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贵轩文章选编<二>

开口董氏

<p class="ql-block">新春寄语</p><p class="ql-block">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值蛇年春节来临之际,董贵轩携家人给亲人们拜年!祝愿身居各地的开口董氏族人在新的一年里,福慧双增,吉祥如意,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蛇年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 回顾二零二四年,我们成功组织举办了春节和清明节两次祭祖省亲活动,加深了族人间的相互理解,进一步凝聚了广大族人的血脉亲情和共同意识;对祖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护修缮,使祖庙旧貌换新颜,傲然屹立于雄安新区的东方。以上两项工作,广大外迁族人给予了主要的资金支持,我代表开口董氏家庙管理委会和老家的族人们深表感谢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开口董氏家庙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将继续努力工作,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做好各项家族事务,欢迎广大族人继续给予支持并监督指正!</p><p class="ql-block">开口董氏家庙管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顾问、第二十代孙 贵轩执笔</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8日。</p> <p class="ql-block">董氏家庙旧事&lt;二&gt;</p><p class="ql-block">作者 董贵轩</p><p class="ql-block"> 开口董氏家庙相传始建于明朝,有史可考为清康熙五十八年至乾隆二年仲冬月,历时十七年经营缔造,形成东西阔宽十五米、南北进深九米,坐北朝南前廊后厦飞檐斗拱明三暗九正殿三楹,墙垣环绕正阳向高大门楼上面悬挂匾额:董氏家廟,庙前广场呈方状宽敞开阔平坦整洁格局。整座建筑青石台基蓝砖灰瓦,朱漆装修配以彩绘,院内外松柏桑槐与林立碑石交相辉映,气势宏大威严壮观。这里还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家族历史的长河中流淌。</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一年仲春,高等师范毕业生、第十八代孙俊三公撰书庙碑文记载:廟以栖灵爽塋以備窀穸譜以序昭穆别親疏而宗法寓乎其中三者備焉必其先人之德業勳名著於當時而又能经营締造不遺餘力始克有成不然有塋而無譜有譜而無廟者比比也我董氏為黃帝後其由來遠矣自明初我始祖諱良輔公自藳城徙居雄雄之孝義鄉有董氏自此始故以為始祖焉厥後瓜瓞綿延簪纓奕葉建塋於鄕之北立廟於鄉之東北塋之東南有十四代孫彌章公讚之曰東南文星也東北艮象也文則子孫多俊士艮則子孫自榮昌於是建廟之議始定爰就十二代孫茂俊公空莊基一段為立廟之地建議者十一代孫佐昌公十三代孫楷公而力未逮也又經十二代孫毓秀公上善公五品公十三代孫欞檑為益為呂為榮暨十四代孫栩諸公經營十餘年之久同族長厚培公集合族人隨意資助之欸而後鳩工庀材乃成正殿三楹而墻垣仍未備也又數年十三代孫瑮公十四代孫炘公起祥公起德公十五代孫堪公各為捐助而後繚以墻垣顔其門曰董氏家廟遂於清乾隆二年仲冬月聿觀厥成焉嗚呼我先祖經營匪易豈第建廟哉……。</p><p class="ql-block"> 清康雍乾年间,社会安定祥和国家物阜民丰,史称“康乾盛世”。开口董氏也是枝繁叶茂家道中兴。康熙五十八年春节期间,族中管事者第十一代孙佐昌公,第十二代孙茂俊公,第十三代孙楷公,第十四代孙弥章公一起找到族长厚培公提议,愿意带头出些资金,在开口村北董氏祖茔东南百余米茂俊公庄基地处,修建一座董氏家庙。弥章公通晓堪舆术,他解释道:东南文星也,东北艮向也,文则子孙多俊士,艮则子孙自荣昌。修建董氏家庙的决议就此商定。当时的社会制度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设立的宗庙数量不同,具体规定如下:‌天子‌设立七庙;‌诸侯‌设立五庙;‌大夫‌设立三庙;‌士‌者设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开口董氏元明两朝簪缨世族属于大夫阶层,建家庙所需费用浩大,他们几位出的钱凑在一起还是不够。后来又有第十二代孙毓秀公、上善公、五品公,第十三代孙欞公、檑公、为益公、为吕公、为荣公,第十四代孙栩公等优秀族人大力捐献及阖族上下更多的人积极响应参与。历经十余年苦心经营,至雍正九年春节基本筹备齐了建庙所需钱款费用。</p><p class="ql-block"> 正当家人们为建庙准备鸠工庀材之际,从外迁文安县回老家祭祖省亲的族人口中,获得个好消息:文安县城里有一户声名显赫的贵族人家,由于突遭变故致使家道中落,三间气势恢宏飞檐斗拱明三暗九的东配厅打算变卖,因急着出手价格比较便宜。厚培公召集族中几位管事的商议后,即派欞公、檑公两位家人乘马车去文安县城实地考察。晚间二公回来告知大家情况基本属实。第二天,由欞公、檑公加上佐昌公、楷公、弥章公五位家人带上钱款乘马车来到文安县城里,顺利的和房主签订了买房契约并一次交清了房款。</p><p class="ql-block"> 按照契约,三日后开口董氏家族组织了五十多名壮汉和十八辆马车,来文安开始拆房子了,房主却突然变脸,拿出一道圣旨挂在屋檐上,这谁还敢动拆啊!