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始,从我国东南沿海出发,经东南亚、西亚,到达非洲、欧洲,历经两千余年不断发展,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清代,因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贸易的窗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除丝绸、陶瓷、茶叶等大宗贸易外,牙雕、木雕、银器、广绣、通草纸画等亦源源不断地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这些产自南粤的艺术品,因其用料讲究、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独具东方情趣且符合西方审美,因而倍受青睐,成为十七至十九世纪风靡海外的“广东制造”。</p><p class="ql-block">东莞作为广州外港,粤海第一门户,中外商船必经之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此次展览遴选东莞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00余件精品,从外销陶瓷、珐琅器、扇子、广绣、银器等方面,展示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清代广东外销艺术品,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视觉盛宴,邂逅一段东西方经济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广彩瓷?</p><p class="ql-block">《竹园陶说》记载</p><p class="ql-block">“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聚盛,欧上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加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者也。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等名称。”</p><p class="ql-block">“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一种“借胎上釉”的外销彩瓷,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各式各样的造型、繁而不乱的构图、中西合璧的绘画技艺、绚丽多彩的画面等特点,深受欧美等国家的喜爱,被赞誉为“世界官窑”。</p><p class="ql-block">广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关联,它不仅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念,而且还影响着欧洲瓷器的装饰风格。广彩瓷采取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手法,既吸收了景德镇传统彩绘工艺,同时也兼容了西方美学的艺术精华,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其发展过程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广彩抱月瓶</p><p class="ql-block">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p> <p class="ql-block">广彩瓷发展的四大阶</p><p class="ql-block">1.初创期</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雍正时期)</p><p class="ql-block">风格不明显,与景德镇彩瓷区别不大</p><p class="ql-block">2.繁荣期</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乾隆时期)清雍正至乾隆时期,中国是西方人向往的繁盛、富强而又颇具神秘感的东方大国,中国制瓷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达到历史高峰,其时欧洲瓷器尚在探索阶段,精美的中国瓷器更是欧洲王宫贵族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广州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西方商船首选的贸易口岸,尤其是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洋船只准在广东收泊贸易”后,广州海关被特许成为中国对欧美通商贸易唯一口岸,外国商船云集黄埔往返贸易,长达近百年。中国各地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外销货物源源不断聚于广州,由获准特权的十三行行商销往欧美。为便于贸易,景德镇相当一部分出口彩瓷生产向广州转移,根据外商喜好量身定制,广彩应运而生。乾隆时期,引进外国颜料为主色调,采用大量描金、洋红、茄紫色、粉绿等,出现大量模仿西洋器具的款式,图案画工极为讲究,融入西洋画技法,构图得当,仕女人物比例修长、面长高髻、细目樱唇,并以“满大人”、合家欢、仕女婴戏为主要题材。</p><p class="ql-block">3. 转型期</p><p class="ql-block">(清嘉庆至道光中期)</p><p class="ql-block">嘉庆广彩瓷器具有乾隆广彩的遗风,以构图紧密、色彩鲜艳、金碧辉煌著称。浓艳的红、绿彩被大面积使用,采用中国传统的勾勒填涂的彩绘技法。装饰风格丰满,密难行针,紧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织于白玉之上。</p><p class="ql-block">道光时期,彩料已经增加到了20多种,设色主要以大红、大绿、大金为主,色彩炫丽耀眼,与之前的素雅风格对比强烈,艺术效果反差鲜明。