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忆青海香日德农场往事(四十七)

香巴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时间真的是个措不及防的东西,转眼间就进入了2024年的春天。一生中,你会遇见很多事也会遇见很多人,能遇见就是缘分,也可能这次的遇见就再没有下一次了,我把这些往事记录下来,分享给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留言给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是实行全民皆兵的重要组织形式。民兵的基本任务有三(1)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2)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3)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很重视民兵工作建设,那时候城里有民兵,农村也有民兵,机关有民兵,工厂里也有民兵。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香日德农场的干部,工人大部分都是场里的基干民兵。农场附近的几个乡镇也都有民兵,不管工作在怎么忙每年都会安排民兵进行队列,枪械,布雷,射击,投弹训练。农场附近比较有名的民兵是巴隆牧民骑兵连,每年冬季春节前都会进行野营拉练训练,他们从巴隆骑马出发,途经香日德农场小夏滩,六大队,农场场部,农科所,进水口,横跨香日德河进入香日德镇,在香日德镇过夜休整后,再经香日德大桥,沿109国道往西回到巴隆。每次骑兵连来到农场场部后,骑兵连的领导基本上都会拜访一下农场的领导,其他民兵都会在场部十字路口等待,他们把马拴在路边的树上,三五成群的走进商店,场部突然间来了百十号骑着马,</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身穿厚厚的羊皮袄,</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背上背着有三角支架的步枪,手拿马刀,腰间缠满了黄灿灿的子弹民兵,场部十字路口顿时热闹起来,他们不分男女一下子拥挤在商店的食品柜台,从怀里掏出厚厚的人民币,一个劲儿的买买买,他们最喜欢的是瓶装酒,香烟,砖茶,挂面,各种奶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这些骑兵大部分是都兰县巴隆乡的蒙古族牧民,平时就喜欢饮酒,他们把购买的东西放进一个用帆布制作的马搭子里面走出商店后有男有女三五个人一伙就开始喝酒了,他们喝酒的方式很简单,几个人找个地方围坐在一起,打开一瓶酒,对着瓶口猛灌上几口,咬上一口自己制作的干肉,看他们的样子,别提有多满足了。酒瓶互相传递着,一圈下来一瓶酒也就差不多了,我那个时候也就十一,二岁,每次遇见巴隆民兵野营训练,我和小伙伴就会在他们旁边围观,有时候这些民兵会从他们的马搭子里拿出奶糖送给我们吃。等他们出发的时候,很多人走起路来都开始摇晃了,他们的酒量很大,骑术也很高,就是骑在马背上,还在喝酒,别看他们在马背上左晃一下,右摇一下,前扑一下,后仰一下,就是这种情况他们也很少从马上摔下来。有时候在夏季我们也能看见巴隆民兵长长的马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我是香日德农场1978年的基干民兵,在农场青年队的时候受过队列,枪械,反坦克地雷的布置,投掷手榴弹,射击等正规训练,农场名气最大的民兵是场部侦保科管辖的场民兵小分队,小分队好像是在1975成立的,小分队成员都是场青年队零时抽过来的,他们住在场部老招待所靠北边的几个房间里,小分队第一批队员基本上都是巴仓农场分到香日德农场的小青年,小分队刚成立的那段时间里经常被组织起来进行训练,我们也经常在旁边观看,第一批小分队里面我只认识王建海,他是巴仓农场1974年分配到香日德农场最先来到香日德农场报到的十几个人之一。也是巴仓农场分到香日德农场年龄最小的几个人之一,小分队刚成立的那些日子我们还经常去找王建海玩,后来,因为小分队的一些人有点能不够,我们就不在去小分队了,再到后来我们还特别烦那些能不够的队员。小分队的直接管理人员是一名侦保科姓刘的干事,大家亲切的称呼这名刘干事为刘大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小分队负责场部附近的治安,夜间巡逻,看押一些嫌疑人,每当电影院放电影的时候还负责把守电影院的大门并维护电影院的秩序。也就是从民兵小分队开始把守大礼堂大门以后,场部附近的学生开始反感那几名认真负责的小分队成员,他们把守大门太严,不到时间就是不让进大礼堂,等到放行的时候,大礼堂早就没有座位了,民兵小分队在大礼堂把守大门期间,没少得罪人。小分队大多数成员都是年轻人,遇事不够冷静,该管的他们管,不该管的有些队员也去管。那些年的放映的电影不是新闻简报就是样版戏,很多人来大礼堂根本就不是为了看电影,只是来礼堂交友聊天,众多小孩子也是来礼堂嬉戏打闹来了。