家人们拿出契约跟房主交涉理论,无奈房主就是耍赖皮并扬言朝里有人,找知县告状也没有用。家人们和围观的邻居打听得知,他家用这个手段已经骗了好几个买家了,都是把房款交清,等带人来拆房时他家就把圣旨拿出来挂屋檐上,谁也没有办法只能自认倒霉了。家人们咽不下这口气,几个族里管事的紧急商量对策,有人提议道:他们家不说朝里有人连文安县知县都管不了这个事情吗?咱们董家也有人啊!最后一致决定派上善公、五品公二人快马加鞭上京城,找第十一代孙有为公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提起有为公,那在当时可是个了不起的角色。《開口董氏穆門譜》中載:村東北古六郎堤之陽坡下有清康雍兩朝太監總管董公有為墓墓碑載……公少時進宮得世宗寵信晚年曾以侍奉有功世宗皇帝恩賜黃馬褂龍衣蟒袍後董氏族人逢年節之日供奉於祖廟內以顯榮耀。话说当日临近中午时分,上善公、五品公来到北京紫禁城见到有为公把来意说明后,有为公很是生气。派小太监安顿好二人,他直接去觐见雍正皇帝。在养心殿西暖阁见到皇帝正在龙书案后端坐看书,也不说话直接跪倒磕头。雍正帝向来对两朝太监总管董有为视为亲信宠爱有加,见状忙抬手示意平身回禀缘由。有为公满脸愁容禀告道:“家里来了俩侄儿说老家要修建董氏家祠。”皇帝听到这,还没等有为公提到文安县买房被欺骗的事情时,插言道:“修建董氏家庙是尽孝道,是善举啊!”有为公闻言即刻再次下跪道:“谢万岁隆恩赐我董氏家庙!”雍正皇帝自知口误,可金口玉言实难收回,干脆送了人情。后来听了董家在文安买房被欺骗的事情后,雍正帝也想给那户人家一个教训。于是便对有为公说道:“董爱卿可亲去文安县传朕口谕,董家奉旨建庙,胆敢阻挡者一律按大清律法治罪,钦此。”又赏赐有为公黄马褂、龙衣蟒袍各一件,准假七天回家料理此事。</p><p class="ql-block"> 有为公着龙衣蟒袍,亲自来文安县城里传圣谕奉旨建庙,就是再有背景靠山的主,借他八个胆子也不敢再阻挡董家人拆房子了。很快董家人把拆下来的檩柁樑柱椽枋框架砖瓦石器等装了满满十八辆大马车运回了开口村。</p><p class="ql-block"> 在族长和族中管事的人们精心带领下,经过众多能工巧匠辛勤劳作不到一个月,东西阔宽十五米、南北进深九米,正殿三楹前廊后厦明三暗九,气势恢宏的董氏家庙的主体建筑完工了。庙内北面居中设二龙戏珠祖龛,供奉藁城老家上五代先祖和开口董氏始迁祖良辅公,龛前设有方形供桌。供桌两侧厅柱挂有爆竹联东联书:衍螽斯于雄土木本水源箕裘系千年矩矱;西联书:綿瓜瓞于常山春露秋霜俎豆陳百代馨香。东墙山居中悬挂昭门祖得舜公及其后人谱账,前设方形供桌;西墙山居中悬挂穆门祖舜卿公及其后人谱账,前设方形供桌。据老人们传说,北面居中龙凤呈祥龛后面与山墙间隔有一米距离,山墙居中高出地面一米上处有神位龛,龛里供奉有开口董氏第一代女祖郑氏夫人画像,外面挂有红布帘子。雍正十年春节期间,开口董氏阖族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几年里,第十三代孙𤨧公,第十四代孙炘公、起德公、起祥公,第十五代孙堪公等优秀族人先后捐款。用于修建家庙南北深十米、东西阔十五米围墙、门楼院落和前广场,栽培院内东南角桑树、西南角槐树各一株,院外广场周围松树、柏树数株。门楼上面悬挂匾额上书:董氏家庙,朱红油漆的两扇大门上左面刻有:派衍藁城八百載;右面刻有:枝分雄邑四千家。至乾隆二年仲冬月,历时十七年举阖族之力经营缔造的董氏家庙建筑布局落成完工。</p><p class="ql-block"> 随着董氏家族的不断兴盛壮大,董氏优秀子孙接二连三捐款购买家庙周边庄基地,丰富庙产。道光十八年七月初二日,族人董大文有意出让自家宅基地一块共三分,经中间人孟祥麟、董治平协商撮合,共价清钱八十千钱之价格卖与董氏家庙做为永久庙产。</p><p class="ql-block">捐款的董氏族人列表: </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代孙</p><p class="ql-block">庆长公捐款二千钱、</p><p class="ql-block">朝彦公捐款一千钱, </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代孙</p><p class="ql-block">国瑜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肇珍公捐款五千钱、</p><p class="ql-block">国环公捐款二千钱、</p><p class="ql-block">国宾公捐款五千钱,</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代孙</p><p class="ql-block">云和公捐款四千钱、</p><p class="ql-block">荣年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彭年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尚年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丰年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有年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自全公捐款二千钱、</p><p class="ql-block">自通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廷禄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廷兰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义德公捐款二千钱、</p><p