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话说卓嘎(榆树钱)<br> <br> 小时候,放学回家,满屋飘香。妈妈正在做榆树钱高粱米面面汤。虽然没有肉,几乎也见不到油星,但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面汤了。在那个年代,榆树是心中的圣树,是专为穷人而生长的神树。几十年过去了,每当看到榆树便有一种奇妙的亲切感,怎么忙也得跑到树下逗留片刻。<br> “榆树钱”这个词语,承载着一代人对艰苦岁月的回忆与对生活智慧的敬仰。它并非指真正的钱币,而是指榆树在春季长出的翅果,因其形状、色泽酷似古代铜钱而得名。榆树钱不仅是儿时记忆中的美食,更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生活的写照和精神寄托。<br> “榆树钱高粱米面面汤”,这是一道典型的民间食肴,其制作原料简单易得,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以有限资源创造丰富饮食文化的智慧。尽管缺乏肉类和油脂,但榆树钱的独特清香、高粱米面的醇厚口感以及二者在沸水中交融出的鲜美汤汁,无疑成为了心中无可替代的美食。这份记忆中的美味,或许并不在于其物质的丰盛,而在于它所蕴含的情感价值——母爱的温暖、家庭的温馨,以及在困苦中找寻生活乐趣的力量。<br> “心中的圣树”、“专为穷人而生长的神树”,这样的赞美饱含我的深情且寓意深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榆树以其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食材。榆树钱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既是春荒时节的重要食物补充,又是调节饮食、增添风味的佳品。它的存在,如同大自然对穷苦人民的一种馈赠,帮助人们度过难关,因此我始终视为“神树”。这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之情,也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br> 如今,尽管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依然对榆树怀有深深的敬仰和亲切感,每逢见到便忍不住驻足欣赏。这种情感,既是对童年记忆的怀念,也是对过去艰难岁月中坚韧不拔精神的致敬。每一棵榆树,都仿佛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沉默而坚定地矗立在那里,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铭记历史,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br> “榆树与榆树钱”,凝聚了我的成长经历、家庭亲情、社会历史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多个层面的内涵,成为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贫穷与富饶,困苦与希望,让我们在品味中追忆往昔,也在思索中感悟人生。<br><br>注: 卓嘎,是榆树钱的蒙古语称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