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飞云,武当问道

可乐

在今年四月份的清明节期间,花了四天时间去了山西运城和湖北武当。标题所指的是在运城登了鹳雀楼,观赏了飞云楼,然后去游览了武当山。在运城还去了玉壁城遗址、永乐宫、广仁王庙等,在武当山则游览了玉虚宫、太子坡、紫霄殿、南岩宫、琼台中观、金顶等。 第一天中午乘飞机抵达运城后,直接去飞云楼附近吃了午饭,接着去参观飞云楼。飞云楼,又叫“解店楼”,位于运城市万荣县的万荣东岳庙里,元至元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乾隆十一年(1746年)、咸丰八年(1858年)都曾重修过。在山西,飞云楼与应县木塔齐名,有“南楼北塔”之称。 一跨进景区大门,一座精致华丽的木楼就矗立在眼前:楼主体全木结构,全用榫卯,通体不上漆原木色;斗拱密布,层层叠叠,结构繁复,屋檐高翘,造型华丽,精巧玲珑。“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接眼一看,就让人眼花缭乱。远望木楼像一枝巨大的刚刚绽放的花朵,近看楼上四周似有很多的小花朵,又像是众多小鸟展翅欲飞。 细看全楼,有三层四檐,第二层、第三层中又各分二层,实为“明三暗五”。全楼共有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错综繁复,构思奇巧,令人叹为观止。屋檐脊上加镶五彩琉璃,在木色楼体中亮丽夺目。 飞云楼底层木柱密布,其中有四根特别大的通天柱高达15米之多,与其他大小不等的近30根木柱共同支撑着楼体。在后来的维修中,楼体左右两侧各砌一道砖墙用于加固,但这两堵砖墙多多少少破坏了飞云楼的整体美感,也少了些当地谚语“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天里头”中所述的韵味。当然,整座木楼看起来还是挺漂亮的,也是这些年来所见到过的最美的古代木楼了。遗憾的是,现在已不允许游客登楼参观、远眺,只能站在下面观赏。 除了飞云楼,万荣东岳庙里面还有午门、献殿、香亭、正殿等,都是在元代重建,明代重修的。对这些建筑,我们没再一一细看了。 观赏完飞云楼后,去到20公里远的稷山县看玉壁城遗址。根据导航,来到一处台地,中间有条泥土路,入口处立着块石碑,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四处张望,哪有什么文物的踪迹?台地上种着绿油油的小麦,有几个村民在地里劳作。沿着台地边缘走了一小段路,终于发现了一些夯土层断面,夯土一小层一小层叠垒在一起,清晰可见,好似是城墙遗迹。台地下有一条深达数十米的沟壑,悬壁陡峭,自成天堑。原来这就是玉壁城遗址。 玉璧城遗址是北朝时期的遗址,位于汾南高垣,北临汾河谷地,西边是黄河峡谷,东、南方向为涑水河所环绕,唯南面两沟夹峙的窄处筑有城墙,形成三面深沟、一面壁垒,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台地,地势突兀,险峻天成。遗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魏在公元542年、546年两次进攻西魏,却都在玉壁城下败北。 史书中对第二次玉壁之战的过程有详细记载。东魏权臣高欢倾全国之力,领兵15万进攻西魏玉壁城,采用了多种攻城方式,包括在城外起土山、挖地道、造攻城车、切断水源、火攻等等,但都被西魏守将韦孝宽所率领的不到1万守军一一化解。据《资治通鉴》记载:“东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共为一冢。”战争延续至冬日,天寒地冻,缺衣少粮,东魏高欢无奈罢兵,而西魏韦孝宽则经此一役,一战成名,成为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的一代名将。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此地空余万人冢的真实写照!更有唐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的凄楚! 高欢病中由玉壁城班师晋阳后,出于兵败后激励将士,请骁将斛律金作《敕勒歌》,并亲自唱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著名的描绘北国草原辽阔无垠、气势恢宏的北朝民歌,借玉壁之战从此流传世间。