class="ql-block">宪文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宪周公捐款十四千钱、</p><p class="ql-block">宪铭公捐款二千钱、</p><p class="ql-block">宪鈖公捐款二千钱、</p><p class="ql-block">绪元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代孙</p><p class="ql-block">治平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泰昌公捐款六千钱,</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代孙</p><p class="ql-block">梦周公捐款十四千钱、</p><p class="ql-block">梦成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信智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镒公捐款二千钱、</p><p class="ql-block">浩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代孙</p><p class="ql-block">金城公捐款一千钱、</p><p class="ql-block">庆芳公捐款一千钱 。</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族人董直正有意出让自家宅基地三分五厘四毫,经中人协商以清钱三十六千钱卖与祖庙永做庙产。</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春,开口董氏家庙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拆毁。拆下的椽子被村民从大队里买回家能当盖房子的檩用,当年家庙的规模可见一斑。今开口董氏家庙,是一九九六年正月初八开口董氏举阖族之力重建开光。</p><p class="ql-block">甲辰年九月二十八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媒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p> <p class="ql-block">董氏家庙旧事&lt;一&gt;</p><p class="ql-block">作者 董贵轩</p><p class="ql-block"> 开口董氏家庙座落于雄安新区雄县张岗乡开口村,是由明朝洪武二年秋八月,自真定府藁城县南董镇大章村迁来该地的廉王董俊徕孙董良辅后裔子孙阖族共建。相传始建于明朝,有史可考为清康熙五十八年至乾隆二年仲冬月,历时十七年经营缔造,形成坐北朝南前廊后厦飞檐斗拱明三暗九正殿三楹,墙垣环绕正阳向高大门楼上面悬挂匾额:董氏家廟,庙前广场呈方状宽敞开阔平坦整洁格局。整座建筑青石台基蓝砖灰瓦,朱漆装修配以彩绘,院内外松柏桑槐与林立碑石交相辉映,气势宏大威严壮观。家庙的北面还有一座三义庙,据传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和一间山门构成。供奉有刘备、关羽、张飞等蜀汉前贤。几百年来,这里都是开口董氏族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说起南蛮子破坏北方人风水的事情由来已久,尤其是京畿地区百姓颇有耳闻。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能使朱姓江山永固,派军师刘伯温带领南蛮子到北方四处破坏所谓的龙脉,派下去的人不止破坏龙脉,凡是北方好一点的风水都会被破坏。</p><p class="ql-block">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高等师范毕业生、第十八代孙俊三公撰书庙碑文记载:……厥後瓜瓞綿延簪纓奕葉,建塋於鄕之北,立廟於鄉之東北、塋之東南。有十四代孫彌章公讚之曰:東南文星也,東北艮象也,文則子孫多俊士,艮則子孫自榮昌。於是建廟之議始定……。由此可见我董氏祖茔、家庙皆位于风水宝地。清咸同年间,开口董氏官宦如林盛况空前,引起一个颇有些道行的南蛮子忌惮。这个南蛮子就是当年刘伯温麾下的后人,他继承了祖辈的衣钵。南蛮子以他独特的眼光和祖传技艺不同于常人,他有着一双犀利的眼睛,能够洞察出寻常人无法察觉的宝藏线索和风水流转。</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南蛮子用铜镜在家庙周围照来照去寻着什么,后来他转到大殿的后面停在井台上磨盘的前面。他掐指念咒将磨盘移开,露出来一口古井。据传说这口古井修建家庙前就有,井口为圆状,井台高出地面约二尺以青石堆砌,井壁以青砖镶砌。古井水面都很浅,夏秋之际人蹲在井台上可轻易取水。由于记载匮乏,没人知道井有多深,传言深邃不可测,有泉眼通达天津卫海河,故水质咸涩不宜饮用。又说董氏家庙落成后,族人以有碍风水为由打算填埋此井,有族中老人慌忙阻止道:“不可,此井非同寻常井底泉眼可通达东海,以故人偶遇龙王爷敖广曾在此井口进出。”于是请来术士念经画符后用磨盘封盖,近百年倒也相安无事。南蛮子继续口念咒语,随着手里铜镜脱离悬浮在空中,赫然定格在井口之上。