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第六站——八廊街 大昭寺

处厚居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4日,睡到自然醒,吃过早餐就步行去大昭寺,我住的酒店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中间的位置,很是方便,十多分钟就到大昭寺广场,我先随转寺的人群绕大昭寺转了一圈,然后才进入大昭寺内部参观朝拜。</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寺庙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因此,才有了“先有大昭寺,再有拉萨城”一说。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线,周长约1000余米。</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大昭寺宗教地位的提升,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因此,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大转、中转、小传)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拉萨,藏族人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廊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甚是感人,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也有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p> <p class="ql-block">  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说,印度法王达磨波罗在位时,东方中国君主秦王符坚,送给达磨波罗三件无价之宝,包括一件无缝的锦衣,他向印度国王求取一尊殊胜的释迦牟尼佛像,以宏扬华夏的佛法。达磨波罗为印中两国的传统友谊,毅然决定将国宝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送往中国。当他和大臣一起走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时,发现这尊本来朝南而坐的圣像,居然面向东方了。国王想:“啊!原来佛像早已心向中华了。”于是发大欢喜心,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身挂满旗幡彩带,乐工们演奏着美妙音乐,将佛像送往东方汉土。汉地国王也以最隆重的仪式到海边迎接,并供奉在金子镶嵌的国王宫殿中央。</p><p class="ql-block">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将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带到拉萨,供奉在小昭寺。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之后,把供奉在小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迎请到大昭寺安放。藏传佛教弟子最信仰、最崇拜此像,把它作为最大的精神支柱,称此像为觉沃仁波切。“觉沃”意为至尊,“仁波切”意为珍宝,即师尊大宝之意,见佛像具有见佛本人之加持力。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p> <p class="ql-block">  走累了,喝口酥油茶,歇歇脚。</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不会走路就会玩手机了</p> <p class="ql-block">  朝圣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因为,他们心里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出坚韧的意志和谦卑的胸怀,而我们与他们相比却显得那样的傲慢和自大,而这种傲慢和自大将会把自己带进罪恶的深渊!也会将人类带进罪恶的深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