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玉璞</div> 亲爱的朋友,你可能知道抗大二分校,也可能知道陈庄歼灭战,但你知道河北省灵寿县的陈庄中学吗?这是一所已有68年建校历史的高级中学。那里有太多的辉煌成就和感人故事。我在这所学校就读、毕业考上大学。在我短暂的高中求学生涯中也有过好多难忘的记忆,它们象珍珠一样至今熠熠闪光。但是,其中一个故事却跨越了整整四十年,“主人公”曲折的经历堪为传奇。<br>他,就是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的前世今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新文最早刊登的《河北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元氏师范月刊)</h5> <p class="ql-block"><b>(一)陈庄中学所在地是一片古老、美丽而红色的土地</b></p><p class="ql-block">五岳峰下,横岭东拦,慈水前绕,秋山俯瞰。</p><p class="ql-block">两山之间,明川横卧,中山古镇,晋冀喉咽。</p><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红文前沿,陈庄战斗,敌后模范。</p><p class="ql-block">抗大附中,全国唯一,抗大号角,响彻云天。</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陈庄中学68周年校庆前夕写的《灵寿县陈庄中学赋》中的开篇语,非常简要地写出了陈庄中学的地理位置和其主要特点。陈庄镇位于灵寿县的西北部,距县城不到50公里。陈庄地势西依太行山脉的五岳寨诸峰,大致南北走向的前后两条太行余脉在中间形成一个较为宽长、平坦的盆地。陈庄镇的东边,东西走向的横山岭就像一道坚固的围墙将盆地围在里边。在明代的灵寿县志记载中,这里被称作“锦绣大明川”,地理范围就在横山岭以西到团泊口村东的慈河这一地域。之所以被称为“大明川”是因为这一带的广川之上“其地多产果木,春盛花色蔽野,因呼为‘锦绣大明川’”(明代《灵寿县志•山川》)。清澈的慈河蜿蜒流淌,慈河两岸稻浪翻滚,鸟语花香。灵寿明代八景中的“慈水波涛”“明川锦绣”“祁林翠竹”“横岭晴岚”均镶嵌期间,历代均有名人、文豪诗文赞述。</p><p class="ql-block">由于理想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物阜粮丰,大明川在封建历史上一直是各种势力最为理想的军事盘踞地。南面的秋山曾是战国时期万乘之国魏国跟千乘之国古中山国的古战场。西门豹在八月十五中秋夜火烧楸山就发生在这里。大明川西面的五郎寨也曾传为北宋名将杨五郎抵御辽兵的营寨,据传他是从这里出走,到五台山出家为僧。</p> 到了抗日战争初期,灵寿县国民政府要员裹挟提前征收的三年税款仓皇南逃。中共灵寿县委在河北省委张达特派员和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孙毅大队长的领导和支持下义无反顾挑起灵寿抗日大旗。灵寿十多万人民在中共灵寿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敌后的模范的抗日歼灭战——全国著名的陈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也是中秋节)。由于有这些良好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地理优势,1940年10月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及其众多机关部门来到这里。抗大总校、抗大二分校师生来得韩信台至团泊口一带(正好是大明川区域),“在战斗中学习战争”,在这里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二分校的66名将军、2万多名学员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部队干部的中坚力量。 <b>(二)陈庄中学校歌传承着抗大二分校红色基因</b><br>据《中国共产党灵寿历史大事记》(1949.10--2000.12)记载,灵寿县陈庄中学诞生于1956年12月,1969年初转为社办高中,1973年春升为灵寿县直属高中。陈庄中学成立于建国初期,植根于红色沃土——革命老区灵寿县的陈庄镇,根正苗红,底蕴深厚。陈庄中学历代教师都秉承抗大二分校“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陈中学子的血液中都流淌着太行儿女不畏艰难、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传统精神和远大理想。