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凉山:石城虎踞——六朝石头城考古遗迹展示馆

大德天下

公元212年,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址筑城,取名“石头城”,由此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建设史。1998年,考古学者发现了石头城遗址,此后,石头城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一块模印有“石头”二字的东晋晚期城砖,再次确认了石头城的确切所在及辉煌历史。 石头城究竟位于何处?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迁?历史上多少人和事曾在此留下深刻印迹?日前,笔者探访了已经建成但尚未正式开放的“六朝石头城考古遗迹展示馆”,该馆建于清凉山顶。有着千年历史的石头城,通过出土文物及遗址发掘过程和遗址文化介绍,从漫漶的历史深处款款走来。 石头山,现名清凉山,曾因诸葛亮评价金陵山川形势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而闻名。这里也是南京称作“金陵”的起源地。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尽取吴故地,东至浙江”,置江东郡,楚威王七年,在峭立江边的石头山建“金陵邑”,文献记载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次年(212)在石头山金陵邑故址筑城,名“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由此开启了南京的都城建设史。古石头山海拔最高处仅60多米,但是由于唐以前江水直逼山下,其南又扼秦淮河口,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孙吴以水军立国,更是将石头城作为水军总部,使其一跃成为当时长江沿线最大的码头之一。其时,孙吴及后来的东晋南朝还经常与东亚、东南亚诸国互派使者,留下了许多友好交往的记载。在整个六朝时代,石头城皆因地居要冲而受到王朝特别重视,皇帝常以心腹重臣领军镇守。史称一旦“江边有警,必先据石头以为捍御”。 六朝之后,隋代攻克南朝都城并大肆破坏,后于石头城置“蒋州”,统领江宁、当涂、溧水三县。这一时期的石头城仍是南京地区的行政中心。唐代初年于石头城设“扬州大都督府”,一度成为长江下游的行政中心。在此之后,石头城慢慢失去原有的军事地位,逐渐成为文人墨客怀古胜地。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石头城》所写:“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从一座寂寞的废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南唐时期,石头山因有清凉寺而得名清凉山,一度作为南唐王朝的避暑宫。<div><br>明清时期,蕴含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石头城,成为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画家郭仁绘有《金陵八景图》,清凉山以“石城瑞雪”名列其中;位居“金陵八家”之首的名画家龚贤隐居于山上的扫叶楼,潜心作画;此地又先后产生了“惜阴书院”和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旧石头城一带逐渐成为文化重地。</div>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头城的具体位置漫漶在时光深处,成为历史之谜,有人说在挹江门附近的八字山,有人说在草场门,还有人说在汉中门。<div><br>石头城如此重要,但是学术界却不知道这座名城究竟在哪里?1998年冬天,由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领队对石头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参与队员包括考古专家邵磊、路侃等人。在错综复杂的信息里,贺云翱将石头城的位置锁定在清凉山、国防园、菠萝山一带,开始长达20余年的持续探掘。发掘工作获得了重要发现,并初步解开了石头城的千年之谜。</div><div><br>考古勘探发现了东吴、东晋和南朝时期及隋唐加筑的城墙,这是目前发现的南京主城区有城市以来年代最早的城墙,即位于今清凉山、国防园、菠萝山、红土山一带。</div><div><br>经勘测发现,清凉山山体基岩为紫红色矽质砾岩,岩体特征显著,在其上加筑的土垣质地,则由纯净黄土构成,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土垣修筑具有既利用自然山势但又给予人工规划的迹象,并且有人工夯打及不同时期加筑的遗迹;沿线多处分布着砖、瓦遗存。</div><div><br>据考古资料证实,现保存于清凉山公园、国防园山脊上的土垣是人工修筑的城垣遗存。