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ff8a00"> </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style=""><b> 海米先生</b></font></h1><div><b style=""><i style=""><font color="#167efb"><br></font></i></b></div><div><font color="#167efb"><b><i> 作者:由之</i></b></font></div><div><b style=""><i style=""><font color="#167efb"><br></font></i></b></div><div><b style=""><i style=""><font color="#167efb"><br></font></i></b></div><div><b style=""><i style=""><font color="#167efb"><br></font></i></b></div><h1> 海米,这是她先生在结婚日记上对她的昵称。她翻给我看时,我一头雾水:为什么是海米?她笑而不答:猜猜吧。</h1><h3><br></h3><h1> 猜不出。</h1><h3><br></h3><h1> 我与她相识已很久远,是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插队那会儿。她和我相去甚远,就是一个嘻嘻哈哈的人。什么倒霉事,到她那儿,哈哈一乐,也就过去了。不过,与我相比,她好像也挺幸运的,没有碰到过什么特别倒霉的事。</h1><h3><br></h3><h1> 认识她时,我已经是民小教师。暑假里,收到Z的一封信,邀我到下寺湾去玩。Z是哥的同学,那时已经提干,在下寺湾公社任公社副书记,兼妇女主任。我猜想,Z大概也和我一样,挺闷的。</h1><div><br></div><h1> 下寺湾和我们队相距90里,和到县城一样远。不通车,只能一路走过去。走出渺无人烟的深沟,过了王坪公社,虽然两面还是山,尘土飞扬的土路还是沿着山,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可是两山相距很远,山下有大片平坦的田野,洛河挨着田野,平缓地流淌着。</h1><div><br></div><h1> 从深山里走出来,一看到河,眼前便一亮。只可惜洛河的水并不清澈,混沌得像黄泥汤,也没有什么波澜。</h1><h3><br></h3><h1> 山清水不秀。</h1><div><br></div><h1> 洛河畔的田野里多种的是高粱和玉米,青翠如林。两面山坡上,则是紫红色的荞麦,还有已经开始抽穗的糜子和谷子,一片连着一片,灿烂得像织锦。</h1><h3><br></h3><h1> 如果,不干活,就这样沿着山路走走,也挺好的,到处都可以看野眼。差不多天黑尽了,才走到下寺湾公社。下寺湾公社驻地和王坪公社差不多,也是一个大院子,院子四周都是窑。</h1><div><br></div><h1> 下寺湾公社比王坪公社富,干部们住的是石窑,而且有电,但灯光很黯淡,晚上还是黑漆漆的,从窑洞里透出来的一星星亮光,似有似无,很微弱。院子东侧的一间窑洞里传出收音机的声音,好像正在播新闻,还伴着挺响亮的说笑声。我们猜想,那肯定是Z的窑洞。</h1><h3><br></h3><h1> 果然。</h1><h3><br></h3><h1> 不过,z的窑洞里不是她一个人,还有两个我不认识的女生。一个瘦瘦高高的,披着一件草绿色的军大衣。她像一只大虾米,总是弓着腰,很想在她的后背拍一巴掌,让她挺起腰来。另一个中等个儿,肩很宽,脸白白的,眼睛细得像一条缝。人却特别热情,忙忙地给我倒水,还问我吃饭了没有。</h1><h3><br></h3><h1> 走了一天,很渴。我连谢都没说,就赶紧喝水。我很惊讶,那水清甜清甜,还带着花的芳芬,不由得连声说:真好喝。</h1><h3><br></h3><h1> 细眼睛嘿嘿地笑了:当然好喝啦,知道啥水吗?蜂蜜水。</h1><h3><br></h3><h1> 蜂蜜水?我好奇地问:你们这儿的老乡也养蜂?</h1><h3><br></h3><h1> 细眼睛摇头:你不知道吧,周崧老师把蜂场搬到我们下寺湾来啦。</h1><h3><br></h3><h1> 真的吗?</h1><h3><br></h3><h1> 又是我没想到的事。</h1><h3><br></h3><h1> 周崧老师是北京干部,养蜂专家。在养蜂之前,他是中央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家。在我们知青眼里,周崧老师是个很神奇的人。</h1><h3><br></h3><h1> Z打断我们:你们俩啦呱得可真热闹。