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老家

叶建军(乐龄人)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我,穿的就是农村土布做的上衣。</p> <p class="ql-block">去年我与两位妹妹重返海门老家。</p> <p class="ql-block">老宅宅基地已经变成厂房。</p>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老家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县,父亲是常乐镇人,母亲是三阳镇人。小时候因老家还有我的曾祖母、祖母、姑婆、小叔等亲人,故我们每年会利用寒暑假回乡下去看望亲人并住上一段时间。那是我童年、少年时期最快乐的难忘时光。 过去我们回老家并不方便,须先从无锡乘火车至上海,再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坐轮船约八小时左右至海门青龙港。我们购买的都是轮船底部大统舱的船票,有几次遇到海上起风浪,晕船的人呕吐得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船上的工作人员只好不停地打扫卫生。从青龙港至祖母家还有几十华里,那时乡村公交车班次还较少,不如搭乘自行车或独轮小车回家方便,特别是晚上抵达的轮船。<div>  记得1965年春节,我们全家回老家过年,轮船抵达青龙港已是深夜,码头上还有人们在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这些游子回乡过年呢。父亲租了两辆独轮车,把我们5人送回家,我们小孩坐在独轮车上,一路上伴着独轮车吱吱作响的声音,路上就睡着了,迷迷糊糊地回到家中。</div> 当时在海门,独轮车和自行车(当地俗称二等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一方面是可通汽车的路少,汽车也少,另外这两种交通工具适合乡间小道运行。有一些农民专门从事这两项工作。他们本领很大,备有一些绳子,独轮车上可装载数百斤的货物;自行车载人也有专门的坐垫和踏脚,同样可搭载很多行李,骑得飞快,每天可行数百公里。收费也不贵,车夫们就挣些苦力钱。如果是请这些车夫早起带晚赶路,祖母总会招待他们吃饱了再上路。 尽管我老家住的房屋是茅草屋,没有电灯、自来水,乡间是泥泞小路,和城市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差别,但农村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有新鲜感。当时乡下的生态环境很好,沟河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遍植芦苇。住宅周围还有宅沟用来养鱼,沟河中鱼、虾、蟹很多,家家门前是蔬菜瓜果地,屋后是竹园,柿子树等果树随处可见。每家门前还有一片泥土场地,用来翻晒粮食,夏季吃饭纳凉。当地种植棉花,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纺纱机。当地妇女都会纺纱织布,自己生产的土布特别结实,祖母经常用土布给我做新衣服,实用耐穿。土布制作的床单和被套,冬天既暖和又舒适。 茅草屋虽然简陋,却是冬暖夏凉,台风和狂风暴雨也吹不倒。厨房的两眼灶台用砖头砌成,做的饭菜特别香,可口诱人。我的曾祖母负责烧火,她经常会在灶膛里给我们烤一些甜玉米和山芋,好吃极了!生的柿子放在灶台上,两三天就变熟了。每天早上,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山羊在圈里咩咩叫唤,起来上早工的村民已下地干活,准备去赶集或走亲戚的乡亲们也梳妆打扮好已早早出门。常乐镇离我们小队仅两华里左右,村民们会拿着自己捕捉的鱼虾蟹、家养的鸡蛋、新鲜的蔬菜瓜果等去镇上集市出售,并购回家中的日常用品,如:煤油、盐、糖、酒、针线等,如有客人来访,也会购些肉、鱼、虾、烟、酒等。我也常随祖母去常乐镇购物,后来祖母会派我独自去采购物品。 回到乡下,我会帮着老人干些家务活,如给自留菜地浇水,采摘新鲜蔬菜、瓜果,挑羊草。家家都饲养羊、鸡、兔子等,我每天下午的主要任务就是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挑羊草,每次要挑满满一大篮子新鲜的草给家中的几头羊食用。 天气晴好时,我帮着在门前晒场上翻晒粮食。祖母家还负责保管部分生产队的粮食种子,这样的晒粮任务就更多些。一般情况下是在场地上放几个木架子,上面铺好用芦苇编织的席子,然后再均匀地铺上要晒的粮食。当时没有天气预报,老人们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天气情况,如遇有雷阵雨降临,我们就要赶紧抢运粮食。 有时候,我也会随村里的孩子们去参加拾玉米的劳动,即大人们在玉米地里掰完玉米棒后,可能会有一些遗漏的玉米棒,让我们小孩跟在后面再仔细拾一遍。生产队根据我们每人拾的玉米棒重量给予计工分。我参加这项农活也不示弱,开始干不过农村的小孩,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规律,拾的玉米棒就多了起来。