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昌浩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极富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情怀的无冕之帅。当我多年前知道陈昌浩老家是湖北汉阳人时,就一直在打探他的故居在哪里,后来多次路过奓山镇,看见镇中心树立了陈昌浩戎装的雕像时,更想拜访他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家乡汉阳奓山建立的【陈昌浩雕像】)</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最早听说陈昌浩的名字,却是在1961年前后,我在武钢一中读初二,学习俄语要有辞典,困难时期纸张困难,我好不容易通过学校买到了一本《俄华辞典》。纸张虽然很粗糙,但油墨的香味沁人。有人告诉我,编这本辞典的陈昌浩是个老革命中的大人物。</p> <p class="ql-block">(当年学俄语的学生人手一册的《俄华辞典》陈昌浩主编,时代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解放后从苏联回国,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他编译了很多馬列著作,苏联文艺作品等。是作品等身的俄语翻译大家,大学者。</p> <p class="ql-block">文革后,才从党史、军史上全面认识到陈昌浩在大革命和红軍时期就是一名能文能武的党的领导人员。</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1906-1967)。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我军的最高将领之一,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是长征时期最大一支红军主力部队的主帅。1937年3月率领的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的故居位于汉阳县(现更名蔡甸区)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高紫山下戴家庄屋(现名代家庄)。故居在湾子中间,村后是一座葱茏的山峦,村前是一洼不涸的水溏。真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是从永安堡的街上沿这条进村的公路走近戴家庄的</p> <p class="ql-block">在路上还可以看到保留着百年前这一带的地貌,远处就是高紫山,山下就是陈昌浩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村头的红色宣传墙上《赓续红色血统,传承红色基因》。详细介绍了陈昌浩的生平事迹和故居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故居在湾子中间,房屋为南方式的一出二重“四户头”。坐北朝南。我的外婆家离此处约30里,外婆家的房子和陈昌浩家的房子的格局基本一样,可见陈家并不富裕,房屋的建筑面积也只有200平米。</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这口古溏,居然还能保留,没有干涸。这是旧时南方农村中常见的景像和日常的生活方式。只是水没有过去清澈了。</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故居管理办公室”,但没看见管理人员。</p> <p class="ql-block">房屋土木结构,门高窗阔。弯瓦屋顶。正立面看来古朴素雅。</p> <p class="ql-block">大门的题字“陈昌浩旧居”是2016年时为数不多还健在的红四方面军女战士王定国所题,她是陈昌浩手下的小战士,后为谢老谢觉哉的夫人。</p> <p class="ql-block">走进门厅,正中醒目的是洪学智开国上将(当年曾是陈昌浩的部下)的题词《浩气长存》。背景墙上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少胜多的苏家埠大捷的战斗画面,这一仗由徐向前指挥,陈昌浩拍板,此役歼敌3万5千余人。</p><p class="ql-block">门厅中央放着陈昌浩的头像雕塑,雕塑的艺术风格有点苏联时代的艺术特点,似乎在叙述陈昌浩一生中与红色的苏联、共产国际的交集。</p> <p class="ql-block">门厅两侧的小屋是陈昌浩事迹陈列室。可能近期来参观的人少,玻璃柜上满是灰尘,看不请陈列的物品。倒是村中那面200多米长的红色宣傳墙上倒是介绍了很多详细的,有些甚至是不为人知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中间是天井,两边是厢房,这是湖北农村清代民居风格的四合院。</p><p class="ql-block">院中挂着一幅巨幅油画,画中是躍马扬鞭指挥千军万马战斗的徐向前和陈昌浩。他们共同创建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陜苏区。(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厢房内外陈列着陈昌浩的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陈昌浩自小聪颖好学,又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族人的资助下就读中华大学中学部,1924年,陈昌浩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院(即如今的武汉大学),求学期间便接触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领导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工人运动。</p><p class="ql-block">1927年,陈昌浩因在党内的优异表现,作为第三批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前往莫斯科进行培养。</p><p class="ql-block">陈昌浩是土地革命时期留苏回国人员中最有能力的革命者之一,1931.5月与张国焘、沈泽民、张琴秋等人派往鄂豫皖苏区。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倒水河河滩上,以鄂豫皖红军为主力,一支更强有力、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队伍成立,这支队伍即后来成为我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的红四方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红4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总部,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担任总政委。而陈昌浩时年仅有24岁。</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还有一件传奇的战斗故事。那是在红军向黄安城发起总攻时,一时炮火震天,硝烟四起。正在这时,天边远远飞来一架战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快速向黄安城守军上空飞去。守敌原以为是己方的补给到了,纷纷跑出工事准备哄抢物资,不曾想迎来的却是传单和炮弹,顿时陷入兵荒马乱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原以为仅有“小米加步枪”的红军不可能拥有飞机这种先进的装备,直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看清了机身上的“列宁号”,才发现上了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的预想的倒也没有错,这是红军当时有且仅有的一架战机,原本的所有者是四川军阀刘湘,阴差阳错下被红军所缴获。