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h1><h3><br></h3><h1> 她指着细眼睛笑道:这是我们公社广播站的播音员,小y。也是北京知青,才抽调上来的。</h1><h3><br></h3><h1> 瘦高个不等Z介绍,笑哈哈地插上来:我,县通讯组的,到这儿来采访的,大名——春,祖国的春天。</h1><h3><br></h3><h1> 她瞪大眼睛,看着我,神秘一笑:你猜,我还有一个外号叫什么?你肯定猜不出来。</h1><h3><br></h3><h1> 其实,她眼睛并不大,也是细细长长的。</h1><h3><br></h3><h1> 我当然猜不出来,第一次见她,怎么就能猜出她的外号。</h1><h3><br></h3><h1> 她哈哈一乐:疯子。</h1><h3><br></h3><h1> 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心里想,这人可真够疯的。</h1><h3><br></h3><h1> 她突然伸出细长的手臂,环住我的肩,噘着嘴巴说:瞧你,怎么这么瘦还这么矮?</h1><h3><br></h3><h1> 像逗小孩子一样,把我看了又看。</h1><h3><br></h3><h1> 我呆呆地看着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她。</h1><h3><br></h3><h1> 还是小y帮我解了围:你得了吧,大疯子,走,和 我到灶房做饭去。</h1><h3><br></h3><h1> 她一下子又来劲了:做什么好吃的?</h1><h3><br></h3><h1> 小y想了想:我屋里还有一点儿白面,擀面条,每人再卧两个鸡蛋。</h1><h3><br></h3><h1> 我肚子立刻咚咚地响起来。</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h1 style="text-align: right;"> 那天晚上,因为她要采访 Z,我就住到小y 的小屋里。小 y 的小屋在公社大院外边,不是窑洞,平房,很小的一间房。但屋子里却收拾得异常整洁,窗台的玻璃瓶子里还插满了鲜花,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字,黄的白的,还有深紫色的,像太阳花一样斑斓。</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小 y 告诉我,都是野花,她从山上随手采的。</span><br></h1><div><br></div><div><h1> 她的床,让我怦然心动。</h1><div><br></div><h1> 木板床。</h1><div><br></div><h1> 到陕北来以后,一直睡炕,差不多都已经忘了躺在木板床上的感觉。</h1><div><br></div><h1> 床上铺着厚厚的羊毛毡和褥子,被子也是厚厚的,被里是红白相间的老粗布,被面也是粗布的,蓝色竖纹,被头用蓝条毛巾绷着。很干净,甚至还可以隐隐闻到肥皂的香味。</h1><div><br></div><h1> 小y和Z、还有春,不一样。后来,我才发现,不管她走到哪里,都会把家的温暖带到哪里。她本人就像家。而Z和春则是四海为家,多几分豪气。</h1><div><br></div><h1> 早晨,从梦中醒来,只我一个人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碎花布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但阳光还是照了进来,洒在窗台上的小花上。不远处,公社的大喇叭正在“唱歌”:</h1><h1>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h1><h1> 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h1><h1> 多么明亮,多么幸福,</h1><h1> 把我们的心儿照亮</h1><h1> ……</h1><div><br></div><h1> 有人咚咚咚地擂门:小懒虫,还不快起来,我们要出发啦。快起来——</h1><div><br></div><h1> 是春,小y口中的大疯子。</h1><div><br></div><h1> 我赶紧跳下床,穿衣开门。</h1><div><br></div><h1> 阳光下的春,和昨天晚上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一身蓝制服,没有再披那件军大衣,腰却还是弯着。