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的马蹄寺石窟群

沟畔畔zhang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听说过甘肃有个“金张掖”,因为部队里有甘肃战友,他们不仅告诉我金张掖的成因,还述说了张掖有座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马蹄寺石窟,令我神往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因为忙于事业,直到退休后这个神往才成为现实。值得庆幸的是朋友还给我们约上一位对石窟有研究的王先生陪同前往,使我们在游览马蹄寺石窟时不仅大长知识,还使这趟学习之旅又颇有深度。马蹄寺不是一座独立的寺院,而是一座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北寺、南寺、金塔寺等共计大小70多个洞窟。而它的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的天马神迹的传说。马蹄寺石窟虽然未列入中国十大石窟,但它内的一些特色是十大石窟都没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蹄寺石窟赋予戈壁特色,荒漠中的马蹄寺牌楼显得高大醒目,牌楼设有三座门,中间一座可以行车,牌楼上书汉字“马蹄寺”,厚重的楷体字端庄大气,上面还有藏文,应该也是马蹄寺的意思。我询问为何有汉藏两种文字?王先生介绍说,马蹄寺石窟群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风格和信仰故此写成这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穿过牌楼算是正式进入马蹄寺石窟群了,王先生继续说马蹄寺石窟创始人是晋代敦煌人郭瑀;郭瑀是一位佛教造诣很深的大师级学者,当年东游张掖在马蹄寺一带破旧洞窟住下,开始收徒讲经传播佛教文化。历史文献中没有这一带是谁开凿的第一座石窟,只有郭瑀带弟子凿窟的记载;那是因为投奔郭瑀求学的弟子越来越多,很多已无处安身。郭瑀不得不带领他们白天凿窟,晚上在石窟授课,最多时弟子过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先生一边手指不远处的寺庙大门一边道,石窟数量不断扩大,后来窟内增加佛像壁画,最终成为寺庙,马蹄寺成为河西走廊最早的佛教艺术宝窟之一。马蹄寺是一个石窟群,石窟最多的是马蹄寺南寺,所以南寺又称“千佛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千佛洞大门前,门眉上的写有千佛洞三个大字,两侧有对联,上联是:千佛出世人间显圣境,下联:众生入道洞前解凡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先生说千佛洞石窟是汉传佛教庙宇,里面的出家人是和尚,而三十三天那边是藏传佛教,所以那边的称喇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左面稍矮小些的山门进入,仰望峭壁上露出几个阁楼式木窗,王先生手指向正上方那处大些的窗阁,说这是千佛洞的正殿:大雄宝殿。顺着望去,大雄宝殿分两层,二层写着“千佛重显”,一层是“万德圆融”,窗阁下金黄色的陡壁写有南无阿弥陀佛。我知道这是佛教术语,口念这术语相当于“念佛”。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造型的大雄宝殿,便扭头问王先生,这是不是马蹄寺石窟的特色之一?他笑了笑说很多人和你一样认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沿着崖壁之上阶梯走道来到大雄宝殿内,没想到那里供奉的释迦摩尼佛像不是彩色的,而是像石窟样的颜色,可能是“入乡随俗”,也可能是汉传佛教佛的本我吧?总之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模样。释迦穆尼佛站立着,右手下垂,左手端胸拿着手印,大大的耳垂,柳眉弯弯,面目慈祥,俯视凡间;那水纹似的衣摆仿佛在摆动,不由得让人多看几眼。随行的朋友肃然起敬地把两张大面值纸币放进功德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部队时就听甘肃籍战友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上三十三天真遗憾”,长城早就去过,现在来到马蹄寺,自然不能错过上三十三天的机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王先生讲解,得知眼前这座高达四十多米、共七层的三十三天,佛教梵语叫“忉利天“,翻译成中文即“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即中央的释帝天,再加四方的八天三十二位天神,共三十三天。崖壁上的三十三天,整体呈宝塔形,体现出国人对佛教思想的认识和丰富想象力,国人认为一个人只要积德行善,一辈子做好事,就能从凡间的三十三天上升到天堂的三十三天,从而与神同乐;马蹄寺三十三天的设计开凿也体现出中国古代高超的石窟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十三天底层进口旁有一大窟,名“站佛殿”,又称藏佛殿,是马蹄寺石窟群里最大的洞窟,长方形的平顶大窟,约有三层楼高、三十多米深,二十五六米宽,宽敞明亮,前堂站立一尊高大的佛像,应该是尊新造的佛像,金光闪烁,近前细看,发现是泥像,高有八米多,据说站佛腹内藏有一尊白玉度母像,故又称“藏佛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先生介绍说,马蹄寺一带的石质是红沙岩质不适宜雕刻,所以佛像都是泥制的。