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燕云十六州

中炯

<p class="ql-block">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p><p class="ql-block">说起燕云十六州,大凡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中原人或者说是中原帝国曾经四百年的痛。今天就简单梳理一下关于燕云十六州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一,缘起。</p><p class="ql-block">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宗为父,石敬瑭为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p><p class="ql-block">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也使得金朝能轻易南下直取东京(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难历史事件。(112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收复。</p><p class="ql-block">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收复十六州的故事,明朝的战力杠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400多年的艰难收复之路。</p><p class="ql-block">第一位尝试收复十六州的是周世宗柴荣。959年,趁契丹内乱,御驾亲征,想一举收复燕云。因病,功败垂成,本为英主,实为可惜。</p><p class="ql-block">第二位是宋太祖赵匡胤。976年,做了两手准备:文是用钱赎买,如果谈判不成,武力攻取。可惜还未行动就驾崩,有点像周世宗,壮志未酬身先死,可惜了。</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宋太宗赵光义,979年集结数十万人对幽州狂攻无果,后亲自督军,却惨败。986年,第二次出兵,三路大军中的两路大败,辽国反客为主,主动南犯。君子馆一战,宋军全军覆没,有生力量消耗殆尽,完全丧失了收复燕云的能力。后面虽然有联金灭辽的行动,因为宋朝的孱弱,未能完全收复燕云。北宋被灭后,南宋连开封都没能收复,更别提燕云了,弱宋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直到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用了一年多时间,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明朝的战斗力不是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地理上的的国防价值。</p><p class="ql-block">燕云十六州所辖的地区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公里。其北部在今河北北部地区,处于广阔而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北端,囊括雄伟险峻的燕山山脉;西部在今山西北部地区,该地区多山地,地形复杂。燕云十六州这一狭长地区形势非常险要,在古代确系一道军事天险。燕云地区北部横卧着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工具落后,军事技术欠发达的情况下,大山在人们面前就是一道不可战胜的天险。从地形上看燕云十六州,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就像两座相连的城墙屹立在华北平原北部,两山交汇处更像是一道天铸"城角",以骑兵为优势的北方游牧民族在此被严重阻隔。巍峨险峻的山脉俨然构筑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燕云地区中部和南部奔流着桑干河和巨马河,为战略防御中心的河流。“在中国古代,江河沼泽特别是河流常成为拒敌于外的防御屏障。事实上,在以刀枪弓箭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时代,利用江河设防是常用的御敌办法。“此外,江河还可以对军事战略物质进行运输。拒马河以易水与白沟河为两翼,构成了燕云地区南部的河流防御体系。横贯交错的河流显然构建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二道防线。</p><p class="ql-block">燕云地区严密的防御体系不仅包括天然屏障还包括人为防线,那就是长城及五关。长城是从秦代开始营建,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国防功能。同时,“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特别是燕云地区的长城,在阻挡北方铁骑入侵中原王朝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此外,该地区的“五关“在战略防御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幽平之间,以五关为形胜。“这五关分别为金坡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及渝关。雄伟险要的长城和五关构成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牢不可摧的人工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历史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燕云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当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时经略东北的基地。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这段话足以阐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对中原王朝而言,燕云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门户。一方面,在国力昌盛时期,它是中原王朝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桥头堡。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611年 )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另一方面,燕云十六州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与前沿,是军事斗争的“战略缓冲带”。燕云地区北部的长城与五关构成了牢不可摧的人工防线。在古代战争中,骑兵对于以步兵为主力的中原军队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在军事地理上,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南下则能起到防御屏障的作用。紧挨着长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以其坚固的城池、巍峨险峻的山脉及横贯交错的大河构成了战略上又一道防线。它是长城防线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亡齿寒、互相支持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对北方游牧民族而言,燕云十六州在战略上意义同样重大。占据燕云十六州后,彻底改变了他们在与中原王朝军事斗争的被动局面。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虽然军事力量较强大,但他们没有先进的文化制度,更没有固定的财力收入。由于自身政权制度的限制,在与强大的中原王朝斗争过程中,要么是取得暂时的军事胜利;要么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如汉唐)彻底击垮。但占据燕云十六州后,这一局面彻底改变。通过燕云十六州这一窗口,他们开始了解中原,逐步接触中原文明,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如今,燕云十六州,成了我们的旅游胜地(北京,大同,长城等)以及无数人向往的地方(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享受历史馈赠给我们的这样伟大遗产的今天,应该感怀那些为之付出过的人们,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