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方圆一百平方公里,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齐云山,海拔580米,平地而起,巍峨壮观,丹霞地貌,风景绮丽。因最高峰廓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 齐云山距黄山市(屯溪)西33公里,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 齐云山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 齐云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历经宋、元两代,基业初奠。明嘉靖皇帝在此求子应验,从此,不仅跻身于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列,还和武当山一起,成为分列南北的两大皇家道场。 山上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登封桥石坊。游齐云山,大多游客会选择索道上山,步行下山。其实,只要体力尚可,完全可以全程徒步。从登封桥起步,沿霞客古道徒步上山,到达索道下站,即望仙楼售票处,约1.6公里,也就一个小时路程。 “登封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徽州知府古之贤主持修建,桥成之日古之贤升任,民众感其德政,为表祝贺,取“步步登高”之意,称桥为“登封桥”。 登封桥9孔10墩,青石板铺就,距今已400余年,依然屹立,是步行登山的必经之桥, 登封桥头立有一块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严禁推车打晒,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戮鱼”。此桥历时400多年保存完整,为国内罕见,究其原因,与此禁碑不无关系。 “天下第一名山”石坊。 霞客古道。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和四十六年(1618年)两次游览齐云山,均沿此道登临,故名“霞客古道”。 霞客古道,又称“九里十三亭”。在短短的1.6公里的山道上,建有十三座风格迥异的亭子,这既是为了方便香客游人休憩,也是道家渴望长寿理念的体现。“九”为易中天数之最,至阳;“十三”取象龟背上的版纹,龟为水之精,至阴。可见“九里十三亭”蕴含了阴阳和顺、健康长寿之意,故有“齐云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的说法。 “步云亭”是九里十三亭中的第一亭。齐云山以祈福灵验著称于世,五求之一的“入仕让徽州学子趋之若婺”,他们将这一登山行程比喻成“平步青云”,故古人在此建亭,名“步云”。现亭重建于1985年,为苏式园林四角单层式,钢筋水泥仿古结构。 环峰拱秀亭。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系江西婺源大坂人汪鋐捐建。亭上楹联“丹峰围我坐 霞客引君行”由黄山市原文联主席倪国华与黄山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柯伯兴二位共同创作,由中国书协会员董建书写。 登高亭,依山势而名。该亭旧时署名“松林亭”,相传远在齐云山香火鼎盛时期,此亭四周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树,行人坐于亭中,闻松脂味香,听松涛迭起,顿消登山之疲劳。 中和亭。此亭位于半岭,人居亭中,前后山道各半,意在劝诫世人应秉持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凌风亭。此亭为四角双层式徽派园林建筑。 瞻敬亭。此亭系木质六角重檐结构,原亭传为雪崖道人方琼真所建。现亭重建于2014年。 松月亭。此亭为四角双层苏派园林建筑,重建于1986年。亭上绘有“嫦娥奔月”、“齐云山水”顶画和壁画,古朴清雅。亭东门楹联“齐云可揽天边月 白岳常生壑畔松”;亭西门楹联“松间明月烛青天 身外浮云润紫霄”。立于亭中北望,登封石桥跨越横江两岸,气势雄伟。 海天一望亭。此亭为八角单层徽派园林建筑,砖木结构。 云水亭。原亭为齐云山名道汪以先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2年),现亭重建于2014年。 渐入仙关亭。亭上楹联“至此渐忘尘俗累 向前更觉道心宽”由安徽巢湖刘龙先生创作,中国书协会员周流俊先生书写。细细品味,我们从山脚纷纷攘攘的尘世间走来,满怀信念和期盼向仙山跋涉,有山路曲折,也有花草怜人;有酷暑难当,也有绿荫片片。我们承受、经历、感悟、收获,渐渐放下“包袱”, 最终轻松步入“仙关”,在更深一步体验道家心境的同时,也净化和修复了自我心灵。 望仙亭。原亭始建时间不详,现亭重建于1987年,为四角二层楼阁徽派园林建筑,前后设半圆形大门。该亭丹漆彩绘,雕梁画栋,华丽典雅。“望仙亭”是齐云山景区的大门,位于齐云山望仙峰和中和峰之间。大门两侧楹联“天下无双胜境 江南第一名山”,出自乾隆御笔。 望仙楼。 “望仙楼”是正式进入景区的售票处。无论从霞客古道上山的,还是坐缆车上山的,都须在此购票。 “梦真桥”位于洞天福地外侧,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传说明嘉靖年间杭州绅士谭仁义,背患痈疽,久治不愈,危在旦夕,梦中得一长髯老道指点,遂上齐云山求医。行至此处,得神医救治,三日痈祛体复,感激不尽,便捐银造了这座桥。 象鼻岩。此岩远看形同象鼻,纯属天工所造。象鼻之下是一个宽敞的石洞,即“一天门”。 一天门。传说玄武大帝与地藏菩萨争夺齐云山时,一脚踢开山体,形成此门。 门内两侧为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称为“白岳碑林”。 穿过一天门,眼前豁然开朗,此处便是传说中张三丰修行得道的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一处岩洞类丹霞地貌景观,三面围城,坠石悬崖,幽洞累累,是齐云山的精华所在。 “洞天福地”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 “栖真岩”是唐代栖霞真人的修行之地。唐乾元年间,山东名道龚栖霞于此结庐修真,成为齐云山道教鼻祖。宋元时崖下建有初仙馆,现存建筑为明代兴圣殿、雪崖馆遗址。 “忠烈岩”建于明代,是为纪念唐代越国公汪华而建。隋末天下大乱,汪华起兵保境安民,后归顺李唐被敕封为“忠烈侯”、“越国公”。徽州百姓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被奉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 “寿字岩”上巨大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 真仙洞府。此处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非常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是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人间天上”、“人世蓬瀛”。 “近蓬莱”。 “太液玄精”、“御鉴岳图”。 “攀云捧日”。 “天开图画”、“齐云胜景”。 “新安胜境”。 众多石刻,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楷或草,共近百处。 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着各路神仙塑像,这里有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老君洞、文昌洞、珠帘洞、雨君洞、玉虚宫等。洞前为“碧莲池”,池水清碧。 崖顶无论晴雨,总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帘,人称“珍珠帘”。 <div>岩洞均凿于数百丈高的悬崖底部,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br></div> 洞中均塑有神像,供享香火。 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 圆通岩供奉的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 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供奉着十八罗汉。 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 雨君洞供奉龙王。 碧霞灵应宫供奉碧霞元君。 “雷霆纠罚司”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内奉“都天纠察大灵官”、道教第一护法神将王灵官。 东岳祠门楣“众妙之门”,供奉东岳大帝。 真仙洞府既是齐云山道教文化的核心所在,又是齐云山佛道儒三教完美融合之所在。 二天门。 财神殿。 三天门。走过三天门,继续前行便是月华天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