可我真没想到,她竟然和我在长丰插队时的X有几分相像,修眉细眼,脸盘很窄,下巴尖尖的,如果束起腰,挺起胸,就是瓷盘上的仕女。可是,她又实在没有仕女的味儿,说话总是扯着嗓门,像是在和你开玩笑,眼睛里的笑,也是坏坏的,给人一种假小子的感觉。</h1><div><br></div><h1> 她塞给我半个玉米面窝窝头,催促:你快点吧,大队人马都已经开拔了。</h1><div><br></div><h1> 我很迷惑:到哪里去呀?</h1><div><br></div><h1> 胡皮头。县里在那儿开现场会。Z一早就过去啦,瞎子也跟她一起走了,就让我等你。你还不快一点,我还要采访呢。</h1><div><br></div><h1> 瞎子也是哥的同学,我们队里的赤脚医生,他也是应z之邀,到下寺湾来的,因为Z说他们公社有一个大队的中草药搞得很出色。</h1><div><br></div><h1> 她语速飞快,像机关枪。</h1><div><br></div><h1> 胡皮头,庄子也不大,但坐落在川道上,就显得挺整齐。前前后后好几排窑洞,错落有致。多是土窑,但其中也点缀着几孔石窑。在一群土窑中,那几孔石窑昂首挺胸,气宇轩昂。而且家家都有院子,院墙多是用石头垒的,也有泥巴墙。</h1><div><br></div><h1> 庄子里到处都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大队部门口的黑板报也挺热闹,配着彩色粉笔勾勒出的花边,其中的板书特别吸引我,字写的真好。很标准的宋休,并且非常工整。我自己的那一手烂字,在这里就上不了台面了。标题,却龙飞凤舞,是狂草?不知黑板报出自何人之手?北京知青?抑或回乡知青?</h1><div><br></div><h1> 人很多。像赶集一般。全县公社大队干部来了一百多人,县委副书记乔也来了。我第一次见到县里的领导。乔是很典型的陕北汉子形象,高而壮,肩很宽,脸色红润。他说话的声音很洪亮,像是从胸腔里发出来的,带着共鸣声,不时扬声大笑。一干人簇拥着他,Z一直在他身畔,他扭着头,像是很有兴趣听Z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我听不清,只是远远地跟在后面,看他们交谈。</h1><div><br></div><h1> 落在后面的一个中年汉子,看样子像是县委的干部,对我身边的春说:你还不赶紧跟上去采访乔老爷。</h1><div><br></div><h1> 我很吃惊:你怎么喊乔书记乔老爷?</h1><div><br></div><h1> 中年汉子笑道:我们这达的人都喊他乔老爷。</h1><div><br></div><h1> 似乎并无贬意,还带着几分热络的亲近,是因为他长得高而壮,面色又是红红的?</h1><div><br></div><h1> 那天的现场会,主要两项内容,先去地里看庄稼,然后再参观他们的副业——中草药。半山坡上的糜子和谷子,和我们队差不多,只是多锄了两遍草,已经开始抽穗的糜子和谷子显得稠密一些。让我感兴趣的是,川底的平地上,也种了水稻,很大一块地,有七八十亩。我跑到稻地里,很仔细地看了又看。似乎,他们的水稻,还没有我们队里的好,矮小,青青的穗头并不饱满。</h1><div><br></div><h1> 中草药展览在一间深而宽的石窑里。石窑两边都是木柜子,柜子的台面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草药,都是从山里采来的,还有一台木制的制药机,是庄里的一个小木匠做的。那些草药,我一种也不认识,看上去就和普通的草与树枝差不多。堆在石窑里的草药是七个男劳力,费时一个月采集的。瞎子掏出一个小本子,一边看,一边记。我不过心,粗粗看了几眼就出来了。</h1><div><br></div><h1> 参观完毕,接着开会,会场就设在庄子中央的空地上,一条长桌算是主席台,其他人就圪蹴在地上。春举着小本子,笑笑嚷嚷地跑到主席台前,向乔书记提了一堆问题:妇女同工不同酬,提高妇女的积极性,怎么落实……</h1><div><br></div><h1> 大概都是昨天晚上她和Z商量的。</h1><h1> 会场很嘈杂,台下一片啦呱声。乔书记说了些甚,也没有人在意。底下人不听乔的“教导”与“指导”,乔似乎也不在意。只是热闹,庄子里像过节一般,挺喜庆的。</h1><div><br></div><h1> 终于:会餐。</h1><div><br></div><h1> 现场会最受众人欢迎的内容。</h1><div><br></div><h1> 也还是在开会的空场子上,大家圪蹴在地上就餐。两个菜,猪肉烧土豆,大白菜炖豆腐。猪是早起现杀的,黑毛猪,膘很厚,土豆也烧得油汪汪的。主食是白面馒头,还有油泼辣子梆梆面。</h1><div><br></div><h1> 道镇公社的徐书记啧啧赞叹:美得太,再来一碗高粱酒,就更美得太。</h1></div> <h1> 好久没有吃到这样的饭菜了,肚子里空空荡荡的。