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p> <p class="ql-block"> 由于制作的年代、地区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养各异,同样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萨,却有许多不同的形象,这就是佛、菩萨有所谓千万「化身」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寺院遍布世界,处处可见佛、菩萨、罗汉的塑像。在佛徒家中,也往往供养着如来、观音菩萨的像。历代画像,多以丹青画佛绘菩萨。施主向佛许愿,往往爱用“重塑金身”作为代价。</p> <p class="ql-block"> 佛像是佛的形象,包括雕像、铸像、画像等。佛像是佛的真身在尘世的代表,使在世灭后的四众以真身之想,而信敬之。《圆觉经》说:“若复灭后,施设形象,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p> <p class="ql-block"> 《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作佛形象经》、《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造塔功德经》等,都详细叙述了造像的功德。既有功德,就有福报,因此造像之风久盛不衰,或衰后又盛。</p> <p class="ql-block"> 最早为佛雕像的,是优填王。《增一阿含经》说:“佛一夏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拘翼国优填王,思念佛,以旃檀造如来像,高五尺。”《西域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早为佛铸像的,是波斯匿王。《增一阿含经》说:“波斯匿王,闻优填王雕像,乃以紫磨黄金造佛像,亦高五尺。时阎浮提内始有二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早为佛画像的,是汉明帝。《大唐内典录》说:“汉秦景使过于月支国,得优填王旃檀像,师第四画像样,来至洛阳,帝敕图之,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供养。自尔素丹流演于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历代所造佛像,并非一成不变。虽然都号称佛像是佛的“真影”,其实佛的形象分明和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及对佛学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释氏要览》记载:“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p> <p class="ql-block"> 以上佛造像作品,材料均选自佛教七宝之一的南海有机宝石贝化玉,经玉雕大师精雕而成。</p> <p class="ql-block"> 心若有禅,处处皆禅,心若有佛,时时见佛。禅由心生,佛在心中。坐亦禅,行亦禅,禅意人生,般若自在。</p> <p class="ql-block"> 心存善念,必得佛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