</p><p class="ql-block">陈昌浩一介“文官”,像他这样亲身上场杀敌的政工干部极为稀奇,更何况是乘坐刚刚缴获来的“列宁号”,也不怕驾驶员一个叛变就给他“卖”给国民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一手拿着枪指着随“列宁号”一同俘虏来的驾驶员龙文光,另一手拿起手榴弹一颗一颗往下砸。出其不意发动高空奇袭,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不可不谓胆识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快,黄安战役便以我军大获全胜告终。这场战役中,我军共歼敌1.5万余人,69师师长赵冠英及官兵数万人被俘,收缴枪支7000余支,迫击炮10余门,电台一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的初战告捷,离不开徐向前根据敌情精准制定的军事策略,更离不开陈昌浩的高空奇袭,他们配合无间,共同谱写了一曲完美的凯旋战歌。</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下旬,根据党中央、中革军委的部署,徐向前和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第5、第9、第30军共两万余人的部队,西渡黄河,征战祁连山,以实现‘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任务。西进的途中,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他奉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指挥部队与敌人血战4个多月,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他和徐向前同志以其顽强的意志、率部同强敌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战。由于河西走廊地区没有根据地,没有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没有援军,西路军孤军苦战四个月,歼敌2.5万余人,最终未能免于失败。西路军指战员所表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成为我军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1936年西路军西渡黄河执行西征任务的21800多位战士中,作战插牲人数达7000人,(团以上干部143人,军师以上干部20多人),被俘后遭虐杀、活埋5600余人,最后被营救回延安4700余人,流落各处的战士45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我2005年专题去河西走廊参拜了西路军征战的遗址。在高台和临泽的纪念馆,查阅了大量史料,观看了众多实物和图片,西路军红军战斗的残烈,令人无比感动和震动。</p><p class="ql-block">这是高台县的西路军纪念馆。董振堂率红五军占领了高台,并与马匪殊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董将军也被敌人杀害。</p> <p class="ql-block">临泽县的倪家营子,西路軍总指挥部在此处二进二出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我参观时,还可见营子土墙上的弹孔。</p> <p class="ql-block">黎园口,进入祁连山的一处山口。1937年3月12日凌晨,红军西路军在此与尾追而至的馬步芳匪骑军进行殊死战斗,为掩护西路军总部撤入祁连山区,担任后卫的部队(含妇女独立团)2000余人,临危不惧,壮烈牺牲。这是西路军失败前的最后一战。</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兵敗抒怀》:</p><p class="ql-block">壮志匡神州,拔剑扫妖氛;</p><p class="ql-block">勇士战场死,祁连葬英魂。</p><p class="ql-block">全軍沉血海,敢顾家与身?</p><p class="ql-block">痛悼诸战友,长风万里行。</p><p class="ql-block">耿耿怀大义,凛凛报国心;</p><p class="ql-block">不求垂青史,愿作铺路尘。</p><p class="ql-block">悲愤碎肝胆,革命倍艰辛;</p><p class="ql-block">抬头望宇宙,歌罢泪粉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旧居的上屋有两间正房,原配夫人刘秀珍回忆,1926.6月,就是在这间屋里,从武昌返家的陈昌浩做母亲和妻子的工作,然后参加革命去了俄国。</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先后有四任妻子,与首位妻子刘秀贞有二子陈祖泽、陈祖涛,与第二位妻子张琴秋无子女,与第三任妻子格兰娜育有一子陈祖莫,1965年7月第四任妻子孟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琴秋(1904-1968),学名张悟,张琴秋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建国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p><p class="ql-block">长子陈祖泽(?-2022年8月19日),1940年7月参加革命,核工业技术专家,原核工业部第一研究设计院(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核动力运行研究所(105所)首任所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子陈祖涛,1928年生于湖北汉阳。红军著名将领陈昌浩将军之子。11岁到苏联,1951年从苏联莫斯科包曼最高技术学院机械系毕业回国,不久便被派回莫斯科联络苏联援建一汽事宜,作为驻苏代表,与苏联专家合作,负责工厂设计和生产准备工作,为3年建成一汽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房间里放着一张泡沫塑料板,上面写着曾经来旧居参拜的原红军和西路軍将士们的后代的姓名。这种简陋的表示显然是湾子里的乡民自发写下的,以表达他们作为英雄家乡人的自豪心情。</p> <p class="ql-block">上屋的正中是神龛。</p> <p class="ql-block">神龛中间摆放着陈昌浩和原配夫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晚年,因兵败在愧疚中走完一生。</p><p class="ql-block">1980年,党中央在八宝山为陈昌浩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由老战友徐向前主持,李先念、王震等500位老战友出席了追悼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悼词称:“陈昌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红軍中作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居显赫的领导地位时,还是过早在中国革命舞台上匿迹时,陈昌浩总能一生浩气,全心全意为革命工作,并像金子一样,总能闪光,作出业绩。</p><p class="ql-block">苏东坡词《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有两句:</p><p class="ql-block">“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用来概括陈昌浩的一生正适用。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环境中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如沐天地之间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