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条街(夏文瑶)

夏文瑶

<p class="ql-block">那年那月那条街(文/夏文瑶)</p><p class="ql-block">深圳有深南大道,北京有中关村,武汉有汉正街……</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江苏省阜宁县沟墩镇,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街衢巷陌中,要数万元街最出名。在外地,听说我是沟墩人,很多人会说“哦,沟墩。知道。你们沟墩有条万元街”。</p><p class="ql-block">万元街是自老街以后沟墩镇发展起来的第二条街道。万元街不同于老街,老街的形成是满足早期交换的需求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道边)。她饱尽战争沧桑,穿透岁月的风烟,难寻旧时模样。万元街是沟墩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来的第一条街道。她生来自带胎记,名字里深深地打着时代烙印,不管何年何月,不管你和她远近亲疏,只要听到“万元街”三个字,自然而然会让人想起她的曾经过往。</p><p class="ql-block">万元街,东西向,东自大圆盘(沟墩人民路西),西至跃进村204国道东。街道全长676米,街宽16米。街道两侧门市房深25米,房高有两层也有三层,参差不一,家家白墙黛瓦,户户门前青石板铺就,主街道是沥青路面……</p><p class="ql-block">听年纪大的说,很久以前204国道就像一条巨龙横穿沟墩镇向东南方向蜿蜒而行,后来国道西移,老国道就成了沟墩镇第一条街,四乡八里的人都到这里赶集,卖买、交易,人们称之为“沟墩街”。随着沟墩经济的飞速发展,沟墩镇又有新的街道,沟墩街就叫“沟墩老街”。那时,西边半个镇的人的想赶集买卖、上学放学、乘车坐船……必经一条自镇西跃进村,穿渔深河、过新204国道(现在的人民路)的羊肠小路。这条羊肠小路晴天坑坑洼洼,坐在二八大杠自行车上身子骨能被颠散架。雨天泥泞不堪,要么脚底打滑迈不开步,要么被烂泥陷住拔不出脚。真是行路难,路难行。小路两旁是农田,夏天插上秧,晚风轻拂,蛙声阵阵。沟墩街上的小青年在漆黑的夜晚,会打着手电筒去秧田里照蛙子(青蛙)、捉长鱼、逮甲鱼,钓龙虾……这条小路和这片秧田便是万元街的前生。</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沟墩老街是从风烟滚滚的岁月中走过来的,那沟墩万元街就是从改革开放的春天里走来的。</p><p class="ql-block">上世七八十年代,中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出现了一批万元户。有资料记载,万元户是指存款或者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家庭。那时工人工资一个月才二三十元,老人给小孩压岁钱还有一角二角,人情往来两元或三元,一个劳动日几角钱,因此存款有一万元的寥寥无几。万元户其实是那个时代“有钱人”的代称。</p><p class="ql-block">据沟墩镇镇志记载:1985年沟墩镇贯彻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精神,规划在新改道的204国道西侧(现在的人民路)穿渔深河跃进桥向西新建一条农民街。研读沟墩镇史时我才明白原来万元街的大名叫农民街,“万元街”只是她的外号。外号叫顺、叫久了人们竟不曾记得她有过这么响亮的大名。</p><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沟墩镇成立农民街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动员大会,下发沟墩镇人民政府《关于农民进镇若干问题的意见》。据说,进农民街的农民必须是沟墩镇农业户口,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必须是想做生意、会手艺、有经营头脑的人……1986年12月底,120多户进镇农民按照标准图纸,建好造型各异的两层以上楼房,成为阜宁县第一条农民街。“万元户”进镇成为沟墩镇的新鲜事,有人称这条农民街为“万元街”。</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沟墩镇村建助理陈必度老先生回忆说,那时,万元街上万元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很多人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万元户。有的人家把猪圈里养的猪、鸡窝里下蛋的鸡、田里还没收获的庄稼都算进去,还不足一万元;有的人家只能交上押金钱,余款都是东挪西借来的;还有的人家手里没一分余钱,就靠父子、兄弟边打工边自建……</p><p class="ql-block">有一位笔名叫苏皖的张姓万元街人曾写文章回忆:“万元街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拿出中心路两侧的地,鼓励乡下人到小镇落户经商,各家自建但要求统一建筑风格。家父兜里没钱,靠七拼八凑买了一块最小的地皮建起二层小楼,隔壁邻居几个月就开张大吉了,老张家则前后搞了好几年,分期建设。”</p><p class="ql-block">沟墩婕燕美发店老板一家是首批报名上万元街的,算是当时人们眼里很有钱的人。提起进万元街,老板唐燕感叹说:“过去家里穷,掏不出钱,上万元街建房公公连押金钱都掏不出来。那会,我刚结婚,没法子只好把‘压箱钱’拿出来交了押金。”</p><p class="ql-block">岁月走过许多年,现在的人再叫“万元街”,有戏谑,有嘲讽,还有不屑一顾。是啊,一万元,在这丰衣足食的年代叫什么钱?工作人员一个月工资而已。但在那个年代是让许许多多人羡慕和惊叹的一大笔“巨款”!</p><p class="ql-block">第一批走进万元街的人虽然不全是人们想象的万元户,不是有钱人,但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心富。思想先进、思维活跃、有想法、有办法、敢作为、能吃苦。他们学手艺、学技术,有的人不仅有手艺、有技术还是天生的做生意的料。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苦生活,困住了他们手脚,没有困住他们思想。他们先从最苦、最累、最不起眼的、铺底资金最少、风险系数最低的工作做起,做大货车司机、学理发、照相、修钟表、跑采购、做小买卖,做瓦工、木工、水电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日两,两日三,于是万元街有了曹阳建筑建材门市、陈昌田玻璃门市、陈必套的沙发厂、有张龙家电门市、有戴明济药店、唐师傅酱油店,还有刘守怀的塑料厂、东方饭店、浴室、宾馆、服装厂、采石厂、建筑、装潢公司、运输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意以万元街为中心辐射到北京、上海、广州乃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一时万元街声名远播,她不仅是小镇财富的聚集地,也是众人心中的吉祥地。</p><p class="ql-block">从“老破小”的泥墙草屋,一跃到白墙灰瓦的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话。街道宽阔整洁,门牌整齐艳丽,白天人流如织,夜晚街灯明如白昼,万元街人过着我们祖祖辈辈永远不敢奢望的美好生活。他们在忙碌一天后,会在月光洒落的夜晚,漫步在万元街上,徜佯在渔深河畔,感知着新时代的澎湃激情。</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万元街还在,昂首挺立。当年的万元户现在大多进军县里、市里、大城市里……开公司、做老总、定居大都市……有关那年那月万元街的那些事,没因岁月的流逝而遗忘,反而随着光阴的挪移更让人记忆犹新。有关万元街的传说,随着万元街人越走越远,飞得越来越高而越发神化。万元户和万元街以其独特形象留在沟墩乃至阜宁人的记忆里,他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p><p class="ql-block">无论经过多少年,人们心中依然记得那个春天,那个“风流清香、绿草满汀”的春天,记得从春天的原野走来,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万元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