<br>  玉壁城遗址对研究北朝史、兵法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5月,玉壁城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壁城遗址不大,我们沿着外围走了一小段,察看了另一处深沟,除了看到一些夯筑的残墙遗迹外,没找到网上所传说的地道口、那些士兵的累累遗骨。据资料介绍,遗址上还有烽火台、马面等遗迹。<br>  想当年,玉壁之战金戈铁马,壮怀激烈;而现在,仅剩下断壁颓垣,供世人凭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敕勒歌》,又勾起多少往事!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玉壁城遗址,再去到有140公里距离的运城永济市,去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诗让鹳雀楼声名远扬,“诗因楼作,楼因诗名”,相得彰显,互为成就,使得运城的鹳雀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腾王阁并列为中国四大名楼,也引来很多文人骚客到此登楼、赏景、赋诗,留下了不少呤咏鹳雀楼的诗词歌赋。</p> 旧的鹳雀楼已于元末时因战乱烧毁,现在所见是前些年在原址附近重新修建的,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游客进入景区大门后,还要走上几百米才能走到鹳雀楼旁边。也许这是中国景区的一大特色吧,无论是岳阳楼景区,还是腾王阁景区等,都建设得非常大,并用高高的围墙阻隔视线,迫使游客一定得买票进入,再走上好长一段路,花费更多的时间,否则根本看不到。 新建的鹳雀楼楼体高大,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三层四檐,内部实为地下三层,地上六层,不仅有楼梯,还设有电梯。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4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地上第一层相当于大堂,游客由此进入。从地上第一层到第六层分别有“千古绝唱”“源远流长”“亘古文明”“黄土风韵”“诗意蒲州”“极目千里”等主题展览。这些主题展览中,位于第五层的“诗意蒲州”比较有意思,介绍了众多古代诗人生平及他们的诗作。从第二层到第五层都没有外窗或走廊,只有上到第六层才有观景走廊,可以极目远眺。 <p class="ql-block">  来鹳雀楼,自然是冲着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而来。虽然新修的鹳雀楼没什么历史感,但其文化底蕴犹存。所以虽是新楼,也要登一登,想要“更上一层楼”。我们此次是直接坐电梯上到第六层,省事。当然,有更多的人愿意气喘吁吁地一层层爬上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绕着六楼走廊转了一圈,有种凌空而小天下之感,因为鹳雀楼突兀矗立在平坦之地。西边走廊处有王之涣提笔写诗的雕像,好多游客争相与其合影。</p> 站在此处俯看,地面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巨大的白色字体特别醒目。再极目望远,灰蒙蒙一片,四周笼罩在灰沉的天气中,淡黄色的河水与灰暗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远处的山体则隐而不见,不能像王之涣当年那样可以目极千里。巨大的楼体旁边不时有飞鸟在翱翔,难道这就是鹳雀么?或许千年之前,王之涣登楼写诗时,也是这类群鸟在飞翔。瞬间就涌现出悠悠的怀古思绪。 已近下午5点半,因还要赶到有一个小时车程的运城市住宿,就没有再等着看黄河落日了。下楼后,在楼下旁边的长廊休息一会,放飞了一阵无人机,再欣赏一会挂在长廊上各个朝代的诗人吟咏鹳雀楼的诗画后就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去参观永乐宫。