城墙最初修筑于东汉晚期-东吴时期,东晋南朝续有修筑,隋唐两代又在六朝城墙的基础上继续修筑城墙。至于今天在“鬼脸城”一带仍保留的高大的明城墙,并不属于六朝石头城的西垣之所在,其位置北段应在明城墙东边的山脊上蜿蜒伸展。石头城北垣长约1100米,东垣约650米,西垣约820米,南垣约450米,周长合3000多米,而按南朝《舆地志》所载,六朝石头城周长为“七里一百步”,合今大约3194米,“依考古资料所推石头城周长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数字如此接近,应该不是巧合”。</div><div><br>石头城考古工作一直持续到2021年。而在2017年,一块铭文砖的出土,更加证明了埋藏于地下的古城址,正是孙权在临江而立的石头山上建造的“石头城”。这块城砖出土于石头城遗址西北角一号城门北侧的包砖墙上,残砖端部模印繁体“石头”二字。作为南京建城史的重要见证,2019年,在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的“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展览中,该文物即被选中;2021年底,“石头”铭文城砖入选南京城墙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讲述着六朝时期南京城墙恢宏的历史。</div><div><br>在中国古代没有城墙的城市是很少的,是偶然现象,而有城墙的城市才是必然的。通过城墙,可以认识人们进行的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城市各种要素的组织,比如道路跟城门之间的关系、城门的结构,都是通过城墙进行系统组织的,城墙实际上涉及整个城市。埋藏在地下的城垣遗迹,以及一批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都有助于说明石头城遗址的时代、文化内涵和重大价值。</div> 作家叶兆言在《南京传》开篇就称:“南京的城市历史,应该从三国时代的东吴开始。”可以说,六朝都城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战争、重要人物,都与石头城有着密切的联系。<div><br>《世说新语》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其中即有多处提到了石头城。“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王大将军既反,至石头,周伯仁往见之。”“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div><div><br>石头城同时也见证了很多历史佳话,比如“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意思是说,丞相王导曾经到石头城探望庾亮,庾亮正在处理公事。王导说:“天气热,可以稍微简略一些。”庾亮说:“如果您留下些公事不办,天下人也未必认为妥当。”</div><div><br>而考古工作则为石头城遗迹展示馆的建设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文化载体。其作为南京市主城区目前唯一一处保存于地表之上的六朝都城和隋代蒋州城、唐朝扬州大都督府城市建筑遗迹,对认识六朝都城史和南京城市发展史以及南京地区的长江江岸变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div><div><br>石头城遗址考古还发掘出具有明显六朝时期风格的文物。比如出土的饰莲花纹、网纹、忍冬纹、菱形纹砖等,在南京地区南朝墓葬、丹阳齐代帝陵墓室等都有使用,黑釉或酱釉瓷常见于东晋、南朝时期。</div><div><br>石头城考古探沟挖掘深度达4.1米,总共分为四层。从属于东吴到东晋时期的第四层出土了模印“东乇”铭的砖,这在南京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存考古中也有出土。</div><div><br>“梁初……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轻重不一。”出土于石头城遗址南朝地层中的“五铢钱”,则具有典型的东汉时代的特点,并可从史书中找到相应的事实反映。</div><div><br>探沟第二层在城垣遗迹之上发现的残墓中出土了带铭盒盖和绿釉陶罐,器型具有南唐-北宋早期的特点,而铭文“江南官膏伍两”,反映的正是南唐晚期李煜称“江南国主”时的一段史实。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不远处恰巧就有建于杨吴、盛于南唐并作为南唐皇帝避暑胜地的遗址。由此可见,六朝石头城垣到唐代以后已被废弃而成为葬地。</div> 石头城是南京重要的文化标识与象征符号。石头城遗址公园范围主要包括清凉山公园、国防园、菠萝山区域、乌龙潭公园区域,即北至汉口西路,西至外秦淮河东岸,东至虎踞关路,南至广州路、乌龙潭公园,总面积约107.5公顷。按照规划,石头城遗迹展示馆位于石头城遗址公园内的清凉山顶,计划依托清凉山蓄水池旧址打造一座专题遗址博物馆,也是一座考古标本博物馆。展示实物为石头城遗址发掘的出土文物。