</p><p class="ql-block">4. 稳定及延续期</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后期至令)咸丰广彩与嘉庆道光时期的广彩相比,画面装饰明显改变,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一道华丽的风景。装饰整体画面偏绿,表现特征素雅而有生气。这一时期出现了广彩与五彩相结合的表现技法,被称之为广五彩。同时花鸟纹饰布局疏朗,层次清晰,纹饰丰富;人物描绘采取夸张手法,特点突出。</p><p class="ql-block">同治及光绪时期,为迎合大众市场的需求和审美,广彩瓷改变了初期的“岁无定样”,采用十字开幅、开四方斗,加上花果、蝴蝶织金作地的固定风格,完全进入了一个程式化的阶段,颜色上炫彩华丽,大量使用金彩,以大红、大绿、大金为主色调,构图上饱满丰富,喜欢用满地开光,突出主题,使画面主次分明。纹饰上常见花鸟纹,其中挞花头最具代表性,通过落笔轻重,挞出花头,体现出清柔、润丽的自然美。</p><p class="ql-block">书画家参与广彩瓷绘制,广彩逐渐由出口转为内销。</p> <p class="ql-block">课子图瓜棱花口瓶,课子图是瓷器纹饰。流行于明清时期。明代课子图多出自版画《闺苑》中的《课子图》,常通过开光的处理手法,展现妇人日常课子的场面。妇人或坐或立,指点、管束两个孩子学习。清代《课子图》画面绘一仕女,坐于长凳一头,手拿书卷,另一头有两子,一子伏凳上书写,一子站于一旁,后有茶几和盛书画的瓷瓶。也有教子习武者,多称“教子图”。</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西洋风景纹盘一对,盘心绘开光主体纹饰。从城堡式的结构、巴洛克式建筑的拱了和顶上的十字架等元素可以判断图中的房子为欧式建筑;岸边的人大长裙着装、女子烫卷发、男子戴礼帽;河中有三艘正在航行的货船,一艘小船满载货物正向岸边停靠。自十五世纪中后期欧洲新航路开辟成功,欧洲开始向非洲、美洲和亚洲扩张,港口成为欧洲发展的关键。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的笔记《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中国)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对中国的这种深深向往,使得每次欧洲商船返航时,港口都汇聚了大量的有钱人,等着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盘心所绘正是欧洲港口汇聚人群等待商船归来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清 广彩人物故事图梅瓶</p><p class="ql-block">直口,丰肩,收腹,平底,带盖,盖做兽钮将军帽式。器身两面用葡萄纹开光,内绘《西厢记》故事片断,用花朵点缀空间。布局简洁,画工精细。</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钒红描金“张生跳墙”图盘</p><p class="ql-block">折沿,浅身,圈足。口沿描金一圈,盘心以金彩、矾红等彩绘《西厢记》经典场景“张生跳墙”故事画面,生动精彩。</p> <p class="ql-block">《太子下渔舟》为广东木鱼书中常见曲目之一。故事讲述在汉顺帝时,奸相梁冀缰权,顺帝恐皇位不保,故召清留、长沙二王回朝辅政。后顺帝驾崩,遗沼长沙王继位,梁冀欺主,把持朝政,并派人狙杀清留王。</p><p class="ql-block">未料误杀渔夫,渔夫之女禁霞葬父归来,见清留王藏匿舟内,误以为贼,清留王实情相告,二人遂订终身。后清留王与飞霞避难失散,飞霞借梁冀选妃之机入府,同机以金针刺杀梁冀,并成功逃脱。后清留王回朝登基,飞霞也回到清留王身边,结下良缘。据《后汉书》载,东汉中后期确有梁冀、清留王其人,只是木鱼书所述故事多与史实不符,纯属虚构。此情节与昆曲的《渔家乐》、京剧的《渔家乐》《飞霞女》《金针刺梁冀》大同</p><p class="ql-block">小异。</p><p class="ql-block">木鱼书又称“摸鱼歌”,是木鱼歌的唱本,流行于广东珠三角地区,为中国南方弹词系统的曲种,清代以后兴盛。东莞人创作的《花笺记》《二荷花史)为木鱼书中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广彩盘</p><p class="ql-block">盘心为一折扇,所绘人物画以明 •高启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咏梅九首》中的诗句“</span>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为意境,周边琴棋书画,上有“福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美国人定制的徽章瓷出现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除了个人纹章瓷外,还有城市徽章、机构徽章等。</p><p class="ql-block">此时销往美国的部分定制外销瓷上面写有表示某人专属的大写字母,通常是用金彩花体字书写姓和名开头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或者有的是直接把欧洲的某个纹章拿过来稍做修改,就作为个人专属纹章使用。这是因为有些美国的新移民没有家族纹章,故以此代替,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伪纹章”。</p><p class="ql-block">美国定制的纹章瓷除了字母纹章外,最为常见的当属美国鹰的图案了。美国鹰即白头海雕,代表力量、勇气、自由和不朽。当它1782年第一次用于美国国徽以来,便成为了美国的象征。鹰的双翅展开(纹章学里称为“展现”),左右鹰爪分别抓着象征和平和武力的橄榄枝和箭束,鹰头望向左方,表示渴望和平。