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导游介绍说共有大小寺庙124座。</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佛教发展可追溯到东汉年间。据说在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北齐时,五台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增加寺院二百余座。隋文帝时,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寺:东台顶建望海寺,南台顶建普济寺,西台顶建法雷寺,北台顶建灵应寺,中台顶建演教寺。因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演教居住的地方,所以五台山称为文殊菩萨道场,山顶的寺庙均供文殊菩萨。更由于多朝皇帝下旨维护修建并前来参拜,使得五台山威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2日23日,两天的朝圣之旅,完成了我长久以来夙愿。</p> <p class="ql-block">早晨六点,大客车载30多名游客,从德城区希森大酒店出发,经夏津接人,下午两点到达五台山游客中心。德州导游高军,把我们交给当地的导游小肖。办完检票手续,我们开始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镇海寺</p><p class="ql-block">镇海寺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 <p class="ql-block">镇海寺是佛教之藏传佛教的道场,在这里看到不少西藏来朝圣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佛祖超度亡灵特别灵验,我祈愿佛祖引领逝去的亲人,脱离苦厄,升入天堂,化身为仙,喜乐自在,无病无忧。</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情景非常感人。我身旁有个年轻女子跪拜在佛祖面前,呜咽抽泣泪流满面,似有满腹的悲伤要给佛祖诉说。老和尚在身后连续敲击着圆罄给予加持,当当作响,庄严殊胜。此时,我觉得自己浑身通透十分轻松,心灵和佛祖达到了沟通,心想之事都被佛祖看到,佛祖定会助力达到完满,不觉得我已经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十二属相九宫八卦图</p><p class="ql-block">镇海寺有一幅唐卡壁画和一幅藏传佛教十二属相九宫八卦图。导游小肖讲解的头头是道。</p> <p class="ql-block">普安寺是汉传佛教寺庙,是观音菩萨的祖庭和道场,原名静音寺,后因普安祖师来此护法而更为现名。普安寺是五台山一座古刹,建于公元475年、北魏孝文帝时,为观世音在中华大地弘法的最初庭院,观音思想、观音文化、观音法益就是从这里传遍了中华大地、造福众生的。佛家指认普安寺为“观音祖庭”,享有“平安福德宗寺”之美誉。这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国内外高僧大德均有来此参访、护法、弘法,正悟观音思想和观音法益。五代时期,日本高僧慧锷大师到五台山朝拜观音菩萨,并自普安寺尊请玉石观音欲东渡回日本,到达普陀山时,本来风平浪静的海面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船不能行,如此三日。慧锷感知观音不肯离去,遂发愿建寺供奉观音菩萨,民众称为“不肯去观音院”(即后来的普济寺),慧锷从此再未返回日本、成了普陀山开山祖师。</p> <p class="ql-block">普安寺虽名声显赫,现在却是破败不堪,原因是曾遭遇山体滑坡、文革有人破坏。斑驳矮小的大雄宝殿是普安寺仅存的一座古旧建筑。</p> <p class="ql-block">此铁棚子里面供奉着一尊花岗石观音立像。据说当年躺倒弃放在杂草乱石当中,有一名善心人士出资盖了此棚,把圣像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普安寺百态观音殿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供奉着一百零八尊汉白玉观音菩萨圣像。这是一名大德高僧化缘筹款所建。</p> <p class="ql-block">普安寺历史久远,名气很大,规制很小,历经劫难以后破败不堪,重新修建工作因资金短缺停滞不前。其远景规划大气漂亮,目前仍在纸上。这是普安寺规划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傍晚入住当地的民宿,吃住都很简单。住处附近就是白云寺,晚饭后浏览了白云寺门口夜景。</p> <p class="ql-block">白云寺</p><p class="ql-block">白云寺位于清水河畔,白云山脉。明代徐霞客游五台山纪中已有记载。清代屡加修建,成为康熙、乾隆朝台时的行宫之一。康熙御制白云寺碑文云:“白云寺者,五台山接待院也。