展示内容为石头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以及对石头城遗址的介绍。 贺云翱等建议,继石头城遗迹展示馆之后,希望能把目前被交通道路隔断的石头城遗址连成一体,打造全国唯一的城市中心地区的考古遗址公园。同时,也能够为南京这座中国古都保留它的核心起源地和最重要的城市历史空间及文化地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南京石头城遗址,则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默默见证了南京千年的历史风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div><br>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公元前333年,楚国灭了越国,楚威王设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公元212年,孙权在楚金陵邑的基础上修筑了石头城。石头城在六朝时期一直是战略要冲,隋唐时期逐渐沉寂。</div><div><br>南京石头城遗址见证了石头城的营建历史、历史脉络,是古代军事工程的杰出代表,它承载了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南京城的传奇,传颂着千百年的智慧和记忆,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建筑艺术和南京古代城市规划精髓的生动呈现。</div><div><br>南京石头城遗址不仅是一座文化宝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石头城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的历史传承,感受南京城的独特魅力,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历史智慧。未来南京石头城遗址将继续发挥它的文化价值,成为传承与展示石头城历史文化的核心场所。</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规划平面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工程用地面积约32公顷。建设内容包括石头城遗址保护与展示、兰圃(东游客中心)、国防园新入口(西游客中心)、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 石头城简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东吴第一军事要塞</b><div><br>石头城位于南京市清凉山,始筑于战国时期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金陵邑原址筑城,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此后该要塞得以扩建,并在隋代一度作为蒋州州治所在地。</div><div><br>此后石头城的史料记载逐渐消失,关于其具体位置也存在多种说法。</div><div><br>·1957<br>清凉山旁的鬼脸城遗址被认定为石头城遗迹,并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1988<br>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此段城墙事后被证明是明南京城墙的一部分。</div><div><br>·1998<br>考古工作者在清凉山发掘出了石头城遗址,并于此后确认了石头大城的具体范围。</div><div><br>2016.6-2017.2<br>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与清凉山公园管理处对石头城遗址展开了联合考古发掘,并在这次发掘中确认了石头城的实际位置。</div><div><br><b>鬼脸城</b></div><div><br>“鬼脸城”曾被误认为是六朝时期的石头城,闻名返迩,但此段城地实际上是南京明城墙的一部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 考古发掘 西垣﹣东段﹣八角亭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发掘经过</b><div><b><br></b>1998、2011<br>对石头城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div><div><br>2016<br>石头城遗址展开了第四次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城门和角楼基础部分遗迹。</div><div><br>2019、2020<br>2019年对已经发现的角楼基础东侧、城门的南侧进行考古发掘,以探究城门及城墙的宽度和角楼基础的四至范围。