古井上空立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井中水浪翻滚轰轰作响。伴随着水花四溅有无数的鸽子嘶鸣着振翅飞出,老人们说那鸽子其实是官员的乌纱帽,飞走多少董氏子孙就少出多少官显。</p><p class="ql-block"> 本来这个南蛮子想彻底破坏董氏家庙风水,才施法弄出这么大动静,却惊着了三义庙里的一只赑屃(俗称王八)也想趁乱逃跑,被关二爷厉声喝止,还在王八盖上砍了一刀(至今这个大王八盖上还留有刀痕血迹)。这一闹腾南蛮子受到惊扰,法术破了,铜镜哐啷啷掉落在磨盘上失去了法力,南蛮子匆匆捡起来,趁着夜色仓皇逃走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附近的族人发现古井被打开后告知族长,才又请来本地术士念经画符用磨盘重新把井封盖好。</p><p class="ql-block">甲辰年八月二十八。</p> <p class="ql-block">打喜鹊窝</p><p class="ql-block">作者 董贵轩</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讲的“打喜鹊窝”,不是用猎枪或者其它什么东西去袭击树上的喜鹊鸟巢。我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打喜鹊窝。在那个年代打喜鹊窝、靠拐、藏马虎、升堂一般多是男孩子们玩的游戏;女孩子们一般玩儿跳皮筋儿、跳绳、来房子、歘子儿等游戏。</p><p class="ql-block"> 玩打喜鹊窝游戏一般都是四五个孩子一起玩,需要一个相对宽敞平坦的场地。我小时候,总是放学后或者节假日和小伙伴儿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或者生产队的大场上玩这个游戏。游戏规则是:首先,大家凑在一起脱掉脚上穿的鞋子,把每人的一只鞋子放在一起,外边用石子或者小棍儿画一个直径大约两三米左右的圆圈。在距离圆圈六七米的地方画一条横线,基本的游戏场地就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然后,比赛决定搭窝看守和击打喜鹊窝的人选:大家站在同一个位置,用脚尖儿顶在鞋后帮向同一个方向踢出去,踢出最近的人就只能拿一只鞋,在圆圈内搭窝和看守喜鹊窝。其他的人都跑到横线处站好,依次用手拿一只鞋子投掷圆圈内搭好的喜鹊窝(每人一只鞋子口朝里底朝外斜立起,鞋尖相互支撑形成喜鹊窝)。</p><p class="ql-block"> 大家投掷喜鹊窝的时候,如果没有打倒喜鹊窝,需要站在鞋子落地的地方等待,不许摸鞋。(如果鞋子落在了圆圈内,看喜鹊窝的人会帮你把鞋子扔到离圆圈外最近的地方,他最容易看守的地方)否则,在圆圈里看窝的人就会用鞋投掷你。投中你身上后,你俩就要互换角色。最精彩的时刻就是,当有人打倒喜鹊窝后,大家都会迅速捡起地上的鞋子,趁看窝人蹲下身来重新搭窝的时候,用鞋底摩擦其头顶以视惩罚。个别人还会趁机在鞋底吐上唾沫后,在搭窝人的头上摩擦,美其名曰:加点油!在窝即将搭好前,大家要迅速撤离到横线以外。撤离慢了落在横线里面,被搭好窝的人腾下手来,用鞋打中后角色互换。</p><p class="ql-block"> 看窝人用鞋投掷打喜鹊窝的人们时,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击中后才有效:一是喜鹊窝必须是搭好的状态;二是看窝人必须是站在圆圈内的位置。如此反复,每次我们总是玩儿的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一些儿时的游戏逐步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变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灵记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雄媒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p> <p class="ql-block">挤摞摞</p><p class="ql-block">作者 董贵轩</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那些寒冷的日子里,挤摞摞是一项非常流行的校园儿童保健游戏。</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九六九年九月十九日食时,出生于雄县张岗乡开口村。童年时在开口学校小学部(当年,开口学校是一所中小学综合学校)读书。学校的教室都是一排一排坐北朝南的蓝砖瓦房,南北山墙上留有窗户,南面东西两侧各留有门口,一般在冬季为防寒东面的门口封死只开西门。那时候,教室门窗有些破旧,窗户上只有零零散散几块玻璃,大部分是装订的塑料布。门板、窗框有大一点的缝隙就用旧报纸刷上浆糊贴堵。每年冬季来临前,在靠教室的西北角垒个砖炉子烧媒取暖。我小学先后主要受教于范书芳、谢玉花、董香婷、胡秀英、谢增企等班主任老师。对老师我始终是心怀感恩和崇敬!</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北农村,冬季常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坐在南北透风的教室里上课,仅靠一个砖炉取暖还是觉得有些冷,冻手冻脚是常有的事情。特别是早晨一二节下课后,男同学们就会奔出教室,最先出来的同学会直接占领墙垛(那些年学校的教室一般都是连三房二四墙,中间支撑两架柁的位置外面出个三七墙垛也叫腿子),站在墙垛位置的同学是唯一一个不用自己出多大力挤靠而“坐享其成”。