<br>  永乐宫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年)动工兴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竣工,建设工期达110多年,因地处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而俗称“永乐宫”。1958年因修三门峡水库而将其整体搬迁到芮城县城北的龙泉村。永乐宫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同北京的白云观、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永乐宫里最值得看的就是那幅创作于元代时期的《朝元图》。 驾车一个多小时后抵达景区停车场,停车场面积不小。停好车后,首先穿过宽大的景区广场,走上登瀛桥,跨过文瀛湖。湖边春花烂漫,树木葱葱。在一片茂密树林中,看到有一个石碑,标示此处原来是西周时期的古魏城遗址。我往树林里望了望,但好像看不到有遗址残迹。再往前跨过山门,就进入了永乐宫。永乐宫南北朝向,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和重阳殿。 山门曾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重修,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建筑简朴别致,可看到门檐上有“道义之门”“重妙之门”等砖刻。山门两侧的连廊上竖立着一些永乐宫历朝历代的碑刻,比较容易分辨的是明清时期的碑刻,碑刻内容多是记录永乐宫的修建情况。 再往前走,看到的是龙虎殿。龙虎殿又称“无极门”,为元代宫门,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六椽,单檐庑殿顶,为元代典型官式建筑。屋脊两端各安置高达两米的鸱吻一只,怒目蜷尾,雄猛威仪,造型奔放,是琉璃鸱吻中的精品。因殿内供奉青龙、白虎两星君泥塑,故称“龙虎殿”。龙虎殿门旁摆放了无极门模型,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更直观地看到建筑梁架构造,了解到中华古建筑的榫卯技艺,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看到这些,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化自信感更加强烈。 跨过龙虎殿后,看到庭院两侧各竖立着一块石碑,分别是元代建宫碑《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和清代记事碑《重修万寿宫无极殿碑铭》。元代建宫碑记载了永乐宫创建历史背景、吕祖生平,承载历史,诉说沧桑,为永乐宫最为重要的碑刻。清代记事碑则为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所立,龟趺螭首,其龟缩头,与常见龟趺大异。此碑形制与清碑不同,与元代建宫碑相同,是元代旧碑磨回后重刊而成的。 龙虎殿正前方则是无极殿,门牌大匾书写“无极之殿”四字。它是永乐宫的主殿,柱高梁粗,碧瓦飞甍,殿顶上的琉璃色彩鲜亮,屋脊上的鸱吻高高扬起,神态造型与别的朝代不尽相同。无极殿里面供奉道教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所以无极殿又叫“三清殿”。著名的《朝元图》就在无极殿里面。 跨进殿内,只见墙壁上绘满壁画——《朝元图》就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朝元图》完成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距今近700年。它是留存下来的最精彩的元代壁画,集唐宋壁画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寺观壁画发展到巅峰的杰作,也是十三世纪世界绘画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国古代最大幅的人物壁画。 