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乔园地处江苏泰州市老城区(今海陵北路68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苏北地区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私家园林。2024年3月底我和家人继兴化二日游后,于第三天上午又专程游览了泰州乔园,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乔园初名日涉园,为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卿陈应芳的住宅园林。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句而命名。400多年来,沧桑变迁,屡易园主,园名先后为三峰园、蛰园,后为两淮盐运使乔松年所有,又叫乔园。</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乔园收归国有,改建成政府招待所。后经我国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考察,认为是苏北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在古典园林研究上不失为一地区的实例,並为乔园题词“淮左第一园” 。</p><p class="ql-block"> 2006年泰州市政府依据历史记载对园林进行了恢复修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2010年对外放。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乔园平面图近似正方形,以三峰草堂为中心,周围有因巢亭、文桂舫、来青阁等十四个景点。看似简单,实际游览中,感觉园林虽不大,但布局紧凑,山、石、亭、楼、轩错落分布,曲折幽深,穿行于曲径、假山敞轩之中,会有迷失感,由衷感受到“淮左第一园”的魅力。(图为乔园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从乔园西门入园,漫步古色古香的长廊 ,仿佛穿越到明清年代。沿步道向东走去,不远处即是被竹林掩映的“皆绿山房” ,其座落在由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房南侧有窗,可观窗外的茂林修竹,高耸入云,一片翠色,几声乌鸣,更显清幽。“皆绿山房”是乔园恢复修建的十四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茂密竹林中有著名观赏竹~斑竹,斑竹又名湘妃竹,竹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 由“皆绿山房”处继续往北,远远就看见气势宏伟、壮观的“来青阁”了。它是三层青瓦重檐的高阁,高11.58米,为全园最高建筑,登上顶层可览全园风景。该阁系全木结构,木雕门窗,底层回廊半栏中设镂空花板,回廊内侧窗下板壁木雕八幅,寓意长寿、吉祥、如意等。</p><p class="ql-block"> 阁周绿地中植有紫薇、紫荆、琼花等,阳春三月,琼花、紫荆竞相绽放,“来青阁”在鲜花点缀下更添雅韵。“来青阁”堪称乔园内地标性建筑,远眺近看,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由“来青阁”处往北越过由黄石叠堆的假山,就来到“蕉雨轩”,这也是乔园十四景之一,是复建的建筑。顾名思义,身在此轩中可听见雨打芭蕉的声音,轩柱楹联:“轩中暮听芭蕉雨,池畔朝吹杨柳风”,生动描述了这一场景。轩周有众多芭蕉,体观了乔园景点注重花木配置的这一特色。↓</p> <p class="ql-block"> 由“蕉雨轩”向北,沿池岸走去,就来到乔园十四景之一的“午韵轩”,歇山顶、飞檐翘角,内有木质坐椅。“午”即抚的意思,以前是园主人抚琴吟诵之处,足见原园主的雅兴。“午韵轩”临池而立,坐在这里小憩,可观怡心池独具神韵的水景,池水清澈见底,倒映着池岸绿植和建筑,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出“午韵轩” ,向东走不远,就来到乔园十四景之一的“文桂舫”,这是仿古船形建筑,构思巧妙,风格典雅,船头停泊在怡心池,船体置在岸边。站在船头,尽享湖光水色,一侧的假山瀑布,流水潺潺,让人顿忘心中的烦恼。↓</p> <p class="ql-block"> 游走在怡心池岸,不仅亭台楼阁让我一见倾心,生机盎然的花卉绿植也让我沉醉,这些品种多样的绿树红花把亭台楼阁映衬得更有吸引力。游人们也在这里尽情地拍摄,留下这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沿池岸向南而行,来到一座颇大的院落,内有坐北朝南的房屋,即“ 莱庆堂”。“莱庆堂”建筑考究,青砖黛瓦歇山顶,前后重檐,木雕门窗,院墙精雕细琢,东西二侧圆洞门恰好相对。旧时这里为园主宴请亲友、宾朋之处。堂前楹联:人生不满今常满,世上难逢此竟逢。意指这里能让人开心、满意,能遇见难得一见的宾朋好友。↓</p> <p class="ql-block"> “莱庆棠”东侧有名为“美女照镜”的太湖石,玲珑剔透,细细观赏,确实有几分相似,不禁哑然失笑。↓</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令人称奇的怪石並不少见,有的宛如动物聚会,有的形似山羊醉卧……石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怪石嶙峋也是乔园的特色之一,彰显了原园主置石造景的用意和情趣。↓</p> <p class="ql-block"> “三峰草堂”南侧假山巅上有一棵500年树龄的古柏,树高10米,胸围2.6米,树干扭曲,势如游龙,老干巍巍,新枝袅袅,奇姿古态,是园林悠久历史的见证。在其后面有如剑的石笋,系清雍正年间园主高氏多方寻购后增立,园名也因此改为“三峰园”。(图2为作者视频截图)↓</p> <p class="ql-block"> “山峰草堂”为“日涉园”旧址,面阔三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翘势既不平缓,又不高昂,回廊相通,古朴典雅,是典型的泰州明清时期民居风格。堂柱楹联:“碧涵一水晴烟润,翠拥三峰宿雨收”,点出了三峰园(乔园之前园名)一池三峰之美。