后来的同学就会一个接一个的背靠着南墙呼喊着挤上去,被挤出队伍的同学返回到后面接着向前冲挤。经常出现精彩场面,一个同学被突然挤倒,接连就会有多个同学跌倒叠摞在一起,最下面的几个同学浑身都会粘满土灰。很快大家奋力挣扎着爬起来,捡起跌掉的棉鞋棉帽穿戴上,再用手简单拍打几下身上的土灰,即刻呼喊着继续挤摞摞的游戏。那个年代,冬天的穿着,浑身上下除了棉帽是买来现成的,棉裤、棉袄、棉鞋、棉套袖、棉手套、棉耳套等都是家大人自己缝制,就算有些磕磕碰碰、摔跤跌倒也很少伤到身体。整个课间直到同学们个个挤得满头大汗,实在是精疲力竭才结束游戏。挤摞摞也有它的游戏规则,就是只许背靠墙壁、双脚蹬地、用肩膀使劲向前侧挤,不许拉扯拖拽前面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有的时候,挤摞摞的墙垛被女同学占领,成了女生们热身娱乐场所。男同学们就多选择靠拐的游戏。挤摞摞、靠拐游戏既能抵御严寒又能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还给童年岁月增添了无限乐趣!(图片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雄媒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p> <p class="ql-block">换模子</p><p class="ql-block">作者 董贵轩</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流行的儿童玩具——模子。模子是由黄沙土烧制而成,外观呈砖红色,形状类似于现在罐头瓶盖,模子的内侧底部刻有精美的图案如:《西游记》、《水浒传》里的人物以及马、牛、羊、猪、狗、鸡、鸭、鹅等小动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常有推着装有琳琅满目货物的小独轮车,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他们每走到一处较冲要的街头巷尾,就会停下来:铛铛铛……,敲起铜锣。听到锣声的大人、小孩儿就会出来围观买需要的东西,也可以用家里饲养的母鸡产的蛋换东西。我小时候主要是买零食吃,偶尔钱富裕一点儿就会买几块模子,日久天长居然攒了五六十块各种精美图案的模子。</p><p class="ql-block"> 在不上学的日子里,我常和弟弟一起玩儿脱泥模子,就是把模子内部填满和好的泥巴,用手心拍实抹平后扣出来晾干,一块精美的泥模子就脱成了。那时候,我们家的院门口西面隔一条小路有一个大水坑,坑坡大柳树下水边的胶泥是最合适的原材料,用手挖一块捧回家来,在洋灰台阶上反复抓、摔、掇、揉到软硬合适后就可以脱泥模子了。我和弟弟有时一脱就是一窗台,看着一排排摆满窗台的泥模子就感觉像是拥有很多宝贝一样特别的兴奋!</p><p class="ql-block"> 有些小经营头脑的孩子,把晾干了的泥模子放进柳条编制的小筐里,背到生产队大场边上去换柴火。说是去换柴火如今想来更多地是一种娱乐分享甚至有一些显摆的意味!看到有人背着泥模子出来,附近小朋友们都撒着欢儿的跑过来抢着高声唱吆喝:“拾柴火、换模子,来晚了、就没了!”这带有浓厚的乡音,伴随着有节奏的旋律在脑海萦绕,久久挥之不去,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p><p class="ql-block"> 记得交易规则是一根棒子秸换一块泥模子,两根棒子秸换三块,三根换五块。一会儿功夫小摊前就围上来好几个,扛着从各家柴火垛抽来棒子秸的小朋友们。大家放下棒子秸,高高兴兴地选好图案称心的泥模子后还不忍离去继续围观。有时候人多时还要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换模子。用不了多长时间筐里的泥模子就换成了一大捆棒子秸,几个孩子帮扶着背回家。这时候,小朋友们才相继散去。</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在拾掇闲屋子的时候我还找到过几块烧制的模子,后来记不清又放哪了就没有再见到过。但是,“拾柴火、换模子,来晚了、就没了。”那带有浓浓乡音的旋律,算是吆喝声也罢歌谣也罢,至今仍然难以忘怀!(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雄媒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p> <p class="ql-block">藏马虎儿</p><p class="ql-block">作者 董贵轩</p><p class="ql-block"> 在儿时的游戏中,藏马虎儿是男孩子们最普遍参与、最喜欢玩耍的一种娱乐游戏方式。无论一年四季、白天晚上都可以玩儿这个游戏。那个时候,只要不去上学,附近的孩子们就会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在生产队大场边的墙角前面、大坑坡的柳树下头、街道边的电线杆周围,这些地方都是玩儿藏马虎儿时“贼”守“破”的理想场地。</p><p class="ql-block"> 玩儿藏马虎儿,往往都是七八个人或者十多个人分成两拨儿一起玩儿。首先大家推荐出两个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作为两拨儿人各自的队长,然后两个队长就以“猜杠猜”的游戏规则,决定谁优先挑选队员。胜者先挑一个队员后,负者接着挑一个队员,这样两个队长依次一个对一个的挑选自己的队员,最后分成人数和“实力”基本相当的两支队伍。两拨儿中再各推出一个代表(一般队长担任)以“猜杠猜”的方式,决定哪一拨儿先当“贼”守“破”。