在19世纪,拉丁美洲国家如墨西哥、巴西等也有定制纹章瓷,主要是由西班牙等殖民国家来华定制后带过去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西厢记长亭别宴: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p> <p class="ql-block">此盘主题纹饰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第</p><p class="ql-block">65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的故事。话说马超投奔汉中张魯之后,张鲁受刘璋之托派马超前去营救刘璋。因此马超去攻葭萌关,与张飞大战一整天,不分胜负。诸葛亮派人前去贿赂张鲁谋士杨松,杨松向张鲁诬告马超欲谋反,使得马超进退两难,刘备趁机劝降了马超。在马超的辅助下,刘备攻取了益州,刘璋投降。图中城墙之上为诸葛亮和刘备,葭萌关两山之中一群官兵在激烈战斗,两位骑马之人左为张飞,右为马超。</p> <p class="ql-block">广绣、折扇与银器</p><p class="ql-block">清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绣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使广绣更加适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曾一度引领欧美的社会时尚。外销扇与中国传统扇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扇骨材质多样、造型丰富,扇面纹饰华美、色彩艳丽、做工精细,欧美风格显著。十八、十九世纪,在西方的上层社会,贵族身着华丽的晚礼服,手执一柄精美的东方扇,成为一种时尚。银器作为十三行外销的高档外销商品,常被外商作为来华贸易的纪念品而带回,因而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里,形成了一个银器市场。18世纪初期,西方商人开始在广州订制银器,纹饰主要为当时欧美流行的风格。19世界中期,中国传统纹饰广泛流行起来。</p> <p class="ql-block">清代白绢广绣花鸟纹酸枝木屏插</p> <p class="ql-block">红缎广绣『八仙闹东海』图挂帐</p><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名绣题材各有侧重:苏绣以小猫金鱼、名人画稿为常见题材;湘绣以狮子、老虎为典型;蜀绣则以鲤鱼、公鸡为代表;广绣题材相对广泛,具岭南特色,多以吉祥事物为题材、配以佛手、荔枝、海产鱼虾、花鸟虫草等,以表现吉祥富贵、生机勃勃的寓意。清代,随看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绣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更加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曾一度引领欧美的社会时尚。</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银鎏金累丝龙纹名片盒</p><p class="ql-block">器物采用鎏金累丝工艺制作。主体纹饰为云龙纹,边衬以卷草纹。常见的名片盒多见于长方形,此为花牌式,较为少见。累丝工艺是将金或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织成图案,再焊接在器物上。银器作为十三行外销的高档外销商品,常被外商作为来华贸易的纪念品而带回,因而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里,形成了一个银器市场。18世纪初期,西方商人开始在广州订制银器,纹饰主要为当时欧美流行的风格。19世界中期,中国传统纹饰广泛流行起来。</p> <p class="ql-block">19世纪骨雕人物花卉孔雀毛扇</p><p class="ql-block">扇骨为骨质,保存完好,有轻微使用痕迹,扇面覆盖羽毛,外镶孔雀翎,手绘精美,栩栩如生。外销扇与中国传统扇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扇骨材质多样、造型丰富,扇面纹饰华美、色彩艳丽、做工精细,欧美风格显著。十八、十九世纪,在西方的上层社会,贵族身着华丽的晚礼服,手执一柄精美的东方扇,成为一种时尚。</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年间,欧洲彩绘珐琅工艺品,传入我国宫廷,旋即受到皇室们的喜爱。康熙五十七年,宫廷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珐琅处,逐渐把我国的烧瓷制作推向高潮。[2] 铜胎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制作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基督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的发展,西洋制品开始涌入。因广州在清代属于我国唯一对外开放门户,西洋珐琅由此先传入广州。</p><p class="ql-block">西洋珐琅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州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后来,画珐琅工艺约于雍正年间传入苏州地区,从而形成了内廷珐琅处和广州、苏州三大画珐琅生产中心,产品各有特点。</p><p class="ql-block">由于广州在清代属唯一对外开放门户,许多外国人都由此进入我国,使广州的珐琅制作在国内始终处于很高水平,地位举足轻重。那时,画珐琅的最大产地是广州,不仅有规模巨大的画珐琅行业和作坊,且向内廷输送画珐琅匠人。宫内造办处的珐琅匠人大多是由粤海关选入,称为“南匠”。他们进京效力,大量生产以满足皇室需要。</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铜胎画法琅锦地开光通景诗文人物故事图盖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寒食清明都过也,石泉槐影试新茶”</span></p> <p class="ql-block">槎是指一种独木舟或称枯树枝干。仙人乘槎图案主要表现为一老者乘槎破浪而行前往大河对岸时的场景。