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谷雨节期间,我们21元素摄影俱乐部团队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风。在肇兴侗寨,有幸聆听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天气有点热,观众有点多,但各村的演出队和观众们热情更高,现场气氛十分高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舞台搭的不错,背靠一座高大的鼓楼,临水池而建,侗家的氛围喷之而出。三座舞台灯像模像样的高耸着,让暮色中的演员们的形象精彩饱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话少说,让我们一起聆听天籁之音吧。正如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所说,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有的是纯男声合唱,有的是纯女声合唱,更多的是男女声合唱。还有二支队伍甚至还有舞台表演,活灵活现的表现了村寨趣事,与歌声相得益彰。当然,所有的演出都是无伴奏的混声合唱,而侗族大歌的魅力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有九支参加的这最后一轮的“村歌赛”,真是个个非凡。听他们的吟唱,有时让你感觉回归远古,置身混沌之中;有时让你仿佛飘向未来,指染奇妙之魅。一支支合唱听下来,让你感觉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咸,让你领受了大自然的冷热声光电。有春光乍泄,有暴风骤雨,有秋高气爽,有雪花飘飘。我听到了婴儿的破天啼哭,听到了恋人的甜言蜜语,听到了生老病死的痛楚,听到了迎婚娶嫁的欢天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农民歌手,千万不要忽视这些业余合唱团队。他们对音乐的领受力,他们对音准气息的拿捏,真的让人佩服。特别是最后那个队伍,我觉得甚至可以上国家舞台、世界舞台比拼。听听那女声领唱百灵鸟般的演绎,听听那低音伴唱的持之以恒,真不知道她一口气怎么坚持那么久。当然这是我门外汉的感觉,音乐人自有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再次想说的是,肇兴侗寨村歌真嘹亮!</p> <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向的《越人歌》那种声韵和格调已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南朝时期,这类民歌又有所发展,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关于“仡伶”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在明代邝露的《赤雅》中有记载,“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即是侗族大歌的演唱情形。</p> <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楼大歌:侗语称“嘎得楼”。用于迎接宾客时在鼓楼里演唱的大歌,由主客男女双方歌队对歌,内容以情歌叙事歌为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音大歌:侗语称“嘎唆”“嘎套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注重表现曲调、声音的优美,加入了许多衬词,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音响,如流水、鸟鸣、蝉声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君”“嘎啥”。一般是歌队出寨走客,应主人邀请而演唱,多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作为歌词。</p> <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乐形式与结构:</p><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属于民间多声部复调音乐,演唱时为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其和声完美,节奏自由,旋律古朴优雅。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一般由若干句构成一段,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称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容与主题:</p><p class="ql-block">以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p><p class="ql-block">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表达了侗族人民的感情、思想和生活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在侗族社会里起到凝聚人心、教化育人,促进人与人、村寨与村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音乐、艺术、文学等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类与命名:</p><p class="ql-block">可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分为四类:嘎所(声音大歌)、嘎嘛(柔声大歌)、嘎想(伦理大歌)、嘎吉(叙事大歌)。其中嘎所是最精华的部分,强调旋律的迭宕和声音的优美,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和小河流水的声音,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侗族大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诗歌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元素,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漫长的封建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侗族社会一直处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交通闭塞,商品经济观念极其淡薄,学校很少,读书的人不多,教育十分落后,大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那时候,人们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谁掌握的歌越多,谁的知识就越丰富,歌师、歌手受到人们的尊敬,当时侗族人民认为读不读书没有关系,但不学歌就不行,因而有“用歌替书”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后,侗族大歌被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他们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收集发掘、记录整理,侗族大歌从此由大山深处走向世界。20世纪50年代初,黎平岩洞侗族歌手吴培信代表侗族出访苏联,第一次将侗族大歌带出国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民歌手们将乡村蝶变的印记,化作动人的“村歌”,用纯粹的嗓音,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唱出了自信与豪迈,让世界听见一个民族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