胜者一拨儿自然是兴高采烈地去附近隐蔽躲藏,负者一拨儿原地看守,负责看守的人叫做“贼”,隐蔽躲藏一拨儿的队长喊出:“欧了”后,人们冲过来手摸着并喊出“破”声,本场比赛结束。摸着“破”算做胜利的地方(玩儿前规定好的位置叫做“破”)。</p><p class="ql-block"> 当其中一拨儿人在队长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分头隐蔽躲藏的时候,作为“贼”的一拨儿需要转过身去,面对着事先定好为“破”的墙角儿、树干或者电线杆,双手捂着眼睛数数(一般是从一数到一百)。有时候数还没有数到一百,已经隐蔽好了一拨儿的队长就会兴奋的发出“欧了”的叫声,这时候看守“破”的一拨儿人就可以在队长的指挥下,一方面出去寻找捉人,一方面还要留下人手看护好“破”的位置,因为一旦被隐藏一拨的人突然冲过来用手摸到“破”的位置,喊出“破”的声音就算胜利了,游戏会重新开始。只有把所有隐藏的人都搜出来捉到,两拨儿人才能互换角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的马房儿、车棚,各家各户的柴火垛、猪圈、厕所、土坑、树后以及闲置的破旧宅院都可以藏身。年纪大一些的孩子有时还会躲到房顶上、大树上等更隐蔽难寻的地方。当“贼”守“破”的次数多的一拨儿就代表是失败的一拨儿。当年孩子们为了争取更多胜利,还是非常奋力拼搏的。而且每次取得胜利都会沾沾自喜的庆祝一番。反之,失败的一拨儿自然是垂头丧气,这时的队长会出来打打气,调整一下应对方案来争取胜利。</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赶上两拨儿人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精彩的场面。一拨儿人努力的守护、捉拿,一拨儿人机智的诱扰,冲破。你追我跑、你退我进,个个争先恐后,好不热闹!当有人不小心被捉住或抓到后就算作俘虏,在一块空地上画一个圈儿,俘虏只能待在圈儿里不许出来。只有等到队友成功冲“破”胜利后,或者有队友冒着被抓住的风险冲过来拽出后,才能出圈儿继续参与游戏。如果整拨儿人都被俘虏就算失败了,两拨儿人游戏角色互换,开始下一次游戏,如此反复进行。</p><p class="ql-block"> 藏马虎儿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机智果敢的能力和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是一项益处多多的游戏活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雄媒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p> <p class="ql-block">硬骨头六连诞生地简介</p><p class="ql-block">作者 董贵轩 </p><p class="ql-block"> 雄安新区雄县张岗乡开口村人杰地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药王会——开口村音乐会,二零零八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威名震河朔,神拳誉九州”的一代翻子拳、少林拳武术宗师、京南大侠董宪周就生长在这片沃土。至民国时期,这里百姓尚武崇德民风彪悍。抗日战争时期开口村属于冀中革命根据地,至今传颂着旷伏兆、刘秉彦两位开国将军“生死约定”的故事。一支举世闻名传承红色血脉,敢打硬仗恶仗的英雄连队——硬骨头六连,就诞生在该村董氏家庙前广场。</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正式打响。一九三八年十月,日本侵略军攻占武汉、广州后,又进犯华北,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不惜重兵占据了所有城镇和交通要道,进行分割封锁,不断向农村蚕食清剿。十二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八路军一二零师主力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下,从晋西北的岚县出发挺进冀中地区,执行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支援八路军第三纵队和壮大一二零师队伍的任务。 一九三九年一月,贺龙率领一二零师抵达冀中后,迅速帮助战斗在该地区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动员青年参军入伍。一月二十八日,贺龙、关向应签署命令,配合冀中第五军分区开展抗日斗争,由七一六团三个连,共三百零四人组成独立第三支队,任命余秋里为三支队政委,贺炳炎任司令员。因贺炳炎到延安抗大学习,贺炳炎未到职期间,军事工作暂由副司令员常德善和参谋长刘忠负责。第三支队成立的第二天,余秋里便和常德善带领全体指战员,迅速向大清河北开进,战斗在霸县、固安、新城和雄县一带。 </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九年二月三日深夜,余秋里率部队行进到新城县(今雄县)板家窝村。天亮后,余秋里从五分区获得情报,驻在白沟和新城的三百余名敌人将乘七辆汽车外出扫荡,途经板家窝,另有五百余人的伪军随后出动。余秋里和常德善商议后,部署战士们立即抢修工事,准备伏击日军。此次战斗,余秋里率领三支队,击毙日军七十八人,击伤敌人一百余人,缴获机枪六挺、迫击炮一门,长短枪六十五支,子弹数千发。