我哗啦啦吃了两个白面馍馍,外加一大碗菜,四五块寸把厚的大肥肉。</h1><div><br></div><h1> 痛快!</h1><div><br></div><h1> 晚上,胡皮头庄子还准备放两场电影:《铁道卫士》和《沙家浜》。我们几个没有看,后半晌就启程回下寺湾公社。回到公社,天差不多黑尽了。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抒情道:啊,我又饿了。</h1><div><br></div><h1> 我立刻感到肚子也在咚咚响。</h1><div><br></div><h1> 公社灶上的大师傅李老汉给我们熬了一锅小米粥。</h1><div><br></div><h1> 喝了粥,又来精神了,谁都不困,就在Z的窑洞里聊天,聊了一会儿,小y也来了,还端来一大碗葵花子,不过是生的。</h1><div><br></div><h1> Z肯定在春面前说起过我,她突然坏笑着问我:你说说,雷锋和保尔,哪个伟大?</h1><div><br></div><h1> 我脱口而出:当然是保尔。</h1><div><br></div><h1> 春哈哈大笑:泄露天机了吧,你不是喜欢保尔,是喜欢冬妮亚吧?!</h1><div><br></div><h1> 瞎子和Z也跟着她大笑。</h1><div><br></div><h1> 小y在一边为我打报不平:你们干嘛老刺得她,看人家小,是吧,冬妮亚就不能喜欢呀?</h1><div><br></div><h1> 好像小y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知道冬妮亚是资产阶级小姐。</h1><div><br></div><h1> 春调转枪口:亏你还是广播站的播音员哩,居然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喜欢资产阶级大小姐。</h1><div><br></div><h1> 她嘻嘻哈哈,又乐。</h1><div><br></div><h1> Z喝住了她:得了,你别欺侮人家小y没你读的书多。</h1><div><br></div><h1> 东扯葫芦西扯瓢,又闲聊了好一会儿,瞎子却和Z争论起来——该不该割资本主义尾巴。缘由还是大庄河二队白永宝家的果园。Z道:就是因为白永宝家的果园,队里的生产才搞不好。</h1><div><br></div><h1> 平时挺温和的瞎子却反唇相讥:我看二队的生产搞得远比我们一队好,我们一队上工早,下工迟,出工不出力,人还累得个半死。人家二队,地里庄稼长得好,人也轻闲些。没有白永宝家那个果园,咱们也吃不上果子。</h1><h1><br></h1><h1> Z带着点儿嘲笑:你得了吧,吃了人家几个果子,就被收买了。</h1><div><br></div><h1> 春也插进来:我们队里,有好几家老乡家都有自家的小果园,队里也种了些果树,可就是不如个人的好。我同意Z的观点,只有把个人的果园给没收了,队里的果园才能搞好。</h1><div><br></div><h1> 瞎子不同意:你们这不是瞎掰吗,我看是把个人的果园没收了,队里的果园好不了,个人的果园也白瞎了。</h1><div><br></div><h1> 春指着瞎子,哈哈笑道:我看你真是个瞎子,政治上也瞎噢!</h1><div><br></div><h1> 瞎子有点儿挂不住脸了。</h1><div><br></div><h1> Z插上来继续发表她的政见:瞎子,我说你别生气呀,你就和农村里的小农思想一脉承。这里的生产上不去,这么落后,就是因为小农思想太严重。谁都不把队里的事,集体的事当回事,怎么能搞得好。你说二队比一队好,我看不见得。</h1><div><br></div><h1> ……</h1><div><br></div><h1> 小y对他们的争论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打了个长长的哈欠,捅捅我:我困死了,咱俩回去睡觉吧。</h1><div><br></div><h1> 我在下寺湾前前后后呆了5天。和春一起离开的,她回县上,我回队里。瞎子留在了胡皮头,和队里的老乡一起上山采集草药。我和春吃过早饭才开拔的,小y给我们俩做的小灶——玉米面贴饼子,小米粥,还煮了四个鸡蛋。我和春每人两个,算是路上的干粮。</h1><div><br></div><h1> 春是骑自行车来的,她骑车技术挺好,带着我。一路坑坑洼洼,颠得我骨头架子像是快要散了。我们俩在王坪公社分的手,她搂住我的肩,嘻嘻哈哈地没正经,一再对我说:到县里去,一定要找我,就住我那儿,我的窑可宽敞哩。</h1><div><br></div><h1> 虽然,春和我大不一样,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挺喜欢她的。