↓</p> <p class="ql-block"> “三峰草堂”西南处山巅,筑有一座半亭~“歇山半亭”,为飞檐翘角攒尖顶的四角凉亭,该亭三面敝开,一面粉墙,别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囊云洞”位于“歇山半亭”下面的假山之中,洞型似囊,上砌砖墙,下堆湖石,曲折蜿蜒,或感无路,或又豁然开朗,引人入胜。(图取自家人所摄)↓</p> <p class="ql-block"> 与“半亭”东西相望的是山腰的“数鱼亭”,为飞檐翘角六角亭,亭内置有石桌、石凳,游人置身亭中可休憩,也可俯视欣赏山麓间形态奇特的太湖石和水池游鱼。“数鱼亭”基座六面砖雕,南面雕有鲤鱼,其他五面为金鱼,寓意“金玉满堂”。(图取自家人所摄)↓</p> <p class="ql-block"> “松吹阁”东南处有“王退斋纪念馆”,位于乔园“文萃”苑内,展厅主体一进三间,青砖黛瓦,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王退斋(1906~2003年)泰州人,原名王均,退休后号退斋。出生于世代书香望族,幼承庭训熟读经史子集,抗战胜利后旅居上海。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对文史哲、诗词书画无不擅长,一生作诗近万首。1984年当选为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同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p><p class="ql-block"> 参观纪念馆,感佩王老先生才学的同时,也感受到泰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p> <p class="ql-block"> 离开“王退斋纪念馆”,循小道向西北方悠游,映入眼帘的是一段紫藤花墙,古紫藤如蛇样穿窗越墙,十分奇妙。墙中圆洞门上匾额“退思”,是第四位园主吴文锡所书 ,意欲避世休养。墙内别有洞天,两侧垒黄石为山,砌筑在叠石上的就是乔园十四景之一的“geng汲堂”,面阔一间,飞檐翘角歇山顶,回廊漏窗,小巧精致。因古时堂前曾有一口古井,提桶吸水而名。↓</p> <p class="ql-block"> “geng汲堂”左前方是后园中最高的一座楼阁~“松吹阁”,阁高三层,歇山顶,青砖木窗,三层阁朝南有平台。“松吹阁”下原有一棵参天的松树,秋冬季在阁中凭栏可听见松声如吹,故名。(图取之网络)↓</p> <p class="ql-block"> “geng汲堂” 右前方是“因巢亭”,系青砖黛瓦、四角飞檐歇山顶建筑。因亭侧有一棵古石榴树,树上常年有鸟巢而名。1956年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泰州祭祖及慰问演出,曾下榻于此亭。↓</p> <p class="ql-block"> 亭壁所挂《梅兰芳先生返乡访问演出纪念于乔园招待所》照片掠影↓</p> <p class="ql-block"> 亭壁所挂的梅兰芳全家照掠影↓</p> <p class="ql-block"> 离开“因巢亭”,往南循道而行,不经意间来到了“乔园与盐税文化”展示馆。这是相对独立的院子,建筑精致,装饰华丽,展陈了乔园历史变迁及五位园主简况,也重点介绍了第五位园主乔松年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乔松年,山西徐沟人,饱读诗书,一生著作甚丰。咸丰九年(1859)被正式授予两淮盐运史,並兼办江北粮台。咸丰十年,因太平天国占领杨州,同治七年迁来泰州,于好友吴文锡处购得“蜇园” ,将园名恢复为“日涉园” ,成为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者。其子嗣及后人在园内居住下来,泰州人因此惯称乔园並沿裘至今。↓</p> <p class="ql-block"> 离开“乔园与盐税文化展示馆”,继续往南走,邂逅了乔园内十四景之一~“二分竹屋”。取名源于此屋将周围竹林一分为二 ,而西侧的云墙又将此屋一分为二。现今的“二分竹屋”估计为复建,单独一间,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房屋全用毛竹加工制成,削竹条为墙,破半竹为瓦,竹筒片饰窗,拼竹件为门,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穿行竹林,也引人遐想,古代文人墨客注重气节,常以种竹、画竹、写竹明志。苏冬坡也留有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乔园不大,竹林面积却蔚为可观,原园主人的植竹用意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 这里竹林中有不少“佛肚竹”~竹杆局部变粗隆起,竹节变短,十分稀罕。↓</p> <p class="ql-block"> 让人称奇的还有“金镶玉竹”珍品,在嫩黄色竹杆上于每节生枝叶处,都天生成一道碧绿色浅沟,位置节节交错,一眼望去,如根根金条上镶嵌着块块碧玉。↓</p> <p class="ql-block"> “民间第一福”照壁由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卿陈应芳所建,照壁正中嵌江南砖雕“福”字,构思巧妙,独特之处是整个福字看不到筆画,全部由各种民间吉祥物构成,雕工精湛,寓意吉祥,让人大开眼界,流连忘返,由衷感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遂和不凡。↓</p> <p class="ql-block"> 乔园南门出口处的园墙是石雕、砖雕荟萃处,图案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精湛的雕刻艺术让观者声声赞叹 ,由衷感佩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南门外面街的石牌坊,匾额“日涉园” ,两侧楹联已有些模糊。↓</p> <p class="ql-block"> “淮左第一园” ~泰州乔园,为明代遗存,历史悠久,小中见大,尽现山水之美、建筑之精和古树之奇,身临其境,如入迷宫。游览乔园,细细品味,几天都“逛”不够!↓</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摄/文/制:潘湘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