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宁勾玉忠节碑在东宁三岔口庙沟里面有一个日本人叫勾玉的地方,中国人叫他卡箍留。立着一块巨大天然的花岗岩巨石,高度为1.9米,宽为0.8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31° 15′ 05.2 ″北纬44° 04 ′00.3 ″海拔203米。碑身用水泥固定在地面。</p> <p class="ql-block">正面是用手工錾刻的平面,“忠节碑”三个大字刻在一个长方形框内。左侧刻款为“已亥夏岩越中将书画”。背面中间錾刻的平面内部刻有“皇纪二千五百九十五年六月建之,第三师团东宁支部”(1935年6月)。该碑保存完整,是日本侵华见证。</p> <p class="ql-block">岩越恒一是日军工兵学校的毕业生,1932年授予中将军衔,1935年5月来东宁,6月为“忠节碑”题词,“忠节”意为孝忠天皇。其实岩越恒一是赶在秋天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日本驻满洲国大使南次郎视察东宁防务准备的,竭尽讨好南次郎司令,为自己日后的升迁做准备,没有想到南次郎视察东宁后不久,次年就被任命为朝鲜总监,离开了伪满洲国。</p> <p class="ql-block">立碑时,日本人来到大城子村砖厂找的工人,其中一名叫邓来旭,是河北省广宗县的,当年二十出头,正在大城子村砖厂干活。他回忆刻碑的是一个姓赵的师傅,按照岩越恒一写的进行錾刻。在石碑东面一百五十米不远的地方,有一处第三师团东宁支部工兵办公遗址,现在能看到部分混凝土地基。该建筑为了避免被空袭,其高度在周围树木以下,极其隐蔽。临近的公路坡度很大,实用于战地摩托通行。</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面的皇纪两千五百九十五年,是指日本神武天皇公元前660年登基算起。这个看似历史悠久的日本纪年法,比起中国的黄帝历还是太短了,当年按中国黄帝历纪年应该是4632年,比日本皇纪记年多了整整2037年,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不是日本想能征服得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