也许,就是因为她和我大不一样。</h1><div><br></div><h1> 我进沟,她沿着洛河崖畔的土公路,继续往前走。</h1><div><br></div><h1> 再见她,已是春节之后。那一年,我没有回北京,一个人回了合肥,打探爸爸妈妈的政治结论。一无所获。除了忧伤,还伴着无望的恐惧。火车、长途汽车,一路颠簸。</h1><div><br></div><h1> 黄土高原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本来尘土飞扬的盘山路冻得硬梆梆的,很滑。车到甘泉县城时,天已经黑尽了,稀稀拉拉的灯光,和我一样有气无力。我抱着碰碰运气的念头,去了县委大院,找春,但愿她已经从北京回来。要不然,只能汽车站熬一夜。</h1><h1><br></h1><h1> 年刚过完,县委大院很安静,只亮着十来盏灯。不过,我老远就听到收音机里的歌声,唱的是什么歌我都没在意,只注意到音量很大。一准是春,她喜欢热闹,一个人不热闹的时候,她也会想办法让寂静变得热闹。她是一个热闹人。</h1><div><br></div><div><h1> 寻着歌声,推开窑洞的门,我有些恍惚了。灯光下,一个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小伙子,把双脚翘在办公桌上,正吊不郎当地在看报纸,一目十行。我明明记得这间窑洞确实是春的办公室兼卧室呀?离开的时候,我曾在她那儿歇过一小会儿。那时候,县委年轻干部是没有宿舍的,办公室兼宿舍,一人或两人一间,算是非常好的待遇。</h1><div><br></div><h1> 很疑惑地问:请问——</h1> </div><div><h1> 没等我的话音落地,小伙子啪地把脚从桌子上收下来,大吼着向我扑来,当胸给了我一拳:是你呀,太好了!</h1><div><br></div><h1> 你是——</h1><div><br></div><h1> 我,你都不认识啦?</h1><div><br></div><h1> 又是一阵得意、快乐的大笑。</h1><div><br></div><h1> 我指着她头上的白羊肚手巾:搞什么鬼,在窑洞里还缠着个毛巾?</h1><div><br></div><h1> 伸手便扯下她头上的白羊肚手巾。</h1><div><br></div><h1> 春真是疯了,居然把头发剃光了。亮晃晃的灯光下,亮晃晃的光头,地道的青皮大鸭蛋。</h1><div><br></div><h1> 我看着她的青大鸭蛋,一时竟回不过神来。</h1><div><br></div><h1> 她依然嘻嘻哈哈地笑:打赌,我输了,就把头发剃了。</h1><h1> </h1><h1> 打赌?什么赌?</h1><div><br></div><h1> 20个煮鸡蛋。</h1><div><br></div><h1> 原来,县委机关食堂,并不像我想的那样,也没有什么好吃的,饭菜极其平常朴素,最令人欢呼的改善也不过是——土豆烧猪肉。整日的清汤寡水,春说,她饿得能吃下一只狼。于是,县委里一群后生和她起哄、打赌:若她一气吃下20个白煮蛋,他们每人每天贡献她一碗土豆烧猪肉;若吃不下去,就——剃光头!她毫不犹豫地开吃,只是吃到第8个鸡蛋,就好像鸡蛋变成了铁蛋,一个一个往下沉,不要说是血肉做成的胃,就是再罩上一层钢丝网,也免不了穿孔,只好乖乖举手投降。</h1><div><br></div><h1> 你看,我很守信用吧——</h1><div><br></div><h1> 她依然非常得意:剃光头就剃光头,我二话没说就把头给剃了。咱是说到做到的人。</h1><div><br></div><h1> 我也跟着她乐了。</h1><div><br></div><h1> 虽然,春风已过江南岸,但陕北的风依然刺骨,她就像后生小子们一样,用一条白羊肚手巾缠在脑袋上。用她的话来说:暖和得太!</h1><div><br></div><h1> 她捅开炉子,烧水下面条,还在面条里卧了两个鸡蛋,又像变戏法似的,从办公柜子里掏出两根广式小香肠。她也刚从北京回来没几天,香肠和筒子面,都是从北京带回来的。我从手提包里拿出阿姨给我准备的生花生米,放在炉盘上烤。</h1><div><br></div><h1> 春乐了:看看,今夜我们俩就是共产主义。</h1><div><br></div><h1> 吃饱,喝足,我们俩想上趟厕所就睡觉。厕所在院子西头的角落里,只两个蹲坑,灯光非常暗淡,近似于无。春搂着我的肩,刚走进厕所,厕所里突然发出一声极其恐惧的尖叫,一个长辫子姑娘,提着裤子,夺门而逃,逃出时还把我的肩狠狠地撞了一下。</h1><div><br></div><h1> 她怎么啦?看到了什么?</h1><div><br></div><h1> 我慌张地抬起目光,四处搜巡。一仰头,当我看到疯子的青皮大鸭蛋时,立刻明白了长辫子的恐惧,忍不住大乐。春还没明白,捅捅我:你瞎乐什么?