面临逵道,已绕林麓之观。后枕岩椒,即是烟霞之宅……萦青缭白,朝暮皆宜。罨翠浮岚,阴晴互换。”乾隆六次巡幸五台山,每次都到白云寺休息。历经世事沧桑,昔日皇帝行宫风貌荡然无存,旧址上仅存有千疮百孔的三间龙王殿、五间五观堂及残碑两通。从1995年开始,比丘尼昌隆重修白云寺,历时八年完成主体建筑。白云寺是五台山周边重建寺庙中颇具特色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四点起床,四点半导游带领游客去购物商店,这里主要是给游客推销香、哈达、油灯等贡品。然后游客们空腹虔诚的去朝拜五爷庙和殊像寺,这是此行的重点内容。</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p><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p><p class="ql-block">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p><p class="ql-block">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五爷庙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p><p class="ql-block">走进五爷庙,院子里人山人海。大殿门口放着一排桌子,不让人们进到大殿里面去,人民拥挤在那里摆贡品,顶礼膜拜,虔诚无比。我们好歹挤进去,给五爷行了大礼,匆匆退出。然后走到侧面,手摸铜牌,看到了五爷神像的真面目。</p><p class="ql-block">我们祈愿五爷保佑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保佑全家人和亲戚朋友平安健康,诸事顺意,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受孩子的嘱托,我在这里感谢五爷对我们全家大人孩子的护佑。</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五台山原名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老百姓根本无法种庄稼。文殊菩萨为了造福众生,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东海龙王敖广勉强答应。文殊菩萨念咒语将歇龙石变成了弹丸大小,塞进袖筒回到五峰山,将歇龙石安放在一条山谷中,使五峰山变成了一个清凉无比的世界。这条山谷就叫清凉谷,后来老百姓又在那里建了一座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清凉山,后来又称为五台山。</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从龙宫借走了歇龙石,引起老龙王五个儿子的不满,因为他们练武回来后,发现之前纳凉的歇龙石被老龙王送给了文殊菩萨,便来到五台山找文殊菩萨斗法索要,他们把五座山峰都削平了,现在五座山峰的顶部还有很多碎石,传说就是龙尾扫平后留下的。文殊菩萨用佛法降伏了他们,并感化他们。最终让他们分别镇守五座台顶,护佑一方百姓,其中最高的北台顶由老龙王第五子居守,他就是广济龙王。</p><p class="ql-block">另一个传说,清朝时期康熙的父亲顺治在五台山出家,康熙皇帝曾多次到五台山来朝拜文殊菩萨,有一次在返回行宫的路上,突遇狂风暴雨,康熙皇帝非常惊恐,此时广济龙王化身老和尚施展法术引领康熙安全的回到行宫。康熙皇帝为了感谢广济龙王救驾有功,专门赐给他一件蟒袍和半副金銮架,并封他为龙王菩萨。从此以后,广济龙王的面貌变成了金色,并且掌管人间的财富分配,在五爷庙护佑众生求财、招财、护财。由于五爷爱看戏,庙前特地修个戏台。</p><p class="ql-block">龙五爷原本居住在3000多米高的北台顶,为了方便四方百姓许愿,人们把他请下山来供奉到这里。别看此庙不大,历史不算悠久,可是许愿灵验有口皆碑。这个寺院原名叫“万佛阁”,由于五爷的名气太大,大家更习惯称其为“五爷庙”。如今五爷庙已成为游客来五台山朝拜必去之地。</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p><p class="ql-block">殊像寺位于五台山风景区的核心地带,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元明清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殿,大殿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11.6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据说,善男信女来这里朝拜,文殊菩萨会以各种身份与其相见。</p><p class="ql-block">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香火最旺、祈福最灵验。来此朝拜的游客,都会虔诚的为家人祈福,为自己祈福。