所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学校综合成绩一直在石家庄地区名列前茅,尤其是初升高连续三年成绩特别显著,被石家庄地区行署教育委员会(简称地教委)赞称为“小宝塔”。历史永流传,至今传美谈。1985年秋,原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将军旧地重游,专程到陈庄中学视察并为师生作报告(东边操场),为学校题词““发扬抗大精神,办好陈庄中学”,激励广大师生发扬优良传统,传承抗大精神,做“有用之才”。学校特聘孙毅将军为“校外辅导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将军给高二学生作报告(1985)</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毅将军给陈庄中学的题词(1985)</h5> <br>时间回溯到1983年。秋天开学,新生们刚分到班里不久,下午下了第三节课,课外活动变成了各班同唱一首歌:《陈庄中学校歌》。在我印象中,当时教唱这首歌的教师有周克林校长、王大虎(现名王克成)、李树林等几位老师。一周后,每天上午预备钟敲响(第一节课前十分钟),每个班里都同唱校歌。文艺班长起头,大家齐唱,一直坚持到1986年毕业。83年冬全校歌咏比赛,每个班必须先唱校歌,再自选一首别的参赛,我当时感冒,仍然拿着司文明同学赠送给的一根短笛、踩着凳子指挥,我当班长的25班拿了一个第一。那时候,课间休息,下午课外活动,爱好文艺的同学吹口琴、吹横笛都是陈庄中学校歌。甚至星期日,个别同学不回家,在宿舍也是吹唱校歌(当时我们男生都在学校周围村里散开住,房东对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很爱护)。老师们更高雅,拉小提琴、手风琴、二胡,弹吉他、弹风琴(当时学校只有一台风琴)都是校歌。连学校广播更是一天三放。可以说,当时的陈庄中学就是校歌的海洋。是校歌陪我们度过了艰难、紧张而充实的高中学习生活,是校歌经常让我们永远怀念患难与共的老师、同学和那里的一草一木,是校歌将我们师生的感情友谊紧紧地扭结在一起,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牢靠结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新布展的抗大总校、二分校展厅(一部分2024.4)</h5> <b>(三)校歌一度失落四十年</b><br>陈庄毕业,我考入了河北林学院,专科两年时间学完了本科四年的全部课程。毕业分配到灵寿最边远的原杨家台乡(现在已划入南营乡)。这里是灵寿县深山区,也很偏僻,离家二十多里山路,翻一座山,钻两条沟。一天三顿饭伙房按点开饭,下乡过了饭点儿就没饭吃,刚参加工作人生地不熟,经常饿肚子。两年后我被调到寨头乡,自此以后交通稍微方便了,但工作更繁重了,经常半月二十天回不了家,就经常住在单位里。在乡镇基层扎根20年,工作过6个乡镇,起早贪黑,栉风沐雨,前后经历了三提五统、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合乡并镇、税费改革等,也经历了谈虎色变的2003年非典疫情,经受了种种考验,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没有给陈庄母校丢脸。2009年国庆安保,临危受命,调入信访局,在全国信访最紧张时期一干又是十年,北京灵寿两头跑,没时间、没精力更无心思写文作赋或唱歌娱乐。脑子里也渐渐失去了校歌的概念。<br><br>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有过几次师生聚会,我一直是参与者之一,但都很简短。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在石家庄,2009年5月17日。学校几位德高望重的原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被请到了现场,坐在最前排的最中间,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用专车从外地接来参加这次聚会。主要活动就是师生聊天,回忆过去上学的艰难,老师的外严内亲。吕善忠老师又一次说起深夜去邮局北边查宿舍偷听我讲南寺的丝弦戏。大家久别重逢,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每次聚会都会有校歌唱起,歌声把我们带回到永远难忘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陈中,一切回忆都还是那么真切,历历在目。<br>随着成家立业,大家都有了生活的压力,专门的学生聚会基本上没有了。