第三支队首战板家窝告捷,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也振奋了当地群众的抗日信心。接着,第三支队又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共计歼敌六百多人。雄县当地广大青年更是积极响应,纷纷报名参加三支队保家卫国,第三支队迅速发展壮大到二千五百多人。 </p><p class="ql-block"> 硬骨头六连简史是这样记述的:“73022部队合成3营装步6连,1939年3月以第18团3连保留的14名红军骨干为主体,在河北省新城县张岗乡开口上村组建独立第3支队第6连,隶属于八路军120师独立第3支队,时任支队司令员贺炳炎、政委余秋里、支队副司令员常德善;第一任连长是红军战士陈砚庭、第一任指导员是红军战士张会田……”。 </p><p class="ql-block"> 开口村在元朝后期建村初名孝义乡,隶属于庆丰社(今张岗乡),明洪武二年定村名为开口。清末民初改称丰乐村,又以村中东西向大街为界,分为北丰乐、南丰乐,北丰乐大体包括今开口一村、开口二村;南丰乐大体包括今开口三村、开口四村。此外因地势原因,又称北丰乐为上村,百姓习称开口上村;南丰乐为下村,百姓习称开口下村。当时开口上村以南北向留道沟为界,以西部分归新城县管辖。一九六一年,开口划分为四个行政村,分别为开口一村、开口二村、开口三村、开口四村,全部隶属于雄县张岗乡。由此可推断,硬骨头六连简史中记述的“河北省新城县张岗乡开口上村”,就是现在的开口村。 </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九年三月,八路军一二零师独立第三支队十八团三连在结束战斗,转移到日军统治相对薄弱的丰乐村(今开口村)休整期间,以十四名红军为骨干,招收雄县周边青年农民入伍,在开口村董氏家庙前广场正式组建了新六连。组建之初,除了十四名红军骨干外,其余士兵大部分都是雄县人,其中就包括该村的董俊汤、董建民和刘温沸。 </p><p class="ql-block"> 硬骨头六连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转战在华北、西北,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建国后,先后参加西北剿匪、抗美援朝、东南沿海紧急战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抢险救灾等任务。 </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以来,六连以敢打大仗、恶仗、硬仗,敢于冲锋陷阵、刺刀见红而威震敌胆,先后参加大小战斗一百六十一次,其中建国前一百三十八次,西北剿匪四次,抗美援朝四次,对越自卫反击做战十五次,涌现出了刘四虎、尹玉芬、李恩龙、高家凯、丁丑娃、张殿山等二十三名全国战斗英雄,被毛主席授予“首见奇功第六连”锦旗,先后两次荣获“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锻造了“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的硬骨头精神。 </p><p class="ql-block"> 和平时期,六连继承和发扬了战争年代那种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闻名全军,六次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是我军唯一被最高统帅部两次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 </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一月,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学习硬骨头六连的号召。时隔七个月,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对连队来说,学硬骨头六连是对的,因为硬骨头六连的作风不只是一个连队的作风,所有的连队以至各级干部都应该像他们那样勤学苦练,有他们那种政治思想。”这次讲话后来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硬六连”因此成为唯一一个在《邓小平文选》里出现的连队。 </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秋天,江泽民同志来到驻守在西子湖畔的“硬六连”。在连队荣誉室里,他详细了解六连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战斗历程,挥笔为连队题词:“弘扬硬骨头精神,全面建设连队。”二零零三年十月,江泽民同志再次接见“硬六连”全体官兵。 </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零年一月十八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七十四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并向官兵们和他们的家人致以新春祝福。 </p><p class="ql-block"> 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开口村曾有三十一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他们分别是:董迎吉、董迎光、董之龄、董宝珍、董宝光、董德章、董国顺、董国安、董俊汤、董 志、 董淑志、董建民、董孔芝、郑国良、郑义兴、张双庆、张福田、张俊福、张小学、赵永池、赵耀宗、赵祥林、谢德玉、谢生裕、王福柱、王文秀、国保田、尹汉章、毕林凯、刘山林、边长河。 </p><p class="ql-block"> 此外,一九四七年的“开口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资料记载:“开口之战”毙、伤敌人一百一十名,俘敌八百二十九名,缴获轻重机枪二十五挺、各种火炮七门、战防枪二支、掷弹筒五个、冲锋枪五支、长短枪七百三十九支、枪炮弹三万三千余发、骡马七十三匹、军用物资一部。 </p><p class="ql-block"> 在吹响“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的伟大号角争鸣中,开口二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新区、县、乡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将带领二村广大人民群众,以硬骨头六连精神为动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建设雄安新区伟大历史征程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基地,乘风破浪建功立业!</p><p class="ql-block">二零二四年九月六日。</p> <p class="ql-block">昔日开口董氏家庙之功用</p><p class="ql-block"> 家庙、祠堂、家祠、宗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虽称谓有异却其功能相同。开口董氏家庙之所以称“庙”,是因受皇封而获此殊誉,与极少姓氏如:孔、孟等家族祠堂同享“家庙”之享名。董氏族人对此念念不忘,格外珍惜。庙之所存,根基所在,其可报本反始有所处,尊祖敬宗有所依,家族名分有所守,祖宗精舍之有至,其宗旨为祭祀祖先,以扬宗功祖德,传承有序,广大家风。我家庙建筑明三暗九、规模宏伟、华美典雅,功能齐全,是祖上勋业之体现,是族人瓜瓞连绵、绳其祖武、螽斯衍庆之载体,其蕴涵着宗族同气连枝,休戚与共之深情厚意。家庙功用大体有以下几项:</p><p class="ql-block">一、祀奉显祖</p><p class="ql-block"> 华夏子孙自古有慎终追远,永言孝思、敦亲睦族之厚德,开口董氏族人尤是。在历史漫长岁月中,族人或远离故土,辗转迁徙,为不忘显祖,使宗族血脉世代传承,除建坟立碑之外,唯一寄托即是家庙,以示对祖宗追念之情。家庙正厅居中设祖龛摆设列祖之灵位,其上刻有开基始祖及以下五代列祖列宗之芳名。家庙还是修谱、存谱、敬谱和拜谱之所。逢年过节,吾董氏子孙携丰盛供品、香纸及烛花于祖龛前设置供案敬奉,既是对显祖之奉祀也是祈求列祖之庇荫。</p><p class="ql-block"> 开口董氏传藁城董氏祭祀之风俗,于清明、中元、寒衣和除夕四祭,尚有初一、上元祭祖之礼。祭祖为之大孝,可见吾董氏支派求忠出孝,孝思不匮,出孝入弟,反哺之私,孝子慈孙之承传已久。</p><p class="ql-block">二、家族议事</p><p class="ql-block"> 凡族中有重要事宜,如族谱之修订、族众之纷争、与外族之纠纷、族规之修正履行及祭祀诸事等皆于家庙议事。祭祀之期,由各支派选派代表集议。遇有突发事件,由族长召集各支派亦至家庙商讨,取得共识并作出决议,而后付诸施行。</p><p class="ql-block">三、大事举办</p><p class="ql-block"> 凡族人之寿诞、嫁女、迎亲皆于家庙举行隆重仪式。族人寿诞以供品、茶酒等,先敬奉显祖,再举行拜寿礼。族中男子结婚,需引领新娘在家庙共同祭拜显祖。族中闺女出嫁,其新婿须至家庙祭拜告妻祖,而新娘更衣沐浴之后,向显祖跪拜,而后在花炮轰鸣之后出嫁。董氏添丁是族人大喜事,弄璋弄瓦,须告显祖,以尊家规。儿孙入启蒙学校,亦须由父亲携引,上供品、焚心香、点红烛,告之显祖,以遵规守矩,勤学好问,学业有成,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四、践行族规</p><p class="ql-block"> 族规是对族人行为道德之规范,“皆由族众合议,而非个人私为”。族人必须恪守家规,不得违犯。家规一经成文,每位族人皆学习之、牢记之、践行之。</p><p class="ql-block">五、施行教育</p><p class="ql-block"> 家庙也是私塾学校场所,家庙实为一片“族田净土”,需要族人耕耘与守护,敬奉之,于此可以开出“心花”,结出“心果”。族田所有“果实”,首先为供奉列祖列宗所用,其馀接济吾族人之贫寒子弟识文断字,完成学业。显祖对子孙们留有遗训,每逢族人聚会或祭祖之时,便由族中文化人讲解内容,儆诫族人,真正使族人成为诚实、笃厚之人。</p><p class="ql-block">六、节日娱神</p><p class="ql-block"> 家庙是节日民俗活动中心。凡村中举行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游神、游花灯、踩高跷、走古事等,首先敬与祖宗受用。随着鞭炮声、锣鼓声响起,先于家庙集结,再沿大街小巷游遍全村。民俗活动期间,开口村音乐会皆应邀热情参与,积极付出。</p><p class="ql-block">开口董氏家庙管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甲辰年三月十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