画幅高达4米,总长近百米,描绘了近300位道教中的天神地祗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场景。画面人物以8个高3米的主像(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为中心,其余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 位主神。围绕主神,其他天神地祗在画面上徐徐展开。 整个画面,场面浩大,气势非凡。画中主神庄重,群神环立,形象丰满圆润,个个神采奕奕。群神之间有的在对语,有的在倾听,有的在沉思,有的在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画风细腻传神,给人一种跃然壁上的感觉。壁画色调以绛红、青蓝、浅白为主,显得高雅清新又不失庄重。历经那么多年,色彩虽显暗旧,但仍旧那么饱满。 我们在殿内徘徊许久,仔细倾听了好几个导游的讲解,再对照壁画细细品味。导游讲解说,大多数神像面部圆润,是受了唐代人物绘画风格的影响,再结合了宋代工笔画的画法。我们看到,其中一个主神的帽子上,飘下来的飘带有2米多长,但是仔细察看却找不到任何接笔之处。大家猜测该是一笔画下,一气呵成的,那画师的功力该有多高。 南墙上的青龙威风八面,手拿宝剑,脚踏祥云,骑条大龙,穿着繁复艳丽的衣饰,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北壁西侧的奉宝玉女,双目前视,嘴唇微闭,极具温柔娴雅的神韵,土黄色的衣裙、绿色的飘带、沥粉贴金的发饰,给人高贵富丽之感,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当然,在壁画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条条的竖痕和横痕。因为壁画是从原址搬迁过来,再重新拼接上去的。搬迁时,先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再以同样的锯法,把附在墙上的壁画与墙面分离,再在新址上逐片地将壁画贴上,最后由画师将壁画加以仔细修饰。这项工程历经5年时间终告完成。在搬迁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对原壁画造成损坏,如若原画没有搬迁,该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  殿内壁画禁止拍照,应该是担心照相机、手机的闪光灯对壁画造成损害。出于喜爱与崇拜,我将相机的的感光度(ISO)提高,悄悄拍下了几张照片。 位于无极殿后的纯阳殿是祭祀吕洞宾的殿宇。永乐宫最后一重大殿为重阳殿,供奉全真派创教祖师王重阳和他的七位弟子。纯阳殿与重阳殿建筑结构类似,分别介绍有关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全真教派创始人王重阳等人生平及典故。里面同样有壁画,只是规模较小,不似《朝元图》那样精美、大幅,保存得也不够完整,残缺不全的更多,好些已模糊不清。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无极殿的《朝元图》这幅壁画去的,到这两殿参观的游人明显比参观无极殿的游人少,我们也只是匆匆参观一下就走出来了。 永乐宫里种植了好几种花木。有好多棵树的树枝上开满紫红花朵,初看好似是桃花,再看树上标识才知是紫荆。我们深圳也有紫荆树,也会开花,但完全不是同一树种。宫里的丁香长出了嫩绿的树叶,还有几棵开着白花的小树。这些赏心悦目的花木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给古老肃穆的道观平添了不少活泼色彩。 从永乐宫出来,去参观广仁王庙,离永乐宫2公里左右。广仁王庙是供奉龙王的庙宇,广仁王是五龙之一的青龙神,所以在当地,广仁王庙也叫“五龙庙”。<br>  广仁王庙位于龙泉村旁的一个小土坡上。我们沿着已铺设一新的台阶拾级而上,边上的墙壁上悬挂着广仁王庙修缮及周围环境整治前后的照片,还用一堵墙专门对我国保存下来的重要古代木构建筑按年份排列进行了展示,广仁王庙位列第二古老。 了解完这些,再往前跨上几级台阶,转个弯即看到一座由砖墙、木梁、黑瓦构成的悬山顶古建筑。这是一座非常简朴的庙宇,没有复杂的斗拱结构,没有巨大的屋檐。而这,就是建于唐代的广仁王庙! 