校歌也随之逐渐退出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悄悄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b>(四)艰难寻歌路</b><br>1、重燃寻歌欲望<br>2019年初,我告别信访局来到向往已久的教育工作部门——中共灵寿县委党校工作。工作节奏稍微慢了些,就有了闲暇时间研究自己比较爱好的灵寿本地历史和文学。我参与了旅发大会期间灵寿本地几本书籍的编审和个别文旅项目的策划。所以跟灵寿文化相关的部门、协会、研究会等组织接触多了起来。去年年初的一个周末,在松滹湾国勤民俗文化馆门口,看到一个电动三轮车上苫着一块帆布,好像背面印着一首歌曲简谱。我走近撩开一看,是《慈峪校歌》,它突然一下子勾起了我对《陈庄中学校歌》的模糊记忆。晚上回家,开始从电脑上、移动硬盘上、百度网盘上和中学学习资料上寻找这首歌,但除了几张毕业合影照片还是没找到。凭着自己的记忆,零零碎碎拼凑了部分歌词,但残缺得很多。<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挖掘《陈庄中学校歌》专程拜访周克林校长(2023.5)</h5> 去年4月21日,一个下雨天,下午临下班,无意间想给岔头镇的王建学同学打电话聊聊天。开始他支支吾吾,后来才婉转说出在灵寿中医院给樊秀兰做静脉曲张手术。我冒着雨开上车,拉着康明、国梅前去探望,晚上5点半,我们哥四个(还有翟峰)在小饭馆喝酒吃饭(国梅陪秀兰输液聊天),一边聊一边往一块碰歌词,建学记录,但还是凑不齐,饭桌上给吕善忠老师(高二班主任)打电话,吕老师也无印象,但他给提供了克林、大虎的电话,于是立刻给二位老师打电话,但均说无印象(大虎因多次搬家陈庄期间的东西已找不到了),但二者不约而同地提供了一个关键人物:何新文。据克林校长回忆,何新文在元氏教学期间,曾在他自己编印的音乐月刊上登过这首歌,还邮寄给过他一份。并强调说,如果新文那里没有的话,别处几乎就没什么希望了。也就是说,新文那里再找不到,已整整过了40年的这首校歌就彻彻底底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看来,各个线索的指向暗示着:找到何新文将是找到《陈庄中学校歌》的唯一希望。当时既期待能从新文处挖掘到校歌,挽救其生命,让其重新面世,但又非常担心他那里也找不到,将使唯一的希望破灭,这样校歌将彻底遗失,即将面临的最绝望的打击也是空前巨大的,心里压力非常大。加上喝了一点白酒,更是不敢面对或许失败的结局。真是喜忧参半,五味杂陈,十分地忐忑不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上</h5> 2、找到新文找到歌<br>当天晚上,吃完饭回来,刚过7点半,稍微在沙发上安静了一会儿,最后还是下决心:设法找到何新文,不管什么样的结局还是听天由命吧。可是从哪里入手打听何新文呢?八六年高中毕业快40年了,从没听说过、也没见过关于新文的任何消息,更从来没有留过他的电话和其它联系方式(后来从他口里得知,他毕业后就像断线的风筝,跟高中所有同学们都没有联系)。我突然想起了前段时间下乡调研时刚刚认识不久的张家庄村支部书记何新国。都姓何,也是张家庄的,村子不大人不多,琢磨着新国、新文或许有家族关系。给新国打电话聊了15分钟并说明想找新文电话的用意。两个小时后,10:40新国发来了新文第一个手机号(村班子开会没能及时回复):1517823289。第二天(22日),周六休息,上午打了两次电话未接通,发短信也不回,微信也不加。11:22国梅微信上说,回旧家翻腾了半天也没找着当时的笔记本,爱人田英杰建议找大虎。中午饭后(12:34)继续跟新国要号,过了一小时,新国又打听到了一个新号:15203115389,但打过去却告诉是空号。晚上10:24新国又打听到一个新号:15633873888。第二天(23日周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参加了由我为宣传部、文旅局、十德书院等部门专题策划并指导的规模较大的千人诵读大会(因天气原因在会展中心大礼堂进行)。会议间隙,10:52我在新文156手机上发短信、加微信没有回音。半小时后却在151手机上看到了新文回复的短信,终于有了讯息。11:30他用156手机主动打过来,聊了简短5分钟。11:37也终于加上了新文的微信,迫不及待地在微信上留言,跟他要陈庄校歌的简谱。11:42(5分钟后),新文发过来在元氏师范音乐专刊上铅印刊登的校歌原样照片。至此,《陈庄中学校歌》在沉默整整40年后再次面世。感谢苍天,真是找到新文找到了歌。12点简单午饭后十德书院派车送我去河北师大参加一个宣传工作培训。4月25日(培训最后一天),课间约了几个同学晚上小聚,席上新文终于见到了阔别40年的6位老同学,大家也终于见到了泥牛入海毫无消息的何学文,都很激动,聊得很开心,马金刚还唱了一段校歌。<br>4月27日晚上9点我在微信给新文指出了四个原刊的错误,25分钟后他就给我发来了修正后的PDF歌谱以及清唱小样,至此有歌词、有曲谱完整的校歌呈现在我面前,非常地激动。