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庆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唐朝,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形龛安化,色彩和雕刻的完整度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宝顶山石刻,包括千手观音、释迦牟尼涅象、华严三圣象和六道轮回图,展示了佛教和民间信仰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是继敦煌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石窟。作为一种以佛教内容为主的宗教艺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造像题材,精美的雕刻工艺,独特的处理方法,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亮丽丰碑,同时也成为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篇章。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北山,以其精美的石窟艺术和丰富的佛教造像而闻名。在这里,石窟密布,仿如蜂房,每一尊造像都像是历史的遗珠,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光辉。晚唐时期的造像尤为灵动和雅致,石质的人物形象衣纹细腻,刚毅的石质因精湛的雕刻而显得神采飞扬。从唐代到宋代,不同年代的造像各具特色,出神入化,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北山,如同走进一座唐宋时期的艺术长廊,这里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精致。阳光斜照在龙岗山上,使得整个山体都充满了生机。北山石刻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这里的神佛造像不再是模式化的形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深度的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 “石刻之乡” 大足县境内,有石刻造像五万余尊,分布于全县近百处。造像的年代从初唐至明清,前后绵延1200多年,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在这一千多年的创造中,以宝顶、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这五山为代表,这五山的石刻造像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艺术的总体特征和文化内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span>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石刻位于大足区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约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的虔诚力量,让人驻足定睛。北山石刻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 “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称之为 “寰宇间仅此一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山石刻大佛湾区域,分为南北两区,一般从南区开始参观。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从北山石刻的南区开始参观,唐代沧州刺史韦君靖像和韦君靖碑仿佛在诉说着大足石刻的起源。北山石刻于唐代892年开凿,至南宋1162年左右开凿结束,现存编号290窟,是大足石刻中年代较早的造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毗沙门天王像,是当年韦君靖着人开凿的,他以唐代武将的形象出现,周围还刻着一些兵将和民众。毗沙门天王是佛教密宗里推崇的神佛,他率军打仗,可保一方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9世纪末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龛,刻于晚唐,观音坐在须弥座上,有40只手臂。他的左侧跪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小鬼,双手捧碗乞讨,观音的手中流出甘露;右侧跪着一个老人,观音施舍给他宝物。四周围刻着诸佛,有文殊普贤等,还有风雨雷电四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着龛观音像的旁边,是另一龛精致造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龛,刻于晚唐。释迦牟尼正在说法,弟子迦叶和阿难立于两侧,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立于外。释迦牟尼的头顶上还有华盖,两侧还有飞天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0世纪中叶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 “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石刻艺术之海,观赏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的北山造像,感受这来自东方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山石刻以孝经亭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北区之间,有一条绿荫步道。观看完了南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来到北区,</span>相对而言,北山石刻南区的精品少于北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4号 赵懿简公神道碑,雕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碑原立于陕西周至墓地,由宋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撰文,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书并篆额。此碑系赵氏后裔复刻,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亦称 “蔡京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孝经亭,进入北区,北区是北山造像的精华。其中136号转轮经藏窟,是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堪称北山石刻的 “镇山之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3号 古文孝经碑,南宋孝宗年间。《孝经》乃儒家经典,自汉有古文、今文两种版本。壁刻乃二十二章之古文本,被史学家誉为 “寰宇间仅此一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2号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双身佛龛,</span>释迦摩尼双身佛像,即释迦牟尼佛生身与法身。左右两侍者,佛像间有六身小供养人,左右两壁佛像残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3号 水月观音龛, 该龛造像顶部为穹拱形,龛外门楣及两侧门柱士,刻水波纹装饰,观音身后刻一椭圆形背光(喻月亮),以示 “观音坐水旁,静观水中月”。正壁主像坐金刚台上,悠闲自若,恰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仙女子,具有浓郁的人间情趣,被世人冠以 “风流观音” 的雅号。身后有椭圆形背光,背光左侧上方置一净瓶。两侧造像虚实相济,意境悠远,生动别致,不失为艺术佳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保护连廊不仅为石窟遮风挡雨,也让游人参观更为舒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7号 观音地藏龛,菩萨头顶宝盖,与它处不同,正壁凸出半圆,正面有二飞天,脑后飘带成弧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8号 玉印观音龛,宋代作品。观音左手持玉印,右手置膝,身后侍者照例是善财、龙女。