在它的对面,有座重建于清代的戏台,是一座砖墙、单檐硬山顶建筑,简单实用。在广仁王庙后侧的围墙上嵌有几块石碑,有些碑文已模糊不清。查资料得知,其中两块是清代的,主要讲述广仁王庙的重修过程以及捐赠人;还有两块则是唐代的,分别是《广仁王龙泉记》和《龙泉记》这两块石碑,原本是嵌在正殿大门的左右两侧墙壁上的。 广仁王庙该是属于庙小内涵深的建筑。这些古建的存在,对于中国的建筑发展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四座被定性了的唐代木构建筑,即南禅寺、佛光塔、天台庵,还有就是广仁王庙,这四座建筑全部都在山西。所以,“中国文物看山西”是有其一定道理的。包括广仁王庙在内的这些唐代建筑的存在,打破了日本专家所谓的唐代建筑须到日本奈良去看之说法。所以,对这此古建筑的重视和保护尤其重要。 参观完广仁王庙,已是上午12点左右了,直接驱车前往约有340公里距离的武当山,于下午5点前抵达玉虚宫。<br>  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相传真武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玉虚相师”,故玉虚宫建成后,被永乐皇帝钦定为“玄天玉虚宫”。<br> 玉虚宫位于武当山山麓,群山环抱,剑河绕宫而过。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山时,这里为大本营,故俗称“老营宫”。昔日的玉虚宫拥有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规制严谨,院落重重,严格以中轴线为依据,左右对称,前后起伏,南北引伸,一贯到底,层层拱卫,简直就是北京紫禁城的武当道教版。六百年来,号称南方故宫的玉虚宫先后经历了毁灭性的火灾和战乱洗劫,后来变成一片残垣断壁。现存建筑及遗址主要有宫墙、碑亭、玉虚殿、父母殿以及几座殿基等。 这是个免费景点,就在市区一条马路旁。从马路边的一个大门进入,首先看到左右各有一座碑亭掩映在大树下,重檐歇山顶式的碑亭内安放着巨大的御碑。碑亭碧瓦翘角,用青石砌成的台基和围栏,有些已风化断裂;四边用砖墙砌为亭柱,红色墙漆部分脱落,露出青砖墙体,显得古旧。沿着中轴线往前跨过山门,又见两座几乎一模一样的碑亭,原来这是永乐碑亭,而此前那两座是嘉靖钵亭。 再往前,走过金水桥,看到的是朝拜殿,单檐歇山顶,琉璃碧瓦,两侧建八字墙,墙上嵌琉璃琼花图案,古朴但精美。朝拜殿的地面已用木板保护起来,仅留两个玻璃小窗口让游客可以看到原来铺砌的青砖。 过了朝拜殿,有个小院落,院落左右各立有一个焚香炉,造型优美,通体青色,但上部和下部存在明显色差,该是修葺过的焚香炉。再往前,走到了龙虎殿,但只剩殿基,再无地上建筑,遗址地面也已用木板保护起来了。 过了龙虎殿殿基,就看到一个最为高大的主殿,即玉虚殿,又叫玄武殿,殿内供奉玄武上帝。重檐歇山顶结构的玉虚殿背依青山,位于它后面的父母殿还在维修中,没对游客开放。然后,我们在此折返,又沿着青石铺成的中轴线走出玉虚宫。 第三天一早出发往武当山风景区。坐景区交通车游览武当山一般有两条线路,两条线路都将太子坡作为中转站:一条往南岩宫方向,沿线有逍遥谷、紫霄宫和南岩宫等景点;另一条往琼台方向,景点主要有琼台中观,从琼台中观附近可坐缆车上金顶。从南岩宫、琼台都有台阶通到金顶,只是走起来太费时费力。 我们先坐景区交通车往太子坡。太子坡,又名复真观,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清代曾三度重修,是武当山建筑群中规模较大的一座道教宫观。太子坡背依狮子峰,面对千丈幽壑,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一里四道门,十里桂花香”为太子坡的四大特色景观。 沿着林木茂密的林间道缓步往坡上走,跨进殿门后,有一道弯曲延伸的上坡路,两边砌有红色围墙。这就是太子坡有名的“九曲黄河墙”。围墙沿山势蜿蜓而上,是个很出片的地方,可惜有一边围墙搭了一排脚手架,破坏了美感。 走完九曲黄河墙,进入一个小庭院,院子里有一座小巧精致、古朴沧桑的石构矮塔,叫“福禄寿”塔。福、禄、寿是幸福人生的理想境界,祈福摸寿是武当山传统的香俗文化,是芸芸众生祝愿、期许美好幸福人生的愿望表达。到此,当然不能免俗,登上塔基祈福摸寿。 从这个小庭院拾级而上,有龙虎殿、大殿、太子读书殿等。