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有两部与坠楼有关的电影亮相大陆影坛,一部是剖析了一地鸡毛的婚姻的《堕落的审判》,另一部是剖析中国家庭的高压式教育的《年少日记》。《年少日记》主要讲述一封没署名的遗书,一群看似无恙的学生,让中学老师郑sir想起自己充满暴力与遗憾的童年往事,郑sir的哥哥郑有杰还是10岁的时候坠楼自杀,一个稚嫩的生命是被什么摧毁的? 有杰一家四口(爸爸妈妈还有年龄和他相仿的弟弟)都是香港人,在当地属于中产阶级,不仅家庭美满,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看似光鲜亮丽的外壳之下,竟是一个残破不堪的集合体。律师父亲的狼式鼓励,实则是对孩子的热暴力,母亲看似关心教导,实则是自顾不暇的埋怨。我们通过电影中几个细节来分析。 爸爸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他买的。爸爸当孩子面指责殴打妈妈,孩子恐惧睡不着,通过漫画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加油!你总有一天会长大,变成你想成为了大人),结果爸爸掀开被子把孩子打个遍体鳞伤,把漫画撕个粉碎。当我看到那只剩下“加油”两个字的漫画,从孩子那带着伤痕和血迹的手心掉入垃圾桶时,一颗本来就易碎的童心从此毁灭了。爸爸的教育方法就是“你不行,打的你行”。 妈妈对孩子说,“如果我离婚,一定是因为你,我真的很辛苦你知不知道?”。 父母的爱原来是明码标价的,孩子成绩差,父母责怪,不会和孩子共情,爸爸扔掉孩子最心爱的玩偶并说给孩子买新的,可是爸爸不知那个玩偶早已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不会讲英文,爸爸骂他是垃圾,不停贬低孩子,说孩子长大变垃圾爸爸也不会阻止,说孩子不是个人才。 爸爸还把孩子关在家门外,孩子只能在天台通过大声呐喊发泄内心情绪,想以此治愈自己。结果被人发现后,又被父母严重批评。 青春心理学创始人李雪曾经说“<b>有些父母通过吸食子女的能量来洗涤自己的灵魂</b>”,对此我深以为然,现实确实有这样的一部分家长,他们因为自己的无能,加上在外面遇到的不容易,他们自身也没有能力疏导好自己。若是再遇到无能或他们认为的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就将怒火和怨气撒到孩子的身上。在家长充满戾气的内心世界里,无辜的孩子就成为了他们家长的“救命稻草”,孩子用羸弱的身躯撑住了来自父母沉重的情绪压力。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b>你控制不住的情绪,正在吸食孩子的能量,在磨灭孩子的灵性。孩子就像海绵,它不但吸收你所有的话,它也吸收你生活的态度。你管不住的情绪,就会伤及到你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放松的避风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受到的伤痛,都应该在家里面得到治疗。</b>如果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有什么资源,也没有什么强大的文化能力,又一般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那我们就多去鼓励他,多认可,多理解和包容,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请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恐惧和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我们的孩子。 《正面管教》一书告诉我们<b>最好的教育状态是和善而又坚定</b>。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b>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双向奔赴的。</b>孩子允许犯错,但父母是成年人,不应该无知。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要先赢得孩子的心,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解决矛盾的好办法。《正面管教》还告诉我们,如果大人用控制和<b>惩罚的手段战胜的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将会导致孩子或愤恨、或报复、或反叛、或退缩(盲目顺从、自暴自弃)</b>。电影里善良可怜的孩子,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b>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而是社会人。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父母赢了其实是就输了,孩子赢了父母也就赢了。物质给予是低配,陪伴是标配,共情是高配,以柔克刚是顶配。</b><br><br> 对于二胎家庭,父母一定要公平,不以孩子的分数和能力去分配父母的爱。越不被爱的孩子往往更懂事。哥哥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所以才会尽力去讨好每一个人。用力的讨好,只为了得到一点点的爱。父母带弟弟社交,哥哥总是懂事的在一旁等候;哥哥会一大早起床给家人做早餐,也只想要一点点夸奖和肯定;因为父母说写日记的习惯好,哥哥赶紧的写上了日记;就连自杀前的遗书也都在为家人着想(我离开了这个家,爸爸妈妈就不会离婚,就可以和弟弟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哥哥跳楼前写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早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因为父母糟糕的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压抑,还有自己的学习成绩,孩子晚上失眠,妈妈无视并指责。上课睡觉,老师让他站到角落并面向大家,同学们也在嘲笑和起哄。这个镜头也让我反思,今后,对于学生上课睡觉,我们该怎样去教育和帮助?否则,老师们自以为是教育的话语,实则是对孩子的嘲讽。就这样孩子开始抑郁,他开始<b>自我否定</b>:不管我多努力,都没用,我要被留级,琴也弹得不好。他开始<b>自我怀疑</b>:从开始是喜欢之前的钢琴老师并且想长大后当钢琴老师一样的老师,到最后就算真的当了老师又怎样?其实,我早就知道我长大了肯定成为不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人。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我走了,很快不会有人再记得我。对不起! 电影里面的校园暴力也值得我们思考。2024年4月15日清晨,湖南岳阳平江县的一名小男孩晨晨在家长劝说后勉强踏入学校,但在遭受可能的伤害后(校园欺凌),他选择逃离,最后在自家七楼楼顶悲壮一跃,令人扼腕叹息。据杨先生回忆,悲剧发生在4月15日工作日的早晨,晨晨唤醒妈妈时满含期待地说:“<b>妈妈,能为我准备一份爱心早餐吗</b>?”这温馨的话语竟成为母子间的最后对话。<br> 真正的告别总是无声无息,一个拥抱竟是诀别。哥哥跳楼前想再陪一陪弟弟。“弟弟,好舍不得你,但希望没有我你能更幸福。”这个镜头让无数观众泪崩。电影最后,母亲永远都离开了这个家,父亲临终前在小儿子前忏悔对孩子太严:总是为一些小事打骂孩子。然而这已经没有意义了。 《年少日记》关注的是家庭霸凌和青少年抑郁症这些问题,揭示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这部电影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和重大的意义。《年少日记》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和理解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没有霸凌和抑郁的世界。<br> 看电影《年少日记》,泪崩;结合《正面管教》来写《年少日记》的影评,泪崩。有孩子的家人们一定要看《年少日记》,《年少日记》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师题材电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