我发现他把末句改成了“民族复兴”,就建议他把原来的“建设四化”也发过来。半小时后就发了过来,清唱要改后明天才能发过来,原来他是星期天跑到学校加班加点做我们的校歌,学校马上要关门了,他得马上离开,回家继续加班,明天发清唱样本。我问他为啥这么“敬业”,他说整整四十年了,没想到大家都还惦记着校歌,他为自己是唯一藏有校歌的陈中学子感到骄傲,他是想给母校五一节献礼。22:10我们又聊天半天,并叮嘱他改词后的PDF和清唱不要外传,因为要征得词作者的同意。他高兴的说:他要以河北美育组委会的名义做校歌的MV向外推广!还建议我担纲总策划。<br><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何新文老师教学生唱校歌</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时俱进,经词作者同意修改后的《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h5> 4月28日(周一),8:45新文发来原词的(建设四化)单旋律试听小样。9:45将小样手机发给周克林校长,汇报了整个搜集歌词的经过和找何学文的曲折过程,电话聊了15分钟43秒,还聊到了抗大总校、二分校,聊到了孙毅将军1985年到陈庄看望师生的点点滴滴,并就歌词的“与时俱进”征求了这位词作者的意见。老校长非常支持,并赞扬了我们政治站位很高、很正确。4月30日10:02,新文发来了大乐队伴奏清样。晚7:17发大乐队演唱第一稿(无女生)。晚10:05给词作者王大虎老师打电话征求改词的意见,他也同样非常赞成,我们围绕歌词又聊了6分多钟。<br>5月4日,五一假期青年节。11:27新文发演唱录音第二稿,看来他清明假期也没休息。14:39我发微信建议他顺便制作单录伴奏,便于假期开学后学生和老师们学唱,将来谁都可以用。15:23我让他把最后一句正式改为“民族复兴”,18:57改词后的演唱第三版以及伴奏录音同时发了过来,至此,历经15天的《陈庄中学校歌》终于从无到有,从无完整歌词到有词、有谱、有伴奏、有领唱,有单旋律版有大旋律版,有旧词版有新词版,将来还会有MV视频版。<br>5月7日,西湾村同学刘支援家二女儿结婚。我和国梅(陈庄街人,高中同班同学)顺路到陈庄周克林校长家里家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词作者,当面汇报了整个寻歌过程。老校长跟我们聊了很多。简单说了当时写歌的过程。我们陈中一直秉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抗大精神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陈中学子大部分是山里的孩子,爱学习,能吃苦,有志气,陈中老师们讲团结、讲奉献、爱护学生,办学以来陈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写这首歌的主要动因。但他谦虚地说:执笔的是大虎老师,他只是动意和策划。校歌出来后很受欢迎。我插话说,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1983年,我们是陈中第一批唱响校歌的学生,我们这批在校师生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周老师很高兴,跟我们合影留念。我也让国梅全程手机录像,保存下珍贵的一段历史。在刘支援同学家的宴会上,我又见到了建学、康明、翟峰等同学,我简要解释了一下绕道周校长家的原因,大家都为能找到校歌感到欣慰,可谓是双喜临门。<br>上午在周校长家他无意间提到了曲作者梁祖和的一些情况。晚上,我一直在琢磨,校歌歌词清美向上,旋律高亢悠扬,那这位曲作者也肯定不是等闲之辈吧?<br>我得设法找到曲作者,我想往一个圆满的寻歌历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六届毕业证书</h5> 3、传奇人物梁祖和<br>克林校长讲,歌词出来后得到老师们的认可,于是他也就有了谱成曲的愿望。他首先想到的较为理想的作曲者就是曾在县剧团一起工作过的梁祖和。他带着手抄的歌词,坐公交车专程去县城,找到了在电影院上班的老同事梁祖和(灵寿河北梆子剧团已解散)。刚过两天,梁祖和捎信上来,曲已铺好了!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弄好了,他就又赶忙坐公交车去电影院取了回来。<br>拿回曲谱,几位懂音乐的老师一唱,不得了!太美了!谱与词完美交融,相映生辉!于是几位老师就每天下午课外活动逐班教唱。不到一星期,每个班,每天上午预备钟声一响,整个陈庄高中都沉浸在校歌海洋里。课间也有人哼唱,还有学生吹笛子、吹口琴学奏校歌,成了陈庄中学音乐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br>我一直回想着周校长的讲述,他当时激动飞扬的神情在我眼前一直晃荡。