所以有些小分队的队员就认真的过了头,不是把这个人弄出大礼堂就是把那个人骂一顿。为看电影的事,他们没少和学生发生冲突,这些事一一的被学生们都记在了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农场的小朋友开玩小弹弓的时候,个别小分队队员就要吃苦了,学生只要听说晚上放电影,早早的就用纸叠一些子弹,装进衣服的口袋里,专等那几个爱管闲事的小分队队员在大礼堂巡逻时,趁他们不注意用小弹弓使劲的向他们脸上打去,虽然小弹弓是橡皮筋做的,子弹也是用纸做的,但打在脸上也是够疼的。香日德农场干过小分队的你,被小弹弓打过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一辈农场民警的警服不是全员配发(全国各地的农场的情况都差不多),大部分民警都只能身穿便服上班,衣服经过风吹日晒,又因他们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老民警们的皮肤被晒得爆皮黢黑,有些老干部</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上下班回家</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走在街上,因为,</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衣服脱色没了形状。皮肤又黑,</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经常被小分队的人当成留场就业人员进行盘问,脾气好的老干部可能会解释几句,遇到脾气不好老干部,小分队的人可就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业学大寨,工业大庆的年代,香日德农场每到夏天都会有很多单位来农场参观学习,当时农场的娱乐活动,除了组织一些蓝球友谊赛以外,其他,也什么娱乐活动了,所以,农场电影队在此期间根据场领导的指示,尽可能的多放些电影。每当放电影的时候,小分队就开始忙起来了,原先,大礼堂放电影的时候,进出都是开正门,一般情况下有两名小分队人员负责把守正门,人少的时候大门还好把守,遇到放映好一点的电影,进出的人一多,大礼堂的门就不好把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有一次,大礼堂放映新拍的电影''侦察兵",大家在"大众电影"上早就知道了"侦察兵"是王心刚、于洋、杨雅琴、于蓝、关长珠等人主演的,都来了兴趣,吃过晚饭大家早早的来到大礼堂门前等侯,想早一点进礼堂占个好位置。没想到这天晚上来看电影的太多,小分队一看这种情况只好全员上岗,大门安排了四名小分队队员把守,尽管当时安排连续放映两场,学生等其他一些人被安排在第二场观看,无奈,想看第一场电影的人太多,礼堂大门刚刚被打开不到五分钟,大门防线就被冲破了😢,顿时哭喊声,叫骂声响成一片,为了防止踩踏事件,缓解正门的压力,秘书科马上让管理人员打开了礼堂东西两侧的两个小门。我们看完第一场又接着看了第二场,那些年,看电影真的没个够。你大门把的严不让进,我们就走窗户,这个门不让进,我们就从另外一个门进,这边的窗户进不去,我们就换另外一个窗户,有时候为了看电影,我们会提前两个小时从窗户或者门缝钻进礼堂,藏在大礼堂后台管理灯光的那个离舞台两米多高的台子上,藏在后台管理灯光的那个地方的好处是,整个大礼堂都在我们的视线之中。等到正门开门进人以后,我们就从藏匿的地方出来占个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香日德农场民兵小分队,是一个临时性的单位,存在的时间也就两年左右,队员有进有出,队员年龄大的比我大十岁左右,年龄小的队员比我也就大了二,三岁,最早的队员是巴仓农场分来的青年,后来是德令哈农场分到香日德农场的青年。以前,不知道民兵小分队那些队员为什么工作时那么认真,可是,到了后来我们慢慢的知道了,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就是想在小分队好好的表现一下,等分配的时候能分个好一点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分队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快50年了,有些事已经开始慢慢的模糊起来,但是小分队的有些人我还记得。如孔德俊,杨立业,马跃武,张爱国,王建海,吴本辉,吴大庆,分到车队的贾师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图片选自网络和本文没有直接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音乐选自网络(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香巴佬(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二O二四年四月二十五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