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高座老师读曲

洛阳纸贵

<p class="ql-block">史高座, 1956年生,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阳市散曲研究会会长,白雀奖散曲赛事评委,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教师。《有邰文苑》执行主编,《中华散曲》编辑。</p> <p class="ql-block">【史高座读曲】读李群女士的《 [大石调·初生月儿]采风》</p><p class="ql-block">[大石调·初生月儿]采风///李群</p><p class="ql-block"> 言说采风开视听,情寄游学增内功,原来走马花尽荣。乐山城,知庙名,做文章(还是)纸上谈兵。</p><p class="ql-block">【史高座解读】这首曲的题目是《采风》,这里的“风”字来源于“诗经”中的“国风”,其含义就是风俗、风气,如《诗经·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和《诗经·小雅》中的小部分作品。采风活动在我国起源很早,其本意就是收集民间的各种文学素材,如民歌等。后来,它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其作用就是通过收集乡谣俚曲,倾听民间的声音,了解百姓的生活。所以,《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隋朝的王通 在《中说·问易》中说:“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通读这首曲,就是作者采风后的感想,不是写“点”,而是写“面”。</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为第一层,化用唐代孟郊《登科后》的诗,说了一个“走马观花”的现象。孟郊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中举后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在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匆忙、粗浅地了解事物。这恐怕就是当前的采风现象。后三句为第二层,借用“纸上谈兵”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某些采风活动的看法。“纸上谈兵”原意是说战国时的赵括,只会照搬兵书,不知变通,以此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用在当前的采风活动中,就是往往无病呻吟,说着正确的废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走马观花”的做法而导致了“纸上谈兵”的结果。行文自然,前后呼应。不妨,我们看看古人的采风作品。朱熹的《春日》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表面上是描绘春日的美好景致,实则是抒发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追求美好的愿望。杜甫在《蜀相》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游览武侯祠后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我们知道,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这首诗正是他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忠心报国的诸葛亮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之情,联系自己的实际,所以他“泪满襟”。这些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感动读者,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读读当前网络上的采风诗, 往往是乐不思“属”,假大空充斥其间。</p><p class="ql-block"> 所以,作者起笔用了“言说”一词,写出了采风的广告词,这就是“开视听、增内功”。“开”写出了“表”,“增”写出了“里”,从表到里,让人动心。而实质呢?作者用了“原来”一词,表示对“开视听、增内功”的异议,这只不过是给眼睛过年,昙花一现罢了。接着一个“乐”字、一个“知”字互文见义,暗含着只知其名不知其实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要做文章,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了。卒章显志,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首曲构思巧妙,不落俗套。用典得体,清新自然。</p><p class="ql-block"> 史高座 2024·4·25</p> <p class="ql-block">李群老师:咸阳老年书画诗词学会诗词部副部长,咸阳散曲研究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