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根记》

阿遥

<p class="ql-block"><b>  夫人的祖籍是山东莱芜,但是她原籍地从来没去过,这是她心头的一个结。随着年岁的增长,夫人也是将到“奔七”的年龄了。</b></p><p class="ql-block"><b> 也许人老了,思乡的念头更甚。经常在家常常念念叨叨地想着要去家乡寻根问祖。</b></p> <p class="ql-block"><b> 夫人的父亲早年在抗战时期,就从家乡山东莱芜出来参加了革命队伍,戎马一生也算是老革命了。他离休前在上海市药材公司工作,离别家乡后的几十年中也没回去过几次。</b></p><p class="ql-block"><b> 最近的一次是1983年那年他65岁,是在离休不久后曾经和他的儿子去过一趟家乡。由于年代久远他的儿子也就是我夫人的弟弟,早已把家乡的地址忘得一干二净。</b></p><p class="ql-block"><b> 前段时间也就是清明时节,夫人的思乡念头更甚,和他弟弟我的小舅子商量说,要不我们趁着现在体力还可以走一趟山东老家,也算是寻根问祖吧!他弟弟听后一拍即合。于是便着手准备寻根问祖了。</b></p> <p class="ql-block"><b> 去的话,当然带上家乡的地址是首要的,但是居然他们没有家乡的地址。我丈人有兄弟三人,丈人是老大,老二家居住在原籍,老三家解放初期响应国家号召,迁居黑龙江地区屯垦。丈人生前也曾经和家乡的亲人通过几封信,但是岁月流逝年代久远,这些信件早已不知去向。</b></p><p class="ql-block"><b> 我夫人倒是信心满满,不知山东大地辽阔,说是到了那里问一下就知道了,况且在1984年她的堂姐曾带着她女儿,住在夫人家一个多月在上海看病,去之前我还特意找出了堂姐女儿当时在上海拍的一张照片。他们村里人多都姓张,问一下就知道了,何况他的弟弟我的小舅也去过。</b></p> <p class="ql-block"><b>  于是我陪着他们姐弟两人事先买了动车票,一起走上了千里寻根的道路。火车在京沪线上飞驰,我们的思绪仿佛已经飞到了山东的老家……</b></p><p class="ql-block"><b> 我在列车上询问他们姐弟二人,家乡的地址没有是很难找的哦,夫人回答说没有关系,我们先查一查在莱芜附近,有没有张姓的村庄?好家伙在百度上一查,莱芜地区张字当头的村庄有不少,有张家洼、张家宅、还有最有名的张家大院,居然是网红打卡地。</b></p><p class="ql-block"><b> 面对这些地名,我小舅目瞪口呆了,说是,地名中有一个“宅”字。这下轮到我目瞪口呆了,单凭一个“宅”字要找到家乡的住地,这不是有点海底捞针的味道吗?</b></p> <p class="ql-block"><b>  更为奇葩的是,我夫人和小舅连他两位叔叔以及堂兄妹的名字一个都叫不出。只知道叫叔叔姐姐,这使我想起了以前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一句台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胶东地区表叔遍地。</b></p><p class="ql-block"><b> 我在想这不是整个一个“三无”吗?无地址、无名字、无方向!这可如何去找呢?</b></p><p class="ql-block"><b> 高铁花时间3小时55分到达了泰安,找个地方入住。第二天在附近租车公司租了车子,在百度上查到一个莱芜附近的叫张家宅的地方。于是设好了定位,向张家宅出发,因为地址不知道,我建议不要走高速公路,走小路这样可以凭着小舅以前来过的印象似乎好找一些。</b></p> <p class="ql-block"><b>  虽说是山东的小路,也就是县级公路,但是道路开阔,都是来回双车道的柏油路,所谓小路的痕迹荡然无存。小舅一边开车一边说着,变化实在太大。的确如此,我也在想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山东,在要福修路的政策下,早已是村村通公路了,所谓的小路早已成历史了。</b></p> <p class="ql-block"><b>  开了几十公里,车子跟着导航七弯八拐的离张家宅越来越近了!但是感觉越来越不对,怎车子往山上在开,四周悄无声息连个问路的人都没有!舅子也觉得不对劲,于是果断回头撤离!</b></p><p class="ql-block"><b> 凭着唯一的一个宅字,找到了张家宅。但是凭感觉根本挨不上边,怎么办?只有想办法再找,打开百度再找和张有关的村庄地名,附近有个张家洼,于是车子掉头像个无头苍蝇一样驶去。</b></p><p class="ql-block"><b> 车行约30多公里便到了,这个村庄是在公路旁边的,舅子说有点像,说是他83年的来的时候从泰山火车站乘坐长途汽车来的,车到站附近走不多远就到了,可是走进村庄又说不像了。</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这也难怪最近这几十年来,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房子都集中在一起建造,我们所看到的房子一排排一栋栋,就像是新公房一样 ,过去的老房子已不存在。再说村庄里房子与房子之间间隔的小巷里,连个人影都没有。</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往村里的深处继续走着,总算逮住了一位看上去60开外的老阿姨,于是我夫人和舅子俩,你一句,我一句,东一句、西一句的问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b> 这时村里的人,看到有外人来,便纷纷围了上来。