当我问及佛中藏白玉度母像时,他说在佛像、佛塔中藏物很是常见,佛教称其为“装藏”,认为有装藏的佛像具有更大的灵异和神力;不过佛像、佛塔内多装藏经卷、珠宝,也有装藏舍利子的,像此站佛中藏度母像的倒是少见。他还问我们看出三十三天的佛像与千佛洞的有什么不同?我一下想起他在千佛洞说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来,定睛细看,似是有所不同,他笑了笑说,这里的佛像是藏传佛教式,面相偏女性,所以看着难别男女,不像汉传佛教的,一看便知性别,这就是藏传佛教佛像的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十三天是从这个小门进去,门小道窄,道宽些的能并行两人,窄的只能单人,有的通道坡大路陡,得手脚并用攀爬而上,宛如打峭壁地道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此处的三十三天通道犹如云梯一般,石阶上的防滑道道和侧面的抓手应该是今人添加的,可见古时人们上三十三天之艰难犹如西天取经路般艰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沿着通道向上攀爬,能感知当年郭瑀带领弟子凿洞建窟的艰辛,然而一心求学向佛的子弟们信仰坚定,不畏艰难,凭着一双双肉手,一根根铁钳开凿出这宏伟浩大的石窟群,也给我们又上了一堂深刻的信仰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外侧开凿出的“天窗”使通道光亮了许多,我陡然想到“郭亮村的挂壁公路”,不知郭亮村是否受了马蹄寺开凿甬道的影响?不知这样的人类智慧文明能追溯到何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个别走道,应该是走廊是在窟外的,有些像悬空寺的壁外走廊,看着真漂亮!游人可以站在那里透透心气,补充体力,以利再战攀爬上三十三天顶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十三天石窟是绿度母菩萨的道场,绿度母菩萨是马蹄寺的本尊佛,石窟里供奉度母菩萨,还有文殊菩萨,最高层是绿度母、白度母宫。据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也曾来此朝圣。可见马蹄寺在藏传佛教中地位之高。这里的佛像脸型丰圆,高鼻梁,嘴小唇薄,是标准的藏传佛教范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了马蹄寺自然要观看马蹄印了解其由来,王先生指着不远处的马蹄殿提醒我们,并继续道,传说马蹄印源于一匹神马,那是莲花生大士化身的格萨尔王的坐骑,一日格萨尔王在天巡游,悠然愈睡,神马突生下凡一睹之念,趁机会飞身而下,那知前蹄刚一着地就被主人发现,一提缰绳,神马腾空而起,为此便留下一只马蹄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先生说他作研究生时来过马蹄寺,还摸过马蹄印呢,喇嘛讲马蹄印原来和石窟颜色一样,现在黑黢黢的,是被喇嘛和游人摸出来的“包浆”。藏民认为摸神马蹄印意味吉祥如意;汉人更讲实际,认为摸了可以祛病消灾。千百年来无数个千百人地摸来摸去已看不到本色。为保护这件镇寺之宝,就添加了玻璃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一处咱们必须过去看看,王先生说,那是金塔寺石窟,被称为马蹄寺石窟中的“特窟”;金塔寺虽然只有两个石窟,但里面的佛像及其珍贵罕见,有的连敦煌莫高窟都没有,所以还极及高的研究价值。为此我们又乘车前往这座神秘的特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塔寺东西两窟云集了中国早期佛教石窟特色,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式,是受印度石窟塔庙窟和西域的新疆龟兹石窟双重影响的佛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金塔寺,果然别有洞天,窟内中心塔柱豁然而立,柱呈方型,柱上塑有佛、菩萨、力士、弟子、飞天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王先生说,那个时代这样的塑像艺术只有金塔寺独有,这叫悬塑佛像,悬塑又称“高肉雕”艺术,这种艺术手法塑出的佛像脸型丰满、高鼻梁、嘴小唇薄,服饰华丽,这就是那一时代的石窟艺术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高肉雕,我们还特意请教了王先生,我们觉得就是与壁画相比,像具有骨肉感,更接近真人相而已。估计在那时做到这样已经是创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心塔柱中最具学术和艺术价值的是悬塑的彩色飞天,头戴红宝冠,上身袒露,下着绿裙,红色披帛自肩垂下,身体扭曲成V型,凌空飞舞,活泼轻盈,这样造型姿态的飞天在莫高窟都没有,所以极具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故而又被称为“特窟中的特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走出金塔寺石窟,有种穿越归来的感觉,祖国几千年的历史太珍贵太伟大了!作为华夏后代深感自豪,我们必须珍惜珍爱和保护好这些历史瑰宝!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