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游 - 红旗飘飘(二十)

MERMER2MERME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一南昌起义,又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起义由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纪念塔位于八一广场南端,1977年为纪念“八一起义”五十周年而建。1979年竣工。塔为长方体,总高45。5米,由台基、塔座、塔身、塔顶四大部分组成,占地1。7公顷。台基分二层,四面是开敞大台阶式平台。</p><p class="ql-block">&nbsp;第一台基平台四角的大花台中栽有长青树,第二台基平台四角的灯台上立有精美的角灯。塔座正面嵌砌着镌有“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的磨光花岗石碑,东、南、西三面是“准备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人物浮雕。</p><p class="ql-block">塔身正面碑心上镶嵌的铜胎鎏金字“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由叶剑英元帅题写。上部环绕塔身的万年青图案装饰浮雕是献给革命先烈永不凋谢的花环。塔顶由一支用“泰山玉”白花岗石雕琢而成的“汉阳造”步枪和一面用大渡河畔枣红色花岗石镶成的八一军旗组成,在军旗上是金色五角星和“八一”两个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1日凌晨2时,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的起义部队按照预定的部署,向敌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南昌卫戌司令部筹备处的守敌发起猛烈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歼灭南昌守敌3000多人,起义部队占领南京城。起义胜利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公布了《八一起义宣言》、《八一起义宣传大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西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古镇英家,是集山水、田园、古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红色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第一山,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风景秀美,地势险要,是红色教育、观光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主要景点有黄洋界、茨坪、大小五井、五指峰、杜鹃山和龙潭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胜利的号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井冈小哨兵 (黄洋界哨口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30日,湖南国民党军一部在江西国民党军的策应下,向我井冈山根据地之黄洋界阵地发起猛攻,守卫在黄洋界的红四军一部顽强作战,成功击退敌军,即黄洋界保卫战。</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油画长12米、宽8米,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单幅油画,由鲁迅美术学院的四位教授在现场搭设脚手架历时两个月精心创作而成。画作反映的是黄洋界保卫战的激战场面。黄洋界保卫战的指挥者朱云卿、何挺颖、陈毅安、朱良才、贺敏学等100余人栩栩如生。山峦、岩石、草棚、火光、硝烟逼真,站在画前有置身于硝烟弥漫战场的强烈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10月,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井冈山管理局在木质碑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西江月 井冈山》;背面是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又新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1977年,为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炸毁了的“火炬亭”,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控制从湖南方向上井冈山小路的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也是黄洋界保卫战的主要战场。这里复原陈列的是保卫战用过的迫击炮和按原貌恢复的滚木垒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 朱德同志挑粮曾走过的小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井是井冈山一个较大的村庄,它和附近的小井、中井、上井、下井统称"大小五井"。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大井,并对王佐部队进行了团结改造。</p><p class="ql-block">朱德、陈毅和彭德怀、滕代远先后于1928年4月和12月率部来到井冈山,曾驻扎在"大小五井"。当年朱德陈毅,居住在黄墙屋中,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住在白墙屋中,白屋厅堂还设有红军医务所。</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底,这两幢房屋均被敌人烧毁,仅白屋剩下一堵残墙。1960年恢复白屋时,把残墙嵌在新墙中。1984年黄屋恢复。白屋前的"读书石"和白屋后的两颗"常青树"是历史的有力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井毛泽东旧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同志旧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茨坪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