但是他们听的人云里雾里不知就里,说的人七支八答难以表达。</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说了半天听的人总算有点明白,我们是从上海来的,老祖宗在山东这里,老家这里仅仅是40年前随父亲来过一次,父亲叫张瑞元是老大,兄弟三人,下面有两个弟弟叫,张瑞什么的,这次是来寻亲探祖找亲戚的。</b></p> <p class="ql-block"><b>  但是仅凭亲戚小时候的一张照片,这点仅有的信息量,简直是大海捞针。</b></p><p class="ql-block"><b> 尽管村里的大姐们很热心,你一言我一语的提供各自所知道的信息,但是比对下来都是没用的。这时候出来了一个老年人,说是叫张瑞什么的在附近三里地外的北龙村好像有,叫我们去问一下。</b></p><p class="ql-block"><b> 听的此言,我们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匆忙退出了这个张家洼村,开着车直奔北龙村而去。</b></p><p class="ql-block"><b> 但是这个村似乎更加不像,问了几个老人毫无眉目,这时候的时间早就已经已过了中午饭点,从早上8:30出发到现在1:30,寻亲之路毫无进展,满腔热情跌到冰点。</b></p> <p class="ql-block"><b> 我也想到过,小舅曾经去过家乡应该多少有点印象。 想想也是仅凭这“三无”信息,能找到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这时候早已饥肠辘辘还是先解决吃的问题吧。</b></p><p class="ql-block"><b> 夫人这时候也觉得这样找下去也不是事情,她突然想到其父亲生前原籍地址的详细资料公司档案室肯定有的。那只有回到上海去找到后,明年再来吧,想想只有这样了。这次寻亲之路,因为事前预估不足。</b></p> <p class="ql-block"><b>  夫人说公司档案室个人档案上肯定有详细原籍地址资料。这句话倒是提醒了我,我们既然千里迢迢来到了这里,那么何不趁热打铁打个电话去问问呢?</b></p><p class="ql-block"><b> 本人退休前也是在药材公司任职的,想到此脑子飞速运转,首先想到了现任公司副总经理的邹明,于是马上微信拟了一段文字发了过去。</b></p><p class="ql-block"><b> 邹总相当帮忙,不一会就回复我,说是在想办法找,因为公司近几十年来部门多次变动,人员流动频繁。后来在公司李保卫科长的帮助下,在张瑞元的档案里找到了原籍地址和其俩兄弟的名字张珍垣,张贵垣。</b></p><p class="ql-block"><b> 地址是:山东省莱芜县杨家庄区(张里镇)西宅科村。</b></p><p class="ql-block"><b> 这地址数了数共17个字,舅子竟然只记住一个“宅”字,也算路道粗格。</b></p> <p class="ql-block"><b>  此时此地我们高兴地无以言表,午饭也故不上吃啦,马上导航定位。目标“西宅科村”好在离此处不远,也就30公里左右,车子驶上了高速公路一路风驶电掣,一会就下了高速。</b></p><p class="ql-block"><b> 在省道上开了没几分钟,车子拐了个弯便驶进了西宅科村,地方到了。我的心在砰砰地乱跳,不知等待我们的结果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村道旁竖了一块指示牌,写着“村委会、村史馆”的字样,先去哪里问问吧!找到了村委会推门进去,里面有三个人,俩年轻人,另一 个约五十开外的中年妇女。</b></p> <p class="ql-block"><b>  我简单说明了来意,当我说到张瑞元二个弟弟张珍垣,张贵垣时,觉得她眼睛一亮,正在这时小舅停好车推门进来了。只听那妇人脱口而出:你是张金昆吗?原来她认出了小舅。</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才知道小舅当年,1983年和他父亲来老家时曾见过,真是佩服。时隔40年她居然一眼认出了舅子,说着她从赶紧走了出来。此时此刻啥也别说了。真是太巧了,第一个就遇到亲人!</b></p><p class="ql-block"><b> 原来她是1984年到上海来看哮喘病的那个堂姐的儿媳妇姓马,她迎着我们一路欢快地来到了她家,呼叫着她丈夫,“看看谁来了”他丈夫也一眼认出了舅子。</b></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座后,双方谈得很开心,当知道1984年来上海看病的堂姐已经84岁高龄了,身体还很健康时,我们更是欣喜万分!</p> <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问到祖居的老宅还在,便在小马的带领下,兴冲冲地赶了过去瞻仰故居。据小马介绍现在农村的这种老宅子当地人早已不住了,有的租出去另作他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家教户户都住上了崭新的整齐划一的新宅!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当天晚上住在莱芜城里的堂姐在他女儿的搀扶下,乘车过来和大家一起团聚用餐!屈指算来双方都有将近40年没有见面了。那个激动和高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以至于沉浸在欢乐气氛中的堂姐,说道,我现在还仿佛在梦里中,你们来看我是真的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