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桑葚赛人参

暠本淡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鹑鸪啼处却东风,</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宛与江南气候同。</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杏子乍青桑葚紫,</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家家树上有黄童。</b></font></h1>这是清代乾嘉年间大臣、文学家洪亮吉盛赞塞外江南的伊犁风景之美,尤为吸引眼球的,是一群黄发小儿爬树摘青杏、摘桑葚的情景诗作。古诗词里的桑椹,亦是甜美无比。 桑葚又叫桑果、桑枣,味甜汁多,是春天里的应季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质油润,酸甜适口,以个大、肉厚、色紫红、糖分足者为佳。《本草新编》有“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的记载。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就已经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被称为“民间圣果”。<br> <p class="ql-block">眼下时节,正值桑葚成熟的时候。周末,漫步田园,偶遇一棵野生的桑树,枝桠上挂满了桑葚,压弯了枝头。清风徐来,桑叶起舞,青的、红的、紫的、黑的桑葚缀满枝头,晶莹饱满、玲珑剔透。一颗一粒风情万种,令人满口生津,垂涎欲滴。轻轻摘下一颗放入口中,舌尖的味蕾浸入骨髓,让人瞬间将记忆带回美好的童年,回到那无忧无虑的时光。</p> 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棵桑树,那时养蚕,对桑树、桑叶、桑葚情有独钟!农村的小孩擅长爬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爬树采摘时,狠狠地朝着手心,唾一口唾沫,抱紧树干,双手上下交错,双脚用劲踩蹬着树杆,三下五除二就攀爬到了树杈间,五颜六色的桑葚跳跃在眼前,叫人目不暇接。站在颤巍巍的树枝上,只顾着吃桑葚、忘却回家的路,这种酸酸甜甜的感觉真好!结果满嘴满脸、手上身上全染紫了,像中魔了一样……。 <p class="ql-block">岁月流逝,童年难忘。那些专属儿时的味道,似乎只有在记忆中才能找回。就像这小而香甜、入口爆浆的桑葚。曾经吃的是它的味道,当下品的是它的故事。</p> 在历史上,流传着不少关于桑葚的典故。其中西汉末年,为平定王莽叛乱,汉室子孙刘秀亲征,不料被王莽打败流落于幽州,饥饿难耐,恰好此时桑葚结果,刘秀靠着桑葚充饥突出重围。几年之后,刘秀打败叛军获胜。派人去封赏此桑树,不料来人不识桑树,错将旁边的椿树封了赏。可谓“桑树救驾,椿树封王”;同期,有一个叫蔡顺的少年,父亲早亡,母子相依为命。战乱之际,无以果腹,蔡顺便在桑葚结果时节,每天采摘桑子充饥。他把紫红的桑葚和红色的桑葚分开放在不同的竹筐中,甜美的紫红色桑葚留给母亲,自己只吃酸涩的红色桑葚。起义军感其孝心,给了他粮食回家供养母亲。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二十四孝中“拾葚异器”的故事。<br> 另外,桑葚历来也是文人墨客用来表达美好生活的载体,渊源流长的种植历史,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象征。没想到桑葚居然成为孝道的一个载体、一个符号、一个民族文化的意象。 读完这两段传说,吃起桑葚来,是不是就更加津津有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