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开场白</p> <p class="ql-block">碧螺春新茶</p> <p class="ql-block">碧螺春新茶</p> <p class="ql-block"> 久有夙愿,码段关于“茶”的文字。又因年迈、精力不济,迟迟懒于动笔。</p> <p class="ql-block"> 昨夜,如厕之后,用白天的残茶嗽了嗽口,并小啜了两口,又想到了“茶”。于是,辗转反侧,再难入眠。</p> <p class="ql-block"> 我决定动笔。理由有三:其一,既是夙愿,