</h1><div><br></div><h1> 我笑而不答,用手指着她的大光头。</h1><div><br></div><h1> 她恍然大悟,跟着我乐。我们俩叽叽咯咯在厕所里笑成一团,我骂她:你就是个疯子。春却对我说: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人最快乐吗?那就是疯子!</h1><div><br></div><h1> 第二天,她留我在县里歇一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春提议出去逛逛街。虽然,县城只有一条街,我们又都刚从城市回来,但还是喜欢逛,看看商店里有没有新到的香菇鸡翅罐头之类。她和我一样,对花布与头饰、花发夹之类,毫无兴趣。她高我多半头,且身材细瘦,一只手便很自然地搭在我肩头,温暖而舒服。年轻的女孩子大多喜欢这样的小亲热。我俩也一样。</h1><div><br></div><h1> 正说说笑笑地走着,我忽然间觉得有些不对劲,所有路人都对我俩侧目而视,指指点点。我甚至从中学生的目光中读出了——不要脸。怎么了,我们?</h1><div><br></div><h1> 当我无意间抬头望她时,恍然大悟。原来,因为太阳出来了,又没有什么风,春没有扎白羊肚手巾,光着脑袋,依旧青皮大鸭蛋,比后生还后生。我把她的手,从肩膀上推开,她搭上来,如是三番,我不得不告诉她缘由,她却越发用手搂紧的我肩,得意洋洋。</h1></div> <h1> 回到她的窑洞,她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跟着她笑,笑得喘不过气来。</h1><div><br></div><h1> 也就是那一年秋天,春被推荐去了陕师大中文系。她离开甘泉的时候,给我去了一封信。夜晚,我一个人,在没有生火的土窑里,凑在摇闪的油灯下,把她的信读了又读,突然泪流满面。</h1><div><br></div><h1> 滂沱的泪水中,突然又想起春的至理名言: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人最快乐吗?那就疯子!</h1><div><br></div><h1> 忍不住又轻轻地笑了一下。</h1><br><h1> 春去陕师大后,一个偶然的机遇,在北京干部老游叔叔和老梁叔叔的帮助下,我抽调到县委通讯组,接替了春的工作。不过,不是正式的,以工代干。</h1><div><br></div><h1> 最初的兴奋与快乐,很快随风而去。与庄子里的民小教师的工作相比,通讯组的工作就不那么稳定,得常常跑公社,大队,采访,写报道。居无定所,走到哪里,住到哪里。很多时候是住在老乡家,和老乡一家人挤一个热炕头。吃的是派饭。</h1><div><br></div><h1> 我常常大睁着两眼,一夜一夜睡不着。</h1><div><br></div><h1> 稿子也写不好,不知怎么写。</h1><div><br></div><h1> 而通讯组又只我和老常两个人,老常是陕北本地人,已经有两个娃娃,家累重,下乡采访的事,就常常交给我。我却写不好稿子,写了也用不出来。</h1><h1><br></h1><h1> 老常叹着气,给我找了一堆报纸,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让我认真读。</h1><div><br></div><h1> 因通讯组写稿,是为县广播站服务的。县广播站罗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大学生(文革前一年考上的),学的又是新闻,笔头子快,县里共认的笔杆子。罗编教导我:你呀,得好好向春学习。她下乡,就不像你,她走到哪里都笑声一片,和老乡啦话,地里的庄稼,家里的婆姨娃娃,她都能啦。她写的稿子,跟她人一样,也是兴高采烈的,念着都顺畅。</h1><div><br></div><h1> 我有点回不神来,愣愣地看着他。</h1><div><br></div><h1> 罗编继续教导我:你心里的想法,和工作不是一回事。心里的想法,不能全写在稿子里。</h1><div><br></div><h1> 我很吃力地想,哪些想法不能写进稿子里。</h1><div><br></div><h1> 还有,罗编和老常的看法一样,我没有春皮实,能吃苦。老常说,咱这达就这条件,不能像城里那么讲究。他叹着气,又安慰我:你一个城里来的女子也不容易。</h1><div><br></div><h1> 后来,派我下乡蹲点,离县城不太远的米家沟大队,同去的还有陕北女子燕玲。我们俩住在庄子里一眼偏远的土窑里,睡不着的夜晚,我就会想起罗编和老常的话。有时饿得慌,也会和燕玲半夜爬起来,跑到队里的大田挖一棵大白菜,在大锅里煮着吃,没有油,只放一把盐。每逢这时,我都会想起春,她一定会嘻嘻哈哈地笑我们,在灶膛一跳一跳的火光中。