第126号龛,也是宋代的玉印观音,但形象是右手持玉印,左手置膝。她们都面如满月,丰腴细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9号 不空羂索观音龛,观音其中两手上扬,手指间白云升腾,云中佛像端坐。以 “不空羂索” 为名,是象征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的羂索,救度化导众生,其心愿不会落空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0号 观世音菩萨龛,因为岁月风化,石像斑驳,品相残缺,美感破坏殆尽,不复旧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1号 观音地藏合龛,是观音菩萨与地藏菩萨的合龛,观音菩萨眼幕低垂,双手持如意,体现了其慈悲与智慧。地藏菩萨在中国佛教中与观音菩萨并列,常被一起供奉,显示出两者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2号 诃利谛母龛,雕刻于宋代(960-1279年。龛内刻诃利谛母、侍者和童子像13身。诃利谛母育有五百子,却偷人子为食,后经佛陀教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守护神。民间信仰俗称 “送子娘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5号 数珠手观音龛,雕刻于南宋时期,是大足石刻的名作之一。她头戴花冠,脚踏莲台,手掐数珠印,衣袂如迎风轻扬,观之多少女的腼腆与柔美,令人忘了菩萨的威严,俗称为:“媚态观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0号 龛摩利支天女龛,雕刻于宋代,是佛教的护法神。龛中摩利支天女三头六臂,手执剑、戟、弓、盾等兵器,脚踏战车,俊面秀容,张嘴娇唱发号令,飒爽英姿。佛教护持天神共有二十个,据说摩利支天女是具有大神通自之法的光明女神,最大特点是隐身,与恶魔交战,一贯所向披靡,在二十位大神中,是一位常胜将军。全龛内容丰富,构思细腻,笔触豪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2号 水月观音龛,雕刻于南宋。这尊观音非常好看,面容和身形的男性特征都很明显。观音背后刻着的普陀山,构思很精巧。观音有33个法像,水月观音是其中之一,因观音坐水旁,观水中之月而得名。表达人生虚无缥缈、万物皆空的道理。观音左右两边,是四大金刚,拿着不同法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6号 转轮经藏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格外引人注目,它是</span>北山石刻中最精美的一座,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足石刻南宋造像的巅峰。开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工匠胥安的杰作。雕工精湛,珍贵至极,</span>被誉为 “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 因为太过珍贵,此窟已被锁起,只能趴在木栏杆上,透过缝隙,一窥深藏其中的至臻至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6号转轮经藏窟,高4.05米,宽4.1米,深6.79米,平顶方形,中央刻八角盘龙转轮藏。下层为须弥山,山上刻蟠龙,首尾相交于正面。正壁为释迦坐像,双手置于胸前,做说法状。左右两壁由内至外各有三组菩萨造像,皆头戴花冠,胸着璎珞,彼此呼应。南壁为文殊、玉印观音、如意轮观音。北壁为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可以说是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被誉为 “宋代石窟艺术之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7号 维摩诘经变相,转轮经藏窟,雕刻于南宋。是整个北山石刻唯一被铁栅栏全部围住的窟。中间的经藏很非常精美,能感受到一圈圈围着它转时的虔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9号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雕刻于南宋。如意轮观音是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一般有六只手臂,左侧为净瓶观音,右侧为白衣观音。同样有背景哦,背景刻着天神们踏云而来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55号 孔雀明王窟,雕刻于北宋。仔细看,整个窟龛的三面崖壁上雕刻了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据资料记录,数量达950尊,不过最耀眼的还是当中这尊主尊佛像,这就是最有特色的孔雀明王,造像坐在孔雀背上,特别庄严,明王身体以及背光部分都用了贴金彩绘的处理方法,整体看起来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 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68号 五百罗汉窟,始建于1119一1125年北宋宣和年间,窟高330、宽314、深710厘米。意正壁刻一佛二菩萨。左右壁刻五百罗汉,形象洒脱,姿态各异。意中心立明 “西域禅师坐化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77号 泗洲大圣窟,雕刻于北宋<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靖康元年,这</span>是一位西域和尚,据说在唐宋时期颇受崇奉。这窟刻的不是佛祖菩萨金刚,是正儿八经的人间圣僧。龛中泗州大圣头戴风帽,背后为大圣的弟子木叉和慧俨,一人端净瓶,一人持禅杖,正在降伏左边惊恐奔逃的妖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0号 观音变相窟,刻于宋代,观音变幻身份形象来度化众人。中间坐的和左右站的,全是观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45号 观无量寿佛经变像,刻于唐代。这龛像表现的是西方净土世界,正中坐着阿弥陀佛,两侧是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合称 “西方三圣”,这是净土宗的专修对象。三圣上方刻有七宝楼阁,飞天起舞,青鸟翱翔。七宝池中一朵大大的莲花在中间盛开,莲花前有三条小船。莲花两侧,彩带围成的锦囊里有各种乐器。不过这乐器摆放地如此散乱,难道是想表达民乐合奏,丝竹管弦声交织在一起的意思吗?两侧的飘带,仿佛营造出环绕立体声的感觉 “诸般乐器,悬于虚空,不鼓自鸣,妙音盈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53号 观音地藏龛,刻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代时期,</span>可以明显地看出两尊造像头部为唐代的风格,身体则是宋代的风格。相比晚唐和五代时期的造像来说,这时期的造像更贴近生活气息,并且带着浓浓的宋代极其特色的审美艺术。可以看得出来这时期的造像中比例更匀称,同时穿戴的配饰也非常艳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方三圣” 下方刻九品往生众生图,人们在亭台廊道里姿态各异,无忧无虑。在佛教中,人按照行善积德的差异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上中下三生。不同的人进入极乐净土世界待遇不一样,下下人也可以通过修行历经苦难,从莲花中诞生来到极乐世界,也就是莲花童子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佛湾尚有碑碣6通,经幢8座。唐《韦君靖碑》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等有重要价值。题记中还保留有古代匠师名字,除颖川胥安外,还有伏氏一宗,如伏元俊、伏世能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足北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刻的</span>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和博大精深,在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艺术的魅力,还深切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尽管北山石刻不如宝顶山石刻规模大和数量多,但是通过这些保存完好的晚唐、五代、两宋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期造像石窟艺术演变的过程,同样成为许多国人最喜欢的石窟和石刻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