不行,我得找机会“会会”这位让人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高人。<br>于是,我一直打听这位老师的情况。既然是剧团出来的,肯定与灵寿文化界的人们有交际。于是我问了靳新华老师(当过灵寿县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赵克林老县长(他在灵寿县文化艺术界认识的人多)等等好多人。最后还是靳新华大姐给我推荐了尚军花老师。我从军花老师的儿子杨勇主任(县非遗中心)那里获得了她的电话。我是第三次才打通的军花老师的电话,当时她正在牌楼公园给大家辅导河北梆子选段。军花老师在电话里说:“梁祖和是个音乐天才,其貌不扬,音乐方面却无所不能。两眼高度近视,文人和善,我们同行跟他开玩笑叫他梁瞎子。他家是西孙楼的,如果打听不到,可打听他爱人刘秀金,秀金当过村里的妇联主任,她娘家是院同村的”。我按照军花老师的详细指引,首先从院同亲戚处证实了其爱人确实叫刘秀金。但怎么也找不到梁祖和的电话。于是就决定干脆直接去西孙楼村里碰碰运气。毕竟写歌词这事已经过去整整40年了,如果健在的话,恐怕也是八十高龄的人了,不出远门的话,就应该住在村里。<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天才梁祖和老师观看自己作曲的《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h5> 2023年7月21日,又是一个关键的日子。按照我和梁结合的提前约定(职教中心教师,我们住一个小区),我俩冒着雨开车先去了村委会(上年岁的人一般不会下雨出门),跟村干部打听梁祖和的住处,然后开车到村子西北方向开始找寻打听。找了三家才找到梁的家。老两口在前台闲坐着,老梁坐在矮凳上,身材瘦小,一身褪色的深色布衣。老梁刚从地里回来,满腿是泥,一双老布鞋露着脚后跟。我和结合各自找了马扎坐下。我俩说明来意,我把歌谱双手递到了他手里。他接过歌谱两手端着,虽然带着高度近视眼镜,还是把脸贴近了仔细看。过了一二分钟,他抬起头来问我:是我谱的曲吗?我说肯定是,上面写着你的名字。他说:这首歌的歌词确实很好,曲子悠扬。但他又直截了当地说,当时克林没说是给学生唱,曲子是好听,就是音域太宽,不太适合高中生演唱。我说,那你能不能再重新谱曲呢?他说,年岁大了,干不了了。说着说着,他们两口就说到了年轻时候的往事。<br>梁祖和出生在西孙楼村,有了儿子后才当的兵。到了部队,领导看他身材瘦弱(刮风就会倒的感觉),高度近视,干不了什么体力活儿,就随手给了他一只小笛子,让他玩。没想到,他接过笛子没几天就会了。后来不管遇到什么乐器,他上手就会演奏;歌谱到了他手里就像读课文,直接就能哼哼出来(但嗓子不行不会演唱)。他自己就说自己有音乐天赋,无师自通。领导发现后,就让他专门伺候乐器,士兵唱歌时让他当指挥。当了两年兵,退役回村后,通过本家一位县里领导的介绍到北洼村当代课教师。时间不长,其音乐天才被县剧团听说,要挖他到县剧团工作。但他说啥也不愿去,因为北洼离家近,不耽误种地,磨磨蹭蹭往后推。后来县里某领导急眼了,让同家领导捎话:“如果他不到县剧团工作就回家种地去”。没退路了就卷铺盖卷到了县剧团。后县剧团解散,领导考虑他眼近视、身体弱,就让他去电影院上班(周克林老师就是在电影院找的他)。后来电影院不行了,就让他看管几台游戏机。他就用这几台游戏机维持生计,直到退休回孙家楼老家继续种地。几个孩子在城里都有房子,但他就愿住在老家的小院里。他退休回家还经常给老同事们谱曲、指导,我们在跟他聊天时还有有几个电话打过来咨询他。他说,老了,眼不行了,稍微看一眼还行,作曲是做不了了。我们聊了大概两个小时,怕他太累,就冒雨先离开了。我们第一次接触,发现梁老师心态好,为人诚实低调,话并不多(他爱人秀金性格倒是豁达热情、心直口快)。有自己的爱好,有健康的身体,时常与老同事们电话微信聊聊,并且老两口守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农家小院、种着自己的自留地,自给自足自乐,这才是老音乐家的通透人生啊。我随后将梁老师的情况电话告知了克林校长和军花大姐,了却了他们的牵挂,他们也对老梁的幸福晚年生活感到欣慰,嘱咐我如果再去一定捎话问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作者与梁祖和老师合影留念(2023.7)</h5> <b>(五)、阔别40年,校歌在母校重新响起</b><br>1、校歌首先在陈中校园内响起<br>去年三月三,因为陈中校庆的事加了斯蕾校长的微信。4月27日何新文《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单旋律试听小样)》出来后,我晚上10:12第一时间发给了斯校长,半小时后把歌词(PDF版)以及新文在元氏师范音乐周刊刊登的照片发给了她,她建议加上伴奏将更有利于学生们学唱。