南京大学主持了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于2019年10月10日开始现场发掘,至2020年5月20日结束现场工作。</div> <b>研究价值</b><div><b><br>发掘时间得到佐证</b></div><div><b><br></b>本次考古发掘在2016年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探明了石头城城墙、城门、角楼基础遗迹的四至范围及建筑结构。对前期发掘的时代推定,通过地层、遗迹、遗物的出土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div><div><br><b>提供珍贵实物资料</b></div><div><b><br></b>全面揭露了门道、角楼基础遗迹,为南京六朝时期抬梁式城门的研究以及城墙角楼基础营造法式的推定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div><div><br><b>出土遗物研究价值</b></div><div><br>出土遗物对研究六朝都城的建筑用砖、用瓦等有重要价值。</div><div><br>通过几个阶段的调查及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确定了石头城整体的空间范围及城墙的走向,为石头城遗址的全面发掘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向,对石头城遗址的长期规划、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石头城遗址公园范围的扩大、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研究支撑。</div> <b>东城墙遗迹 </b><div><b><br></b>东城墙遗迹呈南北走向,方向约20°,墙高约4.5米,遗迹由基础、外包砖、内填(夯)土构成,墙体外侧呈斜坡状,外包砖采用45厘米、宽22.5厘米、厚6厘米的大砖砌筑而成,此类砖在东侧角楼基础遗迹中也有使用。因此该段城墙遗迹应不晚于东晋中晚期。</div> <b>地层堆积</b><div><b><br>第①层<br>特点</b><br>灰黑色表土层,土质较硬,遍布整个发掘区域,地层厚薄不均,距地表深0~140厘米,厚度6~140厘米。<br><b>遗存</b><br>包含大量植物根系、近现代垃圾、少量六朝砖瓦残片及两件龙纹瓦当残件。</div><div><br><b>第②层<br>特点</b><br>黄灰色土层夹杂褐色斑点,土质较硬,遍布整个发掘区域,距地表深18~170厘米,厚度8~70厘米。<br><b>遗存</b><br>其内包含较多植物根系、碎瓦、少量青砖、青花瓷片。城垣土、门道遗迹即位于②层下。</div> 角楼基础处探方地层堆积(以T0108、T0208、T0308东壁剖面为例) <b>堆积层 </b><div><b><br>第③层<br>特点</b><br>黄褐色土层,夹杂褐色斑点,土质坚硬,主要分布于角楼基础南北两侧,由南向北呈坡状堆积。<br><b>遗存</b><br>该层碎砖瓦增多。</div><div><br><b>第④层<br>特点</b><br>黄褐色土层,土质更加坚硬,夹杂大量砖瓦残件,呈坡状堆积。④层仅见于TO308东侧解剖沟。<br><b>遗存</b><br>角楼基础北墙即位于该层下。</div> 城墙出探方地层堆积(以T0106、T0206西壁为例)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供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 重要遗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角楼基础遗址</b><div><b><br></b>角楼基础遗迹位于堆积层④层下,方向约15°,距地表约1.65~4米。平面大体呈长方形,由墙体、外包砖、内侧夯土三部分构成,基础保存较好,西侧墙体北部残存28层砖、北侧残存5层砖,南北宽25米,残高0.7~1.6米,本次发掘基本探明了角楼基础建筑的边界,东侧暂不满足发掘要求,无法全面揭露。用砖均为带斜面的长方形青砖,有两种规格,长49~51厘米、宽25厘米、厚6~7厘米和长45~46厘米、宽22.5厘米、厚5.5厘米,砖斜面朝外,采用错缝、纵向、叠砌的砌筑方式,并依斜面向上收分。结合过往考古研究发现,基本可以确定角楼基础遗迹始建于东晋至南朝早期。</div><div><br>一期发掘总平面图 </div> 角楼遗迹<div><br>角楼基础北墙及墙外包砖</div><div><br>解剖沟</div> <b>角楼南墙 </b><div><b><br></b>角楼基础南墙<br>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供稿</div><div><br>角楼基础北墙及墙外包砖<br>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供稿</div> 角楼基础解剖沟西壁剖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角楼基础解剖后可见9层夯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第①层<br>红褐色土层,土质硬而致密,分布于整个解剖沟。