</h1><div><br></div><h1> 三年后,我和春居然又重逢了,在延安大学的教室里。她是老师,我是学生,而且她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她还和过去一样,走路蹦蹦跳跳,说话总爱开玩笑,天上一句,地上一句。和我们班上胡子拉茬的男生相比,她光滑的额头不见一丝白云。没人正儿八经地喊她老师或先生,都非常自然地在她姓前冠上了一个“小”字。她倒也随意,在课堂上笑曰:罢了。喊我什么都成,甲乙丙丁,称呼无非代号而已。又很大度地一扬手:下课。满教室都是嘻嘻哈哈的笑声,她也笑在其中。</h1><div><br></div><h1> 其实,在学问上,我们还是很敬重她的。我们那一期学员,大多来自农村,一进校门便学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反杜林论》,还有一段长长的党史。仿佛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课堂气氛常常是一片茫然。只有她的课,活跃、热闹,其中穿插着笑和叹息。她教党史,不管我们提出一个熟悉或不甚熟悉的名字,她都能侃出一二三来:家庭、亲朋,乃至经历,性格……拿在手里的讲稿却薄薄几页。已经逝去的岁月,已经安息在墓碑下的灵魂,都被她还原得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不再感到可望而不可及。</h1><div><br></div><h1> 北方的冬日,星期天基本两顿饭。天黑得早,夜又漫长无比。晚上九点钟,肚子便打鼓,咚咚响。我常去她那儿找点儿吃的。她用煤油炉煎鸡蛋,熬小米粥。有时,我们还把豆瓣辣酱抹在烤得焦黄的玉米馍上。任何食物都很香甜,哪怕一只撒上细盐的煮土豆。她便会在咀嚼与吞咽中想起她曾经打过的那个赌,一口气吃20个白煮蛋。总觉得那个赌输得太亏,如果能把那些没吃下去的鸡蛋,一个一个填补到这样的夜晚。</h1><div><br></div><h1> 我忍不住就想笑,想起她的青皮大鸭蛋。</h1><div><br></div><h1> 和她在一起,很少忧愁,自然也不绵缠,日子说说笑笑地就从指缝中漏了下去。尽管,不曾看到光辉灿烂的未来,但也不曾失落什么,心里有一种很安定的快乐。 </h1> <div><h1> </h1><h1> 突然,有一天,她向我宣布,她有男朋友了,并要带我会会她的那个他。我也有所耳闻,听班里的女生说的。有不少人替她惋惜,因为她的男朋友是看守所的门卫。这些背后的嘀嘀咕咕,她自然是知道的,可说起这事,眉眼依旧笑成一朵花: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并且很得意地告诉我,她的那个他,百里挑一。</h1><div><br></div><h1> 一个星期日,在她的宿舍里,我见到了她的那个他。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样,个很高,宽肩。但说起话来很温和,慢声细语。做起事来也是不慌不忙,一点也不着急。和她的急脾气,完全南辕北辙。</h1><div><br></div><h1> 他们正在煤油炉上做饭,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条鱼,准备清蒸。主食是从老师食堂买的玉米面发糕。她每个月不多的一点儿细粮配额,早早地就吃光了。</h1><div><br></div><h1> 说说笑笑之间,所有的吃食,一扫而光。她的那个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做的一手好饭。此外,便是温和,话也不多。</h1><div><br></div><h1> 延大学习结束后,我回到县城,颇费周折地又回到家乡。我们之间的联系,也就藕断丝连,并不经常的书信联系。大约两年后,她放弃了延大教职,随她的先生去了威海,到一所中专当老师。很有点儿替她惋惜,她若留在延大,讲师、副教授、教授,可以顺顺当当走下去。她却笑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根本没把讲师教授当回事。</h1><div><br></div><h1> 而她先生退伍后,没有选择去机关,也没有选择回北京。啥也没要,去了威海,自主创业。现在谈起创业,很平常。可我们那时,却得很有点胆量,破斧沉舟,风险巨大。</h1><div><br></div><h1> 一个人怎么可以敢不要公职?</h1><div><br></div><h1> 那个温和,笑咪咪,话很少的男人,却还有斩钉截铁的一面。是我没有想到的,很替他俩担心。她也不拦他?</h1><div><br></div><h1> 之后不久,有一年夏天,我回北京探亲,住在体院。