仙人乘槎图案最早始见于明代,这种图案产生的是根据野史传说而形成的。对于仙人乘槎中的人物,长期以来争执不休。一说是仙人暗寓为汉代使臣张骞,为寻找通天河源头而乘槎前往;另一说是槎上仙人实际上是博物志的作者、晋代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张华称自己乘木槎上达天河,寻访过织女等,于是这才有了后来仙人乘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乘槎典故,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寓言意味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古代航海家,乘槎穿越大海,探寻未知世界的传奇经历。这个典故源远流长,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五层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史上曾五毁五建;2020年,广州博物馆迁入镇海楼内。</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两广军务提督韩雍重修镇海楼,不久失火焚毁。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提督张经与侍郎张岳重建镇海楼。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镇海楼。明末清初,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遭战火损坏。清顺治八年(1651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大规模扩修。因楼近王宫,禁止州人登临,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两广总督李栖凤在镇海楼上祀文武帝君,允许平民登楼揽胜,重修镇海楼。清康熙十二年(1683年),由于“三藩之乱”,镇海楼被毁坏。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及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镇海楼;“计费巨万,壮丽坚致。”时镇海楼“高计七丈五尺,广计九丈五尺,袤计五丈七</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山水庭院人物故事图盘</p><p class="ql-block">此器铜胎,圆形,圈足。内壁以白色珐琅料为地,绘山水楼阁人物图,运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远山近水,格调清新雅致。</p> <p class="ql-block">清铜胎画珐琅“赏心”款西洋人物故事图倭角盘</p> <p class="ql-block">六合同春又名鹿鹤同春,古代中国寓意纹祥之一。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南西北),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中国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 “春”的寓意则取花卉、松树、椿树等。这些形象,组合起来构成“六合同春”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远年故友为名客,今日相逢始是亲</p> <p class="ql-block">“商山四皓”是指秦朝末年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和甪里先生周术。因不满秦始皇的暴行,隐居于商山,其中唐秉、周术年逾八旬,须眉皓白,衣冠伟岸,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刘邦曾多次请他们出山,但都被拒绝,后来四人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后世称之为“商山四皓”。</p> <p class="ql-block">西厢记“长亭送别”,车儿向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p> <p class="ql-block">《西厢记》第一折,崔莺莺与张生初见“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p> <p class="ql-block">《西厢记》: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张生月下等莺莺,我侧着耳朵听,蹑着脚步行。登假山我在墙角边儿等,等我那,整整齐齐,袅袅婷婷小姐莺莺。</p> <p class="ql-block">清铜胎画珐琅山水诗文提梁壶</p><p class="ql-block">正面诗文选自<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代: 刘长卿《</span>送郑说之歙州谒薛侍郎》:船经危石住,路入乱山行。</p><p class="ql-block">壶流口处及对应面诗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自唐代岑参的《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span>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广东制造的外销艺术品绚丽多姿、异彩纷呈,是东西方文化在岭南交流碰撞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凝聚了广东人的智慧匠心以及创新精神。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区,中外文化的交汇地,现代制造业名城。我们希望借东莞市博物馆藏清代外销精品文物,让观众在美妙的艺术熏陶中感受“广东制造”的荣光与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