开口距地表深度约6~143厘米,厚度约26~56厘米。本层堆积较纯净,仅包含少量砖瓦碎片。本层堆积中包含少量砖、瓦残件,已全部收集。<div><br>第②层<br>红色土层,土质硬而致密,分布于整个解剖沟。开口距地表深度约101~180厘米,厚度约30-43厘米。本层堆积中包含大量砖、瓦残件,已收集。</div><div><br>第③层<br>深褐色层,土色较杂,夹杂较大面积的灰、白色斑块和细小斑点,土质坚硬,十分致密,分布于整个解剖沟。开口距地表深度约150~213厘米,厚度约35-46厘米。本层堆积中包含大量砖、瓦残件,己收集。</div><div><br>第④层<br>黄褐色土层,土色较杂,夹杂大量细小黑色斑点,土质偏硬,十分致密,分布于整个解剖沟。开口距地表深度约169~239厘米,厚度约18~25厘米。本层堆积较为纯净,包含少量砖、瓦残件,已收集。</div><div><br>第⑤层<br>浅黄色土层,土色较杂,夹杂较大面积的白色斑块,土质偏硬,十分致密,分布于整个解剖沟。开口距地表深度约160~270厘米,厚度约12~16厘米。本层堆积较为纯净,包含少量砖、瓦残件,已收集。</div><div><br>第⑥层<br>黄褐色土层,土色较杂,夹杂大量细小黑色斑点,土质较硬,分布于整个解剖沟。开口距地表深度约250~282厘米,厚度约28~40厘米。本层堆积中包含大量砖、瓦残件,已收集。</div><div><br>第⑦层<br>灰褐色土层,土色较杂,夹杂较大面积的灰白色斑块,土质稍软,分布于整个解剖沟。开口距地表深度约220~312厘米。本层堆积中包含大量砖、瓦残件,己收集。</div><div><br>第⑧层<br>灰黑色土层,土质较软,地层较薄,包含少量青色、桃红色砖瓦残片。</div><div><br>第⑨层<br>红褐色土层,土质较硬,出土大量瓦片及少量瓦当,受夯打而碎裂,其下为红褐色土层,土质坚硬,其内包含少量砖瓦残件。</div><div><br>角楼基础解剖沟南壁剖面</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关键柱</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考古发掘中,各探方打掉隔梁后剩余的未发掘部分。因均呈长、宽各1米的立体柱状,且是相邻各探方唯一能看文化堆积剖面衔接的地方,十分关键,故名。 <b>复原遗迹堆积层</b><div><br>发掘区地势南高北低,地层多呈坡状堆积,现以T0106、T0206、T0306西壁为例介绍发掘区的地层关系。</div> <b>东城墙遗址</b><div><b><br></b>东城墙遗迹位于堆积层②层下,呈南北走向,方向约20°,墙高约4.5米,遗迹由基础、外包砖、内填(夯)土构成,墙体外侧呈斜坡状,外包砖采用45厘米、宽22.5厘米、厚6厘米的大砖砌筑而成,此类砖在东侧角楼基础遗迹中也有使用。因此该段城墙遗迹应不晚于东晋中晚期。</div><div><br>遗迹城垣夯土至上而下暂可见6层,东侧坡脚可见五层包砖,包砖采用平砖丁砌错缝平铺,向上逐层收分,包砖规格为长41厘米,宽22.5厘米,厚6厘米。</div><div><br>东墙土垣及跛脚包砖图</div><div>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供图</div><div><br>堆积层特点是土质致密,夹有少量黑色斑点;一三五层是红褐色土,二四六层是棕黄色土。图为东墙夯土堆积层。</div><div><br>东墙夯土堆积层</div><div><br>东墙遗迹平剖面图</div> <b>城门门道遗址</b><div><b><br></b>城门门道遗迹位于探沟(TG)1②层堆积层下,为一门一道的形制,整个门道长11.25米,宽3.1米,由前侧平台及地袱石、门槛、东西两侧墙体外侧夯土构成。</div><div><br>本次发掘的门道遗迹的南端,用砖规格为长48~51厘米、宽22~25厘米、厚5~7厘米的大砖,在已发掘的六朝墓葬材料中,南京北郊东晋墓使用了这种斜面大砖,用以砌筑封土墙和墓壁。结合2016年对门道遗迹已清理部分中出土的"官"字砖、圆弧纹砖、莲胜纹砖、残多足辟雍砚等遗物综合判断,其砌筑时代当在南朝晚期,而毁弃于隋唐之际。</div><div><br>门道建筑遗迹平剖面图</div> <b>城门门道遗迹</b><div><b><br></b>城门门道遗迹位于石头城遗址的北墙东侧,为一门一道的形制,整个门道长11.25米,宽3.1米,由前侧平台及地袱石、门槛、东西两侧墙体外侧夯土构成,年代为南朝时期。此前,无论是建康城还是石头城考古,还从未发现过城门遗迹,这一重大突破填补了六朝都城考古史的空白。</div><div><br>门道建筑遗迹正射影像图</div><div><br>此处城门采用了排叉柱式结构,而不是如今人们常见的券顶结构——前者城门顶部为平顶,后者则是拱形。所谓排叉柱式结构,是在门道两侧排设柱础,在柱础上立柱,柱上再架梁枋,以此构成城门洞的间架结构。