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朋友处看到了自己在21岁时,发表在《汝州晚报》的散文。1992年,中央要求在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并根据条件援建工厂,我作为平顶山市医药管理局的第三批社教队员,收拾行李,在汝州市小屯乡小屯村和杨集村驻队搞社教工作半年。</p> <p class="ql-block">刚来的时候,一切都不习惯,早上睡不着,独自一人去村外的麦田转转,农村自然跟城市不同,空气中夹杂着麦苗的香甜味。当时还年轻,回到宿舍就把当时看到的以及感悟写了下来。当时住同屋的老许看了说,可以试试给报社投稿。于是,就以社教队员的名义给《汝州晚报》寄去了这篇小作。</p> <p class="ql-block">没几天,乡办公室的人在吃中午饭的时候告诉我,一会到楼上拿报纸去,说看到我的文章了。文章变成铅字,居然变成万人阅读的豆腐块了,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晚上买来酒菜和当地的朋友喝的烂醉。以示庆祝。(最后收到5块钱稿费)</p> <p class="ql-block">随后的日子,令我终身难忘,由于下乡其中一项任务是搞计划生育,我们白天乘大队的拖拉机根据村民反映,去超生户家里找人,找到亲属也行,带到大队部里蹲着,屋里的黑白电视(抵押物)好几台。晚上,有人砸我们住的房间窗玻璃,村支书把自己的小口径步枪给我们防身,那时,没事就扛上枪在村里打鸟,向村民展示有枪,(从此,玻璃再也没有被砸过)由于在部队长大,枪法好,最多一次打了25只。为保证我们的安全,每周去朝川矿坐车往返平顶山市,都由两个人带武器接送,以免半路遇袭。</p> <p class="ql-block">当时代表平顶山市医药管理局的社教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2018年的一天,我单位招待北京牧业专家,席间一个小女生的口音听上去很熟悉,就问她是哪里人,说来说去,她竟是我下乡时杨集村支书李康焕的孙女,通过她,我和李书记通了电话并加了微信,从此,我的微信里又多了一个“老朋友”。下图就是汝州市杨集村的老支书李康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章发表以来,当时看过,32年来再也没有见到过,2013年,旧地重游,到当年住的地方看了看,又到我们援建的纸箱厂看了看。为了留存这段难忘的经历,保存这篇发表的文字,特将原文记录在美篇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涉足绿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来到小屯乡杨集村搞社教工作已经月余了,生在城市的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伴着晨阳独自来到村外,清丽的气息扑面而来。吸一口,沁人心脾,呼一口,仿佛将五脏六腑洗了一遍似的,久积的郁气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踏上田埂,放眼望去,呵,我被这灿阳下的油绿惊诧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笼罩村落的乳雾已渐渐散去,呈现出小村清晰的栗色轮廓,静静地座落在绿海的一边,像是小岛,稍近处,一畦丽黄的油菜,墨绿的衬托下,格外醒目,这又使我想起了海上的梭子舟……这是钻石吗?待日稍上,俯首细看的时候,我发出这样的疑问,亮晶晶的,点缀在每束禾叶的梢头,微风拂来,似海上粼粼的波光,层层的浪花。哦,这是露珠,晶莹浑圆的露珠。我知道,这是禾苗一夜辛勤奋长的汗水,是黄花额头上镶嵌的珍珠。面对这一切,我陶醉了,阵阵黄花香,重重绿浪袭,金灿的晨阳,剔透的露珠,我仿佛置身在浩瀚的绿海中畅游,沐浴着春的洗礼。我不敢眨一下眼帘,生怕这绿的海洋在这短短的一瞬,会消匿的无影无踪。我不敢,也不愿。“呜——”远处火车的汽笛,将我从醉梦中唤醒,它吐着长长的白烟,呼啸而来,将这海的一半隔开来。看到这海中的“船”我凝望着那如云的白烟,悠悠然散开去,似飘拂着一种柔情的忧伤,悬系着一丝怀乡的寂寞。可是,这醉人的绿海,无际的麦浪,孕育着我丰收希冀的地方。让我认为这才是我的家园。原本想在这里清静半载,与喧闹的城市暂别,未曾想,却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汝州,我的第二故乡。</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本文作者系平顶山市医药局驻杨集村社教队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