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瞧,这就是评弹馆,在真真的姑苏城。</p><p class="ql-block"> 看,这就是琵琶语评弹馆内,在姑苏的观前街。</p><p class="ql-block"> 听,这就是吴亮莹老师,在演唱。</p><p class="ql-block"> 此刻,坐在苏州观前街琵琶语评弹馆内,恍惚的犹如梦中一样,心中想像了多年、影视作品中无数次见到的情形,终于成为现实,自己也终于成了那个享受着最原汁原味的苏州评弹的听曲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尽管既不识谱,又五音不全,但这丝毫不影响自己一直以来对戏曲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在电视还不知是何方神圣的小时,最吸引我的便是奶奶讲的故事和日常边做活哼唱的一些歌曲。</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既无电视更没听说过手机这个词,就连书籍也是稀缺资源的年代里,小小的我特别盼天黑,因一到天黑,便有故事可听。特别是冬天,天黑的早,常是天一黑,便上床,被窝里一钻,只等着奶奶给讲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与既烫过发又穿过旗袍高跟鞋,又断文识字,还缠过一点点脚的</span>奶奶同住一屋同睡一床的我,于是在足够多的时间里,不仅听到了什么《西厢记》、《红楼梦》《福尔摩斯探案》、《聊斋志异》等足够多的故事,(我最初的知晓不是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而是我的祖母在一个个闲暇时间讲给我的),更是听到足够多好听的歌曲,<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如京剧“拷红”、“贵妃醉酒”、“空城计”,黄梅戏“女附马”、豫剧“花木兰”、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以及“天涯海角”“四季歌”。那时,虽听不太明白那些歌词,也不大懂什么歌意,但那依依呀呀的曲调却深入内心,倍觉好听。</span></p><p class="ql-block"> 等到再大一点时,家里有了第一台录音机,同样爱听曲的父亲购回了许许多多的磁带,于是这些戏曲的声音更是常常瓢荡在家中。记得还有一次,父亲借回单位的放映机,闻讯而来的左邻右舍挤满了屋子,京剧“铁弓缘”在小屋的白墙上连放了七遍,小小的我挤在邻居中间场场不落,连看七遍。而当电影越剧“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女附马”上演在剧院时,更是想尽办法购得四角一张的电影票,陶醉其中。而软软糯糯的评弹虽相对听得少一些,但丝毫没有降低我对它的兴趣,反而更为记怀在心。这么多年,每有闲暇,便在手机上听,一遍又一遍。总是幻想,有一天在江南,在评弹馆喝着茶,听着曲,让软软糯糯的昆曲回响在耳边,那该是一种怎样美妙的感觉啊!</p><p class="ql-block"> 幻想变现,梦想成真。没想到几十年的心愿在这个春天竟然出乎意料的成为了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馆内的一切,虽无印象中舞台的璀璨辉煌,但却别有一番韵味。传统不失现代,简约不失典雅。<span style="font-size:18px;">你看,怀抱乐器端坐于台上的表演者,那眼睛,那神情,仿佛就是一个意蕴万千的大世界。只见她朱唇轻启,秀口微吐,一会儿千肠百转的哀愁悉堆眼底,一会儿千柔百媚漫上双颊,一会儿欢快喜悦尽上眉梢……远去的岁月与故去的亲人在脑中穿梭,眼睛在字幕与表演者间逡巡,大脑在歌词中聚像,双手在录制中高举…….怕错过表演者的每一个神情动作与唱词,怕遗漏每一个愉悦我生命的音符……手、脑、眼在忙碌中享受,在享受中忙碌。直至台上一声“今日演出到此结束”时,才惊觉:怎么还没好好听就结束了呢?听怀孕的双耳边也刹那响起了一个声音:录什么录,为什么不安安静静地听呢? 有些美稍纵即逝,与其留不住,为什么在拥有时,尽情去享受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在散场的人流中,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再来尽享一次这样的视听盛宴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4.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