</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 石头城沿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战国时期</b><div><b><br></b><div><b>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b></div><div><b><br></b>楚国“尽取吴故地,东至浙江”,置江东郡,在现南京峭立江边的“石头山”(今称“清凉山”)建城邑,史称“金陵邑”,这是南京城区历史上正式有行政建置的起始。</div><div><br><b>东汉时期</b></div><div><b><br>东汉建安十六年(211)</b></div><div><b><br></b>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div><div><br><b>次年(212)</b></div><div><b><br></b>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改“秣陵”为“建业”。孙权所建的石头城城周七里一百步,南面开有二门,东面开有一门,西、北两面也各有一门。城内设有石头仓、石头库,用于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头、山顶、沿江筑有烽火台,以便报警。其城基一部分利用了原有滨江的环型山体,而另外的人工修筑部份则主要以夯土方法修筑,文献说是“吴时悉为土坞”。</div></div> <b>东晋时期</b><div><b><br>东晋定都今南京时期</b></div><div><b><br></b>石头城仍然是都城的滨江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div><div><br><b>永昌元年(322)</b></div><div><br>大将军王敦反叛朝廷,于武昌举兵东下,一度占据石头城。</div><div><br><b>东晋太宁二年(324)</b></div><div><br>为防御王敦再次进攻建康,晋明帝以温桥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壶共同镇守石头城。</div><div><br><b>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b></div><div><br>苏峻叛晋,攻占建康。陶侃、温峤率舟师相救,攻克石头城,取得平叛胜利。</div><div><br><b>东晋安帝隆安五年(401)</b></div><div><br>孙恩率农民起义军抵达京口,东晋皇帝派冠军将军高素、右卫将军张崇之防守石头城。</div> <b>东晋义熙年间(405~418) </b><div><b><br></b>朝廷为石头城加砖累甓,在石头城原东吴土城墙的基础上加砌城砖,并在城的南部建造了一座“入汉楼”,在楼上可眺望监视长江,作为屏障建康都城的重要军事城防。</div><div><br><b>义熙六年(410)</b></div><div><br>卢循、徐道覆率起义军顺江而下进攻建康,正在北伐的东晋大将军刘裕闻讯回援京师,征发民夫抢修石头城,亲率重兵在此防守。</div><div><br>东晋“石头”铭文砖</div> <b>南朝时期</b><div><b><br>南朝</b></div><div><b><br></b>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宋齐梁陈几朝常派皇室或重要的心腹驻守石头城。</div><div><br><b>南朝刘宋末年</b></div><div><br>操纵朝政的萧道成准备篡宋自立。镇守石头城的袁粲等将领,密谋清除萧道成。不料褚渊告密,萧道成派心腹将领苏烈以助守石头城为名,进驻石头仓城。又派戴僧静夜袭石头城。苏烈从城上将戴军缒入,攻克石头城。</div><div><br><b>梁大宝二年(551)</b></div><div><br>侯景废梁简文帝萧纲自立为帝。大将王僧辨和陈霸先联合发兵讨伐。</div><div><br><b>梁天正二年(552)3月</b></div><div><br>王僧辨率兵乘潮涨进入秦淮河,迫近石头城。</div> <b>梁绍泰元年(555)冬</b><div><b><br></b>侯景故将徐嗣徽袭据石头城,北齐出兵支援。齐将柳达摩领兵万人驻守石头城。陈霸先断绝石头城水源,击败柳达摩。</div><div><br><b>陈宣帝太建二年(570)</b></div><div><br>陈宣帝还特地派人修筑加固了石头城,并在城中贮藏军粮。</div><div><br><b>隋平陈后</b></div><div><br>原南朝都城建康城遭到毁灭性破坏,而石头城却被作为蒋州的治所,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div><div><br>六朝人面纹瓦当</div> <b>唐朝时期 </b><div><b><br>唐代早期</b></div><div><b><br></b>在石头城曾一度设立“扬州大都督府”。</div><div><br><b>唐武德八年(625)后</b></div><div><b><br></b>在石头城的扬州大都督府迁往江都(今扬州市区),“扬州”一名从此自南京移往今天的扬州,石头城被废弃。<br>南唐瓷器残件</div> <b>宋元时期</b><div><b><br>宋元时期</b></div><div><b><br></b>长江西移,乌龙潭与长江脱离,石头城以西一带逐渐成陆,从此,石头城失去了“扼江控淮”的战略地位,不再成为军事重地。