</p><p class="ql-block">我在殊像寺要了佛台上供奉给菩萨的饼干食品,买了两个手链,带回家送给孩子们,愿佛菩萨给孩子们增加慧力,上班的工作顺利,上学的成绩优秀。</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的塑像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年寺僧请来雕像高人雕塑文殊菩萨跨骑狻猊圣像,要求务必精心塑制,不拘常规,还要传神。塑像大师塑好佛坛、狮座、文殊身形后,对文殊头像迟迟不敢动手,遂心生宏愿,祈求文殊显迹以观圣容。且说这一天风和日丽,大师于殿堂打坐诵经,祈求文殊显灵未遂,只好先至斋堂用饭。忽闻院内大呼小叫,寺僧及塑工们匍匐于地齐声欢呼,口诵佛号,顶礼膜拜,文殊菩萨显灵了!大师只见寺院当空蓝色天宇中有祥云一朵,祥云中心赫然显现文殊菩萨坐骑狻猊形象,其身姿五官神态清晰可辨如在眼前。大师心中大喜,情急生智,折身入厨,端出荞面一盆,依照空中所现形象捏制了文殊头像。待他在工匠们的帮助下置头像于文殊身上时,一尊活灵活现精妙绝伦的文殊菩萨法像随之诞生。至今“荞面头文殊像”经千年而不朽,观瞻者无不称奇叫绝。</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五爷庙和殊像寺,是自由活动时间,游客可以自己选择登山参观梵仙山或者黛螺顶。我们没去,在附近转了转,自行游览了大文殊寺。</p> <p class="ql-block">远望五台山白塔和北台雪山景色。白塔正在维修中未见真颜,五台只能遥望未能踏上,此行心存遗憾。</p> <p class="ql-block">大文殊寺</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大文殊寺,亦名广安寺,始建於清乾隆年间,重建于道光元年。寺宇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五千一百八十平方米,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据说还是鲁智深出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p><p class="ql-block">龙泉寺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寺的东侧有一眼山泉,相传昔日有九龙在这里作恶,文殊菩萨施法把它们压在山下,所以将此寺叫做龙泉寺。</p><p class="ql-block">本寺原为杨家将的家庙,在寺院的后山坡上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p><p class="ql-block">龙泉寺有三宝:影壁、牌坊和墓塔。</p><p class="ql-block">寺院门前建有影壁,也叫照壁。壁雕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它将五台山的文物、建筑、寺庙以及人物全部雕刻在上边,作为五台山佛教的缩影图。</p><p class="ql-block">照壁对面是108级台阶,代表的意义如佛教的108颗念珠,据说拔一颗念珠、念一声阿弥陀佛,就会除一个烦恼。这里是走过一个台阶,就会去掉一个烦恼。走完108个台阶,人的烦恼就没有了,就会到了菩萨境界。</p><p class="ql-block">登上108级台阶,我们看到的是寺院的第二宝――石牌坊。这座牌坊是三门四柱三头的汉白玉石牌坊,雕刻于民国十四年(1925),属于镂空雕刻,一般木头采用这种手法雕刻,也是很不容易的,这里居然用汉白玉雕出这样的石刻,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上面总共雕有89条龙、36只狮子。由于这座寺庙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所以在这里还雕有能够体现佛教思想的佛珠;体现道家思想的八仙、葫芦、扇子;体现儒家学说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雕刻得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这么精美细致的雕刻是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的胡明珠师傅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胡明珠,我们记住他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之前,我们到龙泉灌取了一桶水,带回家中熬粥沏茶,沾沾仙气,求个吉祥吉利,心里舒畅。</p> <p class="ql-block">短短两天的五台山朝圣之旅圆满结束,中午2点启程,坐了8个小时车,回到德州温馨的家中。此行虽稍感疲劳,但心里舒畅透亮,撂下琐碎繁事,精神得到洗礼,身体轻松自在,重新复活激情,前路信心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