有些熟悉的村民看到我是城市来的小孩,也不怕吃苦,就会故意遗留几个玉米棒,让我来捡。虽然劳动时干得满头大汗,皮肤也晒黑了不少,但我干得还是很起劲。 农村的趣事还有很多。当地的河沟里,鱼虾和螃蟹很多,有时候我下河游泳,竟然会一屁股坐着一只正在换壳的大螃蟹,拿回家让大人加工,美美地吃上一顿。当地生产小队的队长陆正强是捕鱼捉蟹的高手,冬季农闲时,只见他拿着一根长竹竿,背着一只渔篓,光着一条膀子,居然在沟河边可以摸到许多鱼和螃蟹,然后拿到镇上集市去出售,换点零花钱补贴家用。 我爸的一位表姐夫叫沈绍昌,也很能干,他和邻村一个合伙人在我们村大路边的河里布下一种叫做簖的捕鱼设施,即河道中央用竹片拦成一道栅栏,来往船只可以通过,但鱼虾、螃蟹却无法通行,只好游入河边的竹笼子内。每天一早,他们就去起竹笼,里面往往有许多鱼虾、螃蟹等。为了防止有人偷盗,他们在河边建了一个小茅草屋,常年轮流守护,也是十分辛苦。当时建造簖所需的铁丝比较紧张,我爸还想方设法为他们购买一些。<div>  有一次,天蒙蒙亮,我的堂弟建庆就喊我一起去看他们在河边“起簖”,果然竹笼中有各种“战利品”,亲戚顺手送了我们几条鱼,我俩欢天喜地地跑回去向祖母报功了。当时,这些有副业收入的农民,经济状况会有所改善。我也尝试过学钓鱼,鱼钩就是用缝衣针在煤油灯上弯制而成,浮标用的是高梁杆,鱼线是扎鞋底的线,鱼竿是普通的竹子。有一次,我在里宅亲戚的宅沟地钓鱼,鱼是上钩了,一兴奋,自己却滑入了水中,只好赶紧回家换衣服,以后再也没有去钓鱼了。</div> 在农村最开心的是可以不限量地吃东西,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城市什么食品都是限量供应,副食品又少,我每天感觉总是饿,没有吃饱。到了乡下,每天可以吃到新鲜的鸡蛋、瓜果蔬菜,尽管主食是粗细粮搭配,但可以放开肚皮尽吃。肉、鱼、虾、螃蟹等也常能品尝到。记得有回吃馄饨,农家自己和面擀皮子包的大馄饨,特别好吃。我一口气吃了三大碗,这下肚子撑坏了,晚上祖母只好用手帮我揉肚子,一边嘴里念叨“上面吐气,下面放屁”。这一狼狈场景,我终生难忘! 另外,让我兴致盎然的就是夏天可以下河游泳,当地称作“汏冷水浴”,我随村里的一些小孩,每天要下水游两次。祖母不放心,怕我出事情,有时候会拿着长竹竿来河边追赶我,呼唤我回家。有一次,我果然不小心脚踩空,人沉入水中,幸好我父亲的表弟(他和我年龄差不多)赶紧将我拉到水边,这时肚子里已经喝了好几口河水。以后,我就老老实实,每天傍晚生产队收工后,跟我小叔一起结伴下河“汏冷水浴”。后来当地小孩教我,用一只木桶倒扣入水中,一手扶着,一手划水,慢慢地我也学会了游泳。 <p class="ql-block">在表叔家里。</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在河里救我的表叔合影。</p> 夏天傍晚,我和小叔洗完冷水澡,换好干净衣衫,我们会在门前场地上泼一些水降降温,然后将桌子、长凳搬到外面用晚餐。用过晚餐,我们就坐在八仙桌上听老人们聊天、讲故事。这时四周的萤火虫一闪一闪飞来飞去,抬头满天繁星,一轮皓月当空,四周田野里的蛙鸣也叫得欢,大人们用芭蕉扇为我们拍打蚊子,劳作了一天后的纳凉是大家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当我睡意朦胧的时候,祖母催我进屋休息,并用煤油灯仔细检查并消灭进入帐子中的蚊子,让我安然进入甜蜜的梦乡。 正因为在海门乡下有如此丰富的生活内容,所以我乐此不疲,一年又一年要回乡下去。开头是随大人一起回乡,后来就是我一个人回乡,有几年还会带着妹妹们一起回乡。让我引以为自豪的是,每年寒暑假开学后的作文,我的文章都是最出彩的,因为有生活内容,生动活泼且亮点多多,往往会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示读。 联想到现在城市的孩子太可怜,整天就是学习,放了寒暑假还被家长安排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玩,玩也是学习,通过玩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培养孩子的各类兴趣和动手能力,广泛社交,接触了解社会,增加情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所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各种困难,都能自己去面对和克服,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br>  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让我真正了解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初步接触了社会,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习俗,可以说,这段经历让我终生受益。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10.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