</div><div><br><b>明朝时期</b></div><div><b><br>明代初年</b></div><div><br>朱元璋修建都城城墙,在石头城旧址附近有清凉门(门址仍在)和石城门(今汉西门)。</div><div><br><b>清朝时期</b></div><div><b><br>清代</b></div><div><br>画家龚贤在清凉山西南坡建造了半亩园和扫叶楼。江南才子袁枚则在石头城附近的小仓山上建“随园”。</div><div><br><b>1930.11-1932.11月底 </b></div><div><br>在清凉山顶修建民国“首都自来水厂”。</div><div><br><b>建国后</b></div><div><b><br>1955</b></div><div><br>拆城风波中,朱楔阻止并保留了鬼脸城段城墙。</div><div><br><b>1976.3</b></div><div><br>重建清凉山公园,公园南大门为牌坊式三拱门,中门额书“清凉山”三大字。</div><div><br><b>1992.8</b></div><div><br>建国防园。</div><div><br><b>2002年初夏</b></div><div><br>南京市政府开始六朝石头城风貌整治开发工作,修复明城墙坍塌处,清除棚户区,重现“石城虎踞”的英姿。</div> “石头”铭文砖 <div><br>“富贵”铭文砖</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 文化遗产资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六朝石头城遗址周边,除了明城墙,还保存有驻马坡、颜鲁公祠、还阳泉、清凉寺、崇正书院、惜阴书院、魏源故居、扫叶楼、民国自来水厂旧址、三民中学开校纪念碑,以及在国防园山体西侧存有晚清炮台和民国碉堡等古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南京石头城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建造始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经过六朝的繁荣,隋唐的沉寂,石头城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更为我们深入了解石头城遗址的时代、文化内涵和重大价值提供了平台。<div><br>南京石头城遗址,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遗产价值。通过考古发现,它的城墙遗迹、军事设施以及出土的兵器和军事遗存,共同见证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要塞的演变与发展。这些坚实的城防设施,诉说着古代战争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工艺的精湛和城防力量的坚韧。</div><div><br>南京石头城遗址在海丝申遗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位于长江流域,是六朝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生地,南朝诗人何逊描写石头津“蔽日旌旗,连云樯橹”,那时石头城已是对外贸易和商业交往的重要窗口。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窗口,见证了文化、宗教和人际交流的密切联系。它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div><div><br>南京石头城遗址同样在长江文化和地域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坐落在长江流域,见证了长江文化的繁荣与多元化,对南京历史及文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独特的地域文化。</div><div><br>在南京地域文明探源中,石头城遗址同样具有显著的作用,作为南京地区的重要文化和历史遗址,它承载了地域文明的丰富传统和发展,为我们深入探索南京文化的根源提供了宝贵线索。</div><div><br>展望未来,南京石头城遗址的价值和魅力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现,它的军事、文化、历史、国际影响等多重价值,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宝贵遗产。同时,对石头城遗址的保护和传承将有助于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国丰富多元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为全球文明互鉴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