各殿布置、供奉主神、房屋结构和外观基本上跟玉虚宫的大同小异,都是碧瓦红墙、石砌雕栏,青石铺地,同样是青苔上墙,斑驳古旧。甚至于接下来参观紫霄宫、南岩宫、琼台中观等,都有大体相同的感受。 太子读书殿是真武年幼时读书、诵经,修真悟道之福地。太子悟道成名,因此成为历代香客信士为子女拜师、开智、求名的灵地。相传宋代张士逊年幼时随母到此烧香许愿,数年后,果如其愿,荣登榜首,官至宰相。元、明、清以来,历代香客信士纷纷效仿,前来清心净手,焚烧开光龙凤香,虔心叩拜,以求金榜题名。习俗沿袭至今,在去太子读书殿台阶处,放了好些石碑,记录那些金榜题名、考试成功者。 在太子读书殿门口的一棵小树上,系满了红丝带,系带人该是也想金榜题名吧。在太子读书殿旁边的一条巷道两侧,排列着好多石碑,还看到两块分别是由来自意大利、奥地利的香客信士所捐立的。可见武当道教的影响力,作为天下仙山的武当山已声名远扬至国外了。 从太子坡出来,坐车往紫霄宫。紫霄宫又名“太玄紫霄宫”,明代宫观建筑,坐北朝南,坐落在武当山展旗峰下,宋宣和年间创建,元代重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扩建,是武当山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宫殿古建筑群之一。<br>  下了景区交通车,远远地就可看到一片红墙碧瓦的建筑座落在一个山峰下,依山叠砌,鳞次栉比。四周松柏挺秀,竹林茂密,幽静雅致,庄严肃穆。门口挺立着两棵高大的园柏,树龄已有二百多年。 水池边上有一处红墙碧瓦的建筑,大门紧闭,上书“紫霄福地”四字,原来这里属道教第六十五洞天福地。走上小桥,跨过水池,走进紫霄宫大门,沿台阶拾级而上,依次参观了龙虎殿、循碑亭、十方堂、紫霞殿及父母殿。 因为武当道观为皇家祈福之地,武当山拥有“大岳太和山”的尊称,地位特殊,所以紫霄殿的外观建造得很像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紫霄殿是武当山唯一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这座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在全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它充分利用了地形落差,建在三层高台之上,布局庄重,陈设考究,显得宏伟壮观,气势轩然。 殿前的平台十分宽阔,雕栏重绕,有好些人在此练太极拳、舞太极剑。紫霞殿的月台两则各种着一棵树,一高一矮。高的一棵繁枝上开着些红白色的小花,走近一看标识上写着“木瓜”两字,当然并非是我们日常所说可以长果食用的木瓜树。使我感到特别是的,道观不像寺庙一样,通常殿前两侧各种一棵菩提树。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不论是玉虚宫,还是紫霄宫,以及后来参观的南岩宫,都是建碑亭,而不像寺庙那样建钟楼和鼓楼。 紫霄宫主要供奉玉皇、真武、灵官等诸神。紫霄宫香火鼎盛,沿着台阶分别布置了三个香炉,方便香客信士焚香祈福。前来祈福的香客信士络绎不绝,不时有一拨拨的香客信士抬着神像,打着彩旗,敲着锣鼓在此祈福。 参观完紫霄宫后,继续坐车前往去参观南岩宫。<br>  南岩宫因面南而故称“南岩”,又名“紫霄岩”“独阳岩”,有“峭壁悬宫”之誉,相传为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地。唐宋时就有道士在此依岩修炼,元朝扩其规制,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赐额“大天乙真庆万寿宫”,元末南岩宫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大圣南岩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殿宇扩建到640间。 因沿山岩而建,南岩宫的建筑比较分散,参观路途稍远,要多走好多台阶。在南岩宫同样建有两座碑亭,碑上所述内容与紫霄宫的一致。看来永乐帝特喜欢树碑立传。可因建在悬崖旁,受地方所限,两座碑亭不可能像玉虚宫、紫霄宫那样对称而立,而是设在地势不同,相隔较远之处。南岩宫的主要宫殿有龙虎殿和玄帝殿。两殿中间,玄帝殿月台下的平台中设有一小井,叫甘露井,倒是显得特别。 