我们还聊了收集学校史料的想法,一直聊到近12点。4月30日11:30新文同学将他按照斯校长的要求制作的《校歌》(大乐队)发给我,我立刻就转给了斯校长,并微信上透露了新文周末加班在学校制作的“内幕”。5月4日19:07将《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演唱录音3)和《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伴奏音乐)发给了斯校长,第三版把“建设四化”正式改为“民族复兴”。5月10日19:07将改后的PDF微信发斯校长。从此,《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获得新生,每天都会在陈庄校园再次响起。新文同学于11月29日9:02将降速后的mp3发了过来。12月15日9:53将新调整旋律的mp3\wav两个格式的音乐发过来,带旋律的学生们跟着学,学会后用后边的伴奏唱,斯校长听后表示很满意。3月29日我和斯蕾、任志国、陈建军等校长及学校几位领导一同去拜访了周克林校长,我把发掘校歌及新文在我们建议下多次改动的情况都一一做了汇报,周校长也很感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新文同学自己录制的大旋律演唱范本</h5> 2、校歌同时在校外唱响<br>去年5月份我发起了“师生同唱一首歌”活动,还建了微信群。5月6日我亲自到县政府南广场会见了李树林老师,8日、9日电话邀请了大虎、春平老师,以及江和祥、王建学、郑淑清、王国海、栗学会、赵青英等同学。5月14日在政府广场给李树林老师录了音,19日罗玉国把口琴录音发过来。两个月后,7月2日李树林老师将自己重新录制的伴奏原声发了过来,第二天(3日)王大虎老师把吉他伴奏的原声发了过来。李树林老师是民族风格,大虎老师是校园风格,玉国是草原风格。一次,我在一个同学的宴会上,发现李银海用手机上的《陈庄中学校歌》PDF电子版在那儿“显摆”,我就随口问了句:“谁给你的?”“不告诉你”。我心里暗喜,《陈庄中学校歌》在校外、在老校友中已经二次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他不会再消失了,而且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校歌在校内、校外同时唱起,我和老师、同学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满满的都是收获感、幸福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树林老师在公园自备音乐设备深情演唱《陈庄中学校歌》</h5> <p class="ql-block">陈庄中学校歌尘封了整整四十年。我见证了他1983年的发端和2023年的重生,以及今天在陈庄中学和校友们中间的传唱。正逢学校68周年校庆,我作为一名业余文史和音乐爱好者,能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实事,也算是无愧母校的滋养;能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反哺母校,此生无憾。除感谢陈庄中学斯蕾校长等现任领导和老师外,同样也感谢周克林校长、王大虎老师、樊春平老师、李树林老师、梁祖和老师;何新文、王建学、王国梅、田英杰、康明、翟峰、齐玉清、罗玉国等同学;以及周克林、靳新华、尚军花等社会各界我的良师益友,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陈中校歌的今天。</p><p class="ql-block">《灵寿县陈庄中学校歌》是尘封历史的记忆,是辉煌历程的回顾,是重走抗大路的出征号角。愿这首歌伴随着每个陈中师生的一生,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响起。</p> 回首望征程,我应该算是找寻陈庄中学校歌的第一人,这是我跟校歌独有的良缘,我会倍加珍惜。重新找回《陈庄中学校歌》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将是我最难忘的记忆。但愿他能源远流长,伴随陈中茁壮成长,再创辉煌,作出新时代的新贡献。<br>最后以一首七律《寻歌有感》作为结语吧:<br>白杨影去四十年,灰瓦砖房仍眼前。<br>久滞寒居寻笔记,长依雨榭忆陈弦。<br>声声抱歉濒绝望,次次佳音又鼓帆。<br>一首校歌噙热泪,著文留誌续新篇。<br> <br>二〇二四年四月廿六日晨成稿于家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大虎(现名王克成)老师吉他演唱的母校校歌</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