她刚好也在北京,转了好几趟公交车,远远地跑来看我。烈日炎炎的中午,人们都在午睡,我们俩却顶着大太阳,在宽阔、空荡的球场上“散步”。走累了,并排躺到一棵树荫下。刺眼的阳光在脸上爬过来爬过去,透过叶缝,可以看到非常深远的天空。</h1><div><br></div><h1> 我笑她:你干嘛老窝着胸,不把背挺直了,是不是嫌自己太高了?</h1><div><br></div><h1> 她叹了口气,我还是第一次听她叹气,接着又大大咧咧地说:我小时候被拿掉一根肋骨,挺不直。这也不能怪我。</h1><div><br></div><h1> 我吓了一跳,吃惊地坐了起来,问:为什么要把肋骨拿掉一根。</h1><div><br></div><h1> 她摆摆手:都是小时候的事了,不说它了。</h1><div><br></div><h1> 她突然翻过身来,侧着脸问我:你猜我在生下女儿时,想跟我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h1><div><br></div><h1> 很可笑的一句话吗?</h1><div><br></div><h1> 这才知道她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先天性心脏病生孩子有风险,但也可以试试。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试试。孩子不大,但必须剖腹。怀孕、剖腹,皆成功,简直奇迹。剖腹第二天,她便下了床,穿过一条走廊,借护士值班室的电话,告诉她母亲——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气你了。她母亲一听就急了,问她在哪里打电话,接着便怒吼——还不气我呢!赶快给我回床上去……</h1><div><br></div><h1> 她说,她不会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对待孩子。从头发稍管到脚后跟,爱像滚滚波涛,泛滥成灾。</h1><div><br></div><h1> 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很重要。又过了几年,她去广州学习,专程绕道来和我聊天。儿子还很小,才三岁。又正感冒,咳嗽发烧。深秋的风已夹带着冬的寒冷,我牢牢地关紧了门窗。她很奇怪地问我,干嘛不开门窗。我愁眉苦脸地说怕儿子着凉。</h1><div><br></div><h1> 嗨!你儿子又不是纸糊的。她一伸手就拉开了通往阳台的门窗,阳光和风,蜂拥而入。儿子鼻涕一把泪一把。</h1><div><br></div><h1> 我急得跺脚:你——</h1><div><br></div><h1> “扑哧,”儿子竟破涕为笑,我也就一扫愁云。</h1><br><h1> 一年又一年,北京上海,还有合肥,我们就这样丝连着。只是我始终没有去过威海,海边上他们的家。她还说,专门给我留了房间,让我夏天去住几日。</h1><div><br></div><h1> 去年,也是夏天,黄昏里,我坐在小区的小广场的长椅上,看院子里的孩子们笑笑闹闹地玩耍。突然手机响了,是她先生打来的。很有些吃惊。她先生声音一如从前,很温和,但却带着点焦急。他希望我劝劝她。</h1><div><br></div><h1> 她怎么了?</h1><div><br></div><h1> 她已经病了很久,前几年见到她,她走路已经得拄着拐棍。现在呢,却只能拄着拐,走十几米。但却不愿去医院认真治疗,还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瞎操心。她先生希望能劝她到医院好好治疗,不要再这样拖下去。</h1><div><br></div><h1> 第二天,我给她去了电话。她兴高采烈地大吼:太好了,终于听了你的声音。咱们有多久没通话了?</h1><div><br></div><h1> 听她的声音,哪里像个病人。</h1><div><br></div><h1> 我问她:你最近身体怎么样?</h1><div><br></div><h1> 她回我:好着哩。</h1><div><br></div><h1> 接着就向我报告她的孙女和孙子如何如何。反正都是高兴的事,没有什么糟心的事。</h1><div><br></div><h1> 我想劝她到医院去治疗的话,竟然无法说出口。</h1><div><br></div><h1> ……</h1><div><br></div><h1> 终于,明白她先生为什么在日记里称她为:海米。</h1><div><br></div><h1> 海米先生,祝你永远快乐!畅游大海。</h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