参观完玄帝殿,从玄帝殿的后门走出,再沿悬崖路往前走上近百步,就看到了位于天乙真庆宫两仪殿前的龙首石,俗称“龙头香”,这是南岩宫最吸引人之处。 两仪殿建于悬崖之上,远看如悬空一般。龙首石又从中伸出,悬挑于绝壁外,前临万丈深渊。龙首石头上顶着个香炉,是以前香客信士趋之若鹜,争相上香之地。龙首石宽不过半米,人站在上面上完香后,得一步步退回来,稍有不慎,即坠入深渊。在此处上香实在危险,后来就禁止在此上香了。 在天乙真庆宫边上的悬崖峭壁上斜放着一把桃木剑,问这里的工作人员,究竟是何人何时将剑放在那里,回答说已无人知晓了。<br>  南岩宫面对天柱峰等众多山峰,据说龙首石就正对着天柱峰。可惜现在是阴天,峰顶云雾缭绕,看不到天柱峰上的金顶。不过,此处视野开阔,峰林奇绝,沟壑深深,树木茂密,山花烂漫,倒是一处美景,南岩也不愧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 南岩又称“乌鸦岭”。在武当山,乌鸦被奉为神鸟,听到乌鸦鸣叫或看见乌鸦飞翔,意味着好运相随。相传真武大帝来武当山修炼时,因树密林深,时常迷路,这时常有乌鸦在空中为其引路。真武大帝得道飞升后,就封乌鸦为神。明永乐年间,朝廷大修武当之时,敕建乌鸦庙,供奉乌鸦为尊神。从此,乌鸦在武当山成为吉祥的象征,被誉为“武当灵鸟”。香客信士前来武当朝拜时,都会带上玉米、米花等食物,在路边或悬崖,边向空中抛洒,边亲切呼唤“乌鸦接食,乌鸦接食!”瞬间便有乌鸦成群盘旋而至,食物不等落地便被抢吃一空,形成了武当山著名的“动八景”之一:乌鸦接食。 参观完南岩宫,已到中午,在南岩游客中心附近吃了午饭后,坐车往琼台中观。<br>  琼台中观又称“紫岳琼台”,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曾修茸扩建,传说是真武大帝得道受封之地。琼台中观同样是依山而建,有龙虎殿、祖师殿、三清殿等。 琼台中观保存了武当山最为完整的元代真武石像,还有一些其他元代的遗迹,像青石构造的元代石殿等。 琼台中观虽然曾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地方,但现在的游人主要是冲着位于天柱峰上的金顶去的。所以在琼台中观参观的游人并不多,显得很清静。大部分游客都是在琼台中观门前经过而不进,直奔索道站,登金顶去了。 琼台中观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东南,站在琼台俯瞰,对面悬崖峭壁上有摩崖石刻“第一山”,字体来自中国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书。远看三个字并不大,但据说三个字的实际高度近70米。 此时已是下午4点左右,上金顶的游客明显少了,我们已不用排队就坐上了缆车。正值四月,林木葱郁,山花盛开。一株株开着浅红色花的树木在万绿丛中特别惹眼。<br>  索道大约运行5分钟,即到了索道上站。垂直高度提升了近600米,所以武当山索道是比较陡的。先去武当山金顶贵宾楼办理入住手续,贵宾楼就在索道上站旁边,位置极佳,当然价格也较高。得知金顶下午5点半就要关门,稍事休息后,我们即去登金顶。上面有太和宫、紫金城等,金殿就位于最高处。 先走了一小段平缓的山间小道,途经一个小观景台,一会就走到了之字形台阶处,开始向上爬。几分钟后,来到了太和宫观景平台,旁边悬崖壁上有摩崖石刻“一柱擎天”等。确实如此,天柱峰像一根巨大的石柱挺立在此。它是武当山的最高峰,海拔1612米。观景平台边上有一个焚香炉,炉里香火袅绕,香客信士带上来的香烛只能在此焚烧掉,而不让带入太和宫里。在此停留观景一会,再往上走一小段台阶,从一个侧门进入了太和宫。 来不及在太和宫内细看,经过有一个道士验票的路口后,继续往山顶进发,经过了高大的南天门,沿着紫金城的围墙边往上爬,一会来到了灵官殿。灵官殿门口的墙壁上绘有道教内容的图画,旁边放着好多历代皇帝御制的圣旨石碑,足见武当道教在皇家中的地位。 站在灵官殿往下望,道观建筑高低错落,密集而建,高达数丈的厚实城墙蜿蜒起伏,似往外倾斜,墙体、瓦片上布满苔藓。 再往上走,紧接着就开始爬九连蹬了。九连蹬陡峭曲折,状若蟠龙蜿蜒,石栏扶手和铁链已被游客抓摸得异常圆润。爬了一阵,中途稍事休息,再一鼓作气爬到最高处,看到了金殿。 金殿铸造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为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殿内神像、供器、几案均为铜铸鎏金。