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北流市教育局 陈嘉莉<br> 最近,我读了黄玉、华刚的《优质社会化心理健康视角下家庭教育的目标与路径》一书。信息量很大,内容丰富,纵深层面不同。<br> 刚开始读这本书,会觉得很难有思路和耐心读下去。这时候,丁香给了我一个建议,看目录大纲,我结合以前的读书经验,看了自序、目录、每章每节的纲要、注释、引用内容和结语。我发现这样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作者的专业背景、阅读书籍、文字功底有了一个全局了解的方法。这大概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有了这样一个宏观的把握,我对作者涉及领域、书本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哪些新意也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快速地一目十行用手指辅助快速阅读了。<br> 此次阅读的收获之一是以后阅读一本图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采用先浏览序言、目录、大纲、注释、参考文献、结语的办法,这样能大量节约时间,也能提高阅读效率。<br> 在进行读后感分享过程中,我主要需要思考、探讨的话题是1.书里印象最深的一部分,2.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书对自己产生的实际意义),3.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更好融合。带着问题思考,读书更有目的,也更有动力。<br> 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部分有几点,比如我能从注释看到作者涉猎的图书,有通俗心理读物,有心理期刊,有法律规条,有心理报告,有测评标准,有最近3年的材料,有古文,有诗歌,古今中外,范围很广。<br> 我感受是心理学的从业人员也需要像一个杂家一样,在各种类型的文字里广泛涉猎,了解各种常识。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书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从目录入手,从大纲着眼。<br> 从科普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初学者需要入门心理学,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学素养,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结合自己的生活智慧,选择、阅读、思考、写作,用文字凝结思路,用笔触探索成长。<br> 书本的行文格局很大,从古人智慧,到社会历史实践,到西方教育。罗仕锦老师说它可能更像一篇博士论文。纵深性强也许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与我最大的区别。<br> 在分享会中,罗仕锦老师对于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故事的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她的自信。能够对心理理论与相关人物如数家珍,这也是可以努力的素养。<br> 曾金副校长对于第四章、第五章的见解,我对乡贤内容、“认适用”规律、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的兴趣等等,罗仕锦老师对于第六章第三节个体心理学与课程实践、咨询的思考,都带着个人的人生经历、阅历。你的谈吐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做成的事。不同的人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去发现、遇见自己。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带给你的缘分,遇见更好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