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可以说是吃红薯面面条长大的,因为当年家乡虎狼爬岭上农作物几乎都是红薯。每年秋后,家家户户红薯片是大堆小囊的。有的家庭把红薯片堆得四棱四正的,占去了大半间房子,有的家庭干脆在屋子里打个复棚,把红薯片堆在复棚上,既省去了屋里有限的面积,又防止了红薯片受潮发霉。因为这些红薯片当时市场上虽然只有六七分钱一斤,但它可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更主要的是它还是一家人全年的主要口粮。红薯片磨成面,做馍、烧汤、擀成面条。那时每家每户每天中午一顿红薯捞面条基本是固定的。每天中午,按我们河南的风俗,吃饭不就桌子,每人端一碗面条,在大街上聚成一片,边吃边唠,我们这里叫“饭市”。这时,往往会比较谁家的红薯面条透凌丝丝擀得细又长,谁家的大蒜汁味道美,辣椒水颜色红。哪家的红薯面条擀得好,标志着哪家女主人茶饭头好,家庭主妇脸上是十分有光的。由于吃的多了,所以对红薯面条的做法我是早有耳闻,却从来也没有做过。</p><p class="ql-block"> 世上的事物往往是“千闻不如一见,千见不如一干”。这就是说,任何事物,你见的再多,如果不去亲自做一下,你对这一事物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好像朦朦胧胧的隔着一张纸,永远也掌握不了做它的基本技能。还是伟人毛主席讲得好:“你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需亲口尝</p> <p class="ql-block">一尝。”终于这件事使我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天,远在百里之外的一位挚友打电话说要来家做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我一阵激动,她电话中提出想吃红薯面条。这可不是什么难事,我的那个她说:“正好咱家有红薯面,光让人家吃黑红薯面多不好意思,干脆好面包皮吧。”我说:“你真是个信球货,人家提出吃红薯面条就是想吃新鲜的,还是按老办法,把红薯面馇馇,单纯红薯面有点甜味,好吃些。”</p><p class="ql-block"> “那你整吧?”</p><p class="ql-block"> “也好,正好让我实践一下红薯面条的做法。”</p><p class="ql-block">在她的指点下,我在锅里添上一碗水。等水开了,抓“食用纯碱”少许放入水中,再把干红薯面倒入锅中。面在锅中立即“噗哧、噗哧”乱冒泡。片刻,便看到红薯面下边的水冒着热气,从多个地方翻上来,好像朵朵红褐色的山菊花,还挺好看哩!厨房里弥漫着红薯面淡淡的甜味,浸润着我的肺腑,光想做一次深呼吸。等水蒸发的差不多了,我把锅端下来,用筷子把馇熟的红薯面搅均匀倒在案板桌上,看着散落在案板桌上的大大小小的红薯面疙瘩,我用手用力的抓,一个劲往中间掬,刚出锅的面粘在手上还是挺烫手的。不巧的是由于经验不足,水还是有点多,面块有些软。她在一旁又发话了:“面软多撒些好面面补,直到揉</p> <p class="ql-block">得能擀为止。”就这样,我是揉揉撒撒,撒撒揉揉,经过反复揉搓,终于达到了能擀的硬度。看到这硬实实的面块, 我拿起擀面杖准备擀面。“慢来,红薯面可不像好面,它揉好面剂,需要放那,让其想想再擀才劲道。”她在一旁又提醒道。咦!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没想到这擀个红薯面条还有些学问。只要把面和好,至于擀面已不再话下,因为早已驾轻就熟了。这第一次做红薯面条把握得虽不太好,但俗话说“一遍生,二遍熟,三遍就是老师傅”。相信只要用心,任何事情都能慢慢做好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句笑话叫“学会担挑子艺不压身。”进厨房做饭过去从没有涉过足。总以为做饭是家里人的活,一个大老爷子去做饭,总有点小家子气。所以,有时我一个人在家时,是宁可饿一两顿,也不想下厨去做饭,其实也就不会做。工作退下来以后,闲赋在家,有时也会帮助家人干点家务,以打发这无聊的时光。因而一来二去,学会了烙油馍、煎鸡蛋,有时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不免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如今又学会了擀红薯面条,看来我也是“厨艺”渐长呀!虽然这都是些家常饭的做法,但我们这些普通草民吃的不就是家常饭吗?</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