金殿高5.54米,宽4.4米,进深3.15米,共三间,总重量达40余吨。整个金殿设计、工艺达到了明代铜铸艺术的最高境界,被建筑专家赞为国之瑰宝。 金殿坐落在花岗岩砌筑的台基上,四周环绕着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台阶两侧安置一对铜仙鹤。金殿檐角飞扬,仙人、蹲兽、兽头栩栩如生。据说,殿内真武大帝像前那朵如豆的灯火,已经持续燃烧了600多年。可惜是阴天,金殿略显暗旧。据说,以前打雷时金殿四周会出现盆大的火球来回滚动,耀眼夺目,金光万道,惊心动魄。“雷火炼殿”使得金殿总是金光闪闪。后来装了避雷针后,金殿表面就慢慢变得暗旧了。 此处已是武当山最高处。站在武当之巅俯视周边,只见殿宇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古朴沧桑,紫金城城墙如一道玉带围绕金殿,雄伟壮观。极目四周,武当山迷人风光尽收眼底,峰峦迭嶂,起伏连绵。众山朝拜,气势磅礴。远处的丹江口水库隐隐可见,似是一泓天上之水。山间云雾涌动,紫气弥漫,平添仙气。我们一边赏景,一边感受,感受到千百年来道教文化的历史沉淀仿佛已与这座山峰融为一体,也感受到香客信士及其他祈福者们的虔诚与坚定。最后在道士的催促下,我们才离开。 至此,武当山主要景点已游览完毕,当然还有很多道观、很多古迹不能一一游览到。游完不禁感慨,武当山竟有规模如此庞大的道教建筑群,道观建筑又是如此的精巧华丽,道教文化遗产又是如此丰富。作为皇家道观,地位不在五岳之下,“大岳太和山”名不虚传! 第四天一早起来,等着看日出。结果云层太厚,太阳才露出一小部分又快速钻进云层里了。但天气比昨天的要好,是晴天,蓝蓝的天空飘浮些白云。所以,我们又费了些体力,再次去到了太和宫。本想去看朝阳下的金殿,想到陡峭难爬的九连蹬,想到曾受过伤的左膝,还是放弃了。同行的年青人倒是一鼓作气爬上去了,终于看到金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光彩夺目。而我们年长的,去参观昨天来不及看的转运殿。 转运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里面有个供奉玄天上帝的小铜殿。小铜殿两侧及后面有一道独特的夹墙,与铜殿之间仅有半米宽,仅容一人侧身而过。据说转一圈,会带来好运。所以也就不免俗,去转了一圈,希望可以如愿吧。 从转运殿出来,还去参观了皇经堂。皇经堂内供奉三清、玉皇、真武、吕祖等,正中悬金匾一块,匾书“生天立地”四个大字,是清代道光皇帝御赐。檐枋、木制隔扇上浮雕着众多道教人物和珍禽异兽,形象逼真,图案精美,雕刻技艺精湛。我们去到时,正巧碰上道士们在诵经,还有好几个虔诚的香客信士在一同诵经。听着诵经声,心神安宁平静,又有些许缥缈,仿佛回到童年时上课认真朗读的情景。在这朗朗的诵经声中,缓步走出太和宫,回到贵宾楼吃过早餐后,坐缆车下山。 <p class="ql-block">  走出景区前,还去游览了磨针井。</p><p class="ql-block">  磨针井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咸丰三年(1852年)重建。因建筑选自制高点,太阳初升时,能接纳纯一的阳气,故又名“纯阳宫”,主要有大殿及姥姆亭。相传净乐国太子(真武)初入武当山学道修炼,意志不坚,欲出山还俗,被其师紫元君化作姥姆,用“铁杵磨针”之理对其点化后,返回山中潜心修炼,终得道成仙。</p> 我们去到时,大殿未开放,看到姥姆亭下有一口小水井,一块石头缝上放了根铁杵,立有姥姆、太子两人雕像,呈现铁杵磨针情景。 “铁杵磨针”的道理通俗易懂,寓意深远感人,堪比“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深奥而又富有玄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单明了。那么,就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作为武当问道的结题吧。<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24年4月19日</div><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