牛鼻形,背面相应凹陷,中间有一小横梁。7件圆形金环身为扁平体,正面均有两圈凸起的弦纹,背面或平或凹,其中6件大小、纹饰、厚薄均相同,1件较小于其他6件。最后1件方环同样也是扁平体器身,背面平。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的金银器以装饰品为主,其中腰带饰多为大型成组的装饰品,大多出于级别较高的墓葬。而这套金腰带饰也在以往所发掘的时期墓葬中所少见,总重量达400多克。芮国墓亦出土一件类似金腰带饰。</p> <p class="ql-block">这套玉饰从头到脚已是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