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font color="#ed2308">不朽的丰碑-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随想</font></div><div> <font color="#39b54a"> 白桦林</font><br></div>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我遥远的西南边疆云南的昆明,有一座大学悄然崛起,人才辈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办学,在八年多的时间里,前后培养了8000余名学生,其中涌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5位两院院士,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杰出人才。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br> 西南联大时代,虽然早已远去,她的历史功绩影响深远,她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br> <font color="#ed2308">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视察西南联大博物馆</font> <p class="ql-block"> 春城四月,阳光和煦。我满怀虔诚和敬意,前往云南师范大学,参观了位于校内的西南联大博物馆,联大旧址及“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获益匪浅,深受震撼。</p> 笔者参观西南联大旧址 云南师范大学校门前 <font color="#ff8a00">颠沛流离 教育长征</font><br>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宁沪失守,长沙危急。临时大学又奉命西迁入滇。 长沙临大师生,兵分三路,西迁入滇 <p class="ql-block"> 兵荒马乱之中,从湖湘奔赴遥远的西南边陲谈何容易。临时大学根据师生各自状况,精心组织,兵分三路,向云南迁徙。</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师生们开始搬迁。</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时内地交通极其困难,山高水远,地形复杂,车少路烂,一路由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组成,从粤汉铁路到广州,取道香港、乘船从海路至越南,再经昔日的滇越铁路入滇。</p><p class="ql-block"> 另一路师生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p><p class="ql-block"> 第三路则有师生200余人,其中教师10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绝非今日之游山玩水旅行),于1938年2月20日出发,跋山涉水,起早摸黑,行程3500多里,历时68天,历经磨难,横穿湘黔滇三省,于4月28日抵达省会昆明。</p> 西南联大师生列队慰劳远道而来的旅行团 <p class="ql-block"> 无论走哪路南迁,均路途遥远,万水千山,需克服千难万险,这是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举,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长征。</p><p class="ql-block"> 参加“湘黔滇旅行团”的师生,有的沿途进行地质地理水利植物等科学考察,有的写生绘画,有的搜集民歌民谣,关注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有的背诵英文词典,还有的用日记写下沿途见闻。</p> 旅行团中的十名教师,到达昆明后的合影<br> 参加旅行团的钱能欣同学所写的书 <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钱能欣同学所写的《西南三千五百里》一书。此书图文并茂,不仅记录了“湘黔滇旅行团”沿途的活动,也对三省民生民情作了调查访问,揭开了黔滇两省神秘的面纱,对于动员海内外爱国同胞到大后方参加抗战工作起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兵荒马乱的烽火岁月,联大各路师生,颠沛流离千万里,奔向大后方,对他们认识祖国大西南,认识真实的中国,关注生活在偏远地区淳朴的各民族同胞,锻炼成长,不无益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艰难办学 刚毅坚卓</span></p><p class="ql-block"> 联大迁滇之初,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租借房舍,且经费、图书、教学仪器设施也严重缺失,只能艰难维持办学。</p><p class="ql-block"> 由于校舍不够,不得不在蒙自设立分校,文学院、法商学院在那里办学数月。后来因应时局危机,又在川南叙永设立了分校。</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p>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 <p class="ql-block"> 1939年,由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新校舍建成,暂时解了燃眉之急。学生宿舍多为土坯茅草屋,教室为土坯铁皮房,简陋异常,仅能勉强满足教学及生活的需要,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仍需租借校舍维持。</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园一角</p> 当年联大的学生宿舍,土坯墙、茅草顶 <p class="ql-block">联大的图书馆及学生宿舍</p> 保留下来的联大原教室 土坯墙铁皮顶<br> 联大教室内部 <p class="ql-block"> 联大师生背井离乡,物质匮乏、生活窘迫,依然坚定信念、共赴国难,在国家危难之际,展现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p><p class="ql-block"> 联大校歌中,有一段:</p><p class="ql-block">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p><p class="ql-block"> 校歌中的西山,即指昆明的西山;滇水,即指滇池,也泛指流经云南的河流吧。</p><p class="ql-block"> 校歌何其慷慨激昂,激励人心,爱国之情,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联大校友、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 马识途先生,原名马千木,1915年生,四川忠县人。16岁时,他中学毕业考进了当时在南京的中央大学化工系。后来,他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投身革命。1938年3月,他在武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革命家,在白区出生入死,开展地下工作。 </p> <p class="ql-block">百岁校友马识途先生</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受党组织的委派,马识途化名“马千禾”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受教于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等名师大家。他一边读书,一边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联大撒布革命火种。</p><p class="ql-block"> 马识途担任联大党支部书记,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下,建立进步学生组织,联合民主力量,坚持团结抗战,推动了昆明民主运动的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联大毕业后,遵从党的指示,马识途去了成都,在复杂的环境中艰难地开展地下工作,直到黎明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马识途在不同的岗位担任领导职务,如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关心文学创作,笔耕不辍,成绩斐然。</p> 马识途先生的长篇小说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60年代,马识途发表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轰动全国。八十年代初,他创作出版了《夜谭十记》,初版就印了20万册,随后又不断加印。2020年,又出版了《夜谭续记》。在他107 岁高龄时,还出版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p> <p class="ql-block">电影《让子弹飞》剧照.该电影改编于马识途先生的小说《夜谭十记》</p> 值得一提的是,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2010年被姜文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颇受广大观众欢迎。<br> 世纪老前辈、马识途先生的书法刚毅遒劲,堪称一绝,他曾应邀为西南联大纪念馆和西南联大博物馆题写馆名,深受欢迎。<br> 笔者照片右上的馆名,即为马识途先生题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汪曾祺先生的联大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滇生活七年。他对昆明、对联大饱含深情,撰写了多篇联大忆旧的散文,绘声绘色,脍炙人口。这些文章,从写昆明的雨,昆明城的眼睛翠湖、到写恩师沈从文以及他自己的学生生活。</p><p class="ql-block"> 譬如,在《泡茶馆》一文中说,泡茶馆,即长时间在茶馆坐着。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不少同学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完成的。学生生活穷困又近乎潦倒,有同学就到茶馆来看书做作业,泡一碗茶,吃两个烧饼,看书,一坐就是半天,人穷志不穷,以苦为乐。</p> 茶馆是社会的缩影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说,泡茶馆,有诸多好处:可养其浩然之气,不颓废灰心;茶馆出人才,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无所事事,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可以接触社会,观察人生百态。</p> <p class="ql-block">联大附近文林街上的一家茶馆,学生常去。(博物馆展厅模型)</p> <p class="ql-block"> 他自己说,他这个小说家,就是在昆明的茶馆泡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跑警报》一文中回忆到,“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 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 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 ”</p> 著名作家,联大校友汪曾祺先生 <p class="ql-block"> “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 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 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p> 联大师生走出教室跑警报,从容淡定 <p class="ql-block"> 作者描写了跑警报时的百态,无论联大师生或市民都无所畏惧,表现得那么从容、并无恐怖气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大家在郊外看书、打桥牌、吃东西,做小生意,也有谈恋爱的···那马锅头,从牙缝里吹着情歌小调, 赶着马帮,不慌不忙,从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在昆明郊外荒野跑警报的联大师生,毫无惧色</p> <p class="ql-block"> 总之,“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p><p class="ql-block"> 《跑警报》, 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不屈不饶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歌颂,对日本侵略者无限蔑视、憎恨之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联大精神永放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在昆明八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群星闪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极其艰苦简陋的环境中,教师教书育才救国;学生勤奋读书报国,卧薪尝胆,弦歌不辍, 成绩斐然,就是对这段话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从西南联大走出的“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楊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p> 星光闪耀,八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雕像 <p class="ql-block">从西南联大走出的五位中国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章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吳征镒和郑哲敏。</p> <p class="ql-block">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p> <p class="ql-block">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p> <p class="ql-block">楊振宁,李政道两家在美国的合影</p> 星光闪耀,西南联大走出的两院院士 星光闪耀,从西南联大走出的两院院士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前后有1100多位爱国学子投笔从戎,义无反顾,奔赴抗日战场。纵使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在所不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于1945年底,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在中共领导下,以西南联大学生为主体力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的高潮,被誉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p> 李公朴、闻一多烈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来到西南联大考察调研,他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24-4-24</span></p> <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云南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三位校领导</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领导</p> <p class="ql-block">联大师生艰苦卓绝,在简陋的教室上课</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汪曾棋先生</p> <p class="ql-block">联大某班同学毕业合影,他们志存高远,即将奔赴救亡图存新天地。</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联大负责人与“旅行团”部分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赵元任全家离开长沙赴昆合影</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训</p> <p class="ql-block">联大关于议决校训的布告</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纪念馆.校友马识途题词</p> <p class="ql-block">联大博物馆一角</p> <p class="ql-block">征集联大校友口述史</p> <p class="ql-block">云南师大校园里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纪念碑(1946年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抗战胜利,联大即将北返,撰文纪念) <p class="ql-block">云南师大校园内的联大纪念亭·亭之三柱,喻示联大系三校组成。</p> 云南师大校园雕塑<br> <p class="ql-block">云南师大校园里的“梅园”,纪念梅贻琦先生为联大教育鞠躬尽瘁功绩</p> <p class="ql-block">尚存的西南联大外一段滇越铁路(窄轨),昔日跑警报需横穿铁路去郊外。民间顺口溜“云南十八怪”之一:火车没得汽车快。</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烈士的衣冠塚(云师大校园内)</p> 李公樸烈士墓 <p class="ql-block">闻一多烈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云南师大校园雕塑</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主席龙云与梅贻琦合影.</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云南人民给予了联大巨大支持</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西南联大即将北迁,梅贻琦校长告别演讲,师生及各界人士依依难捨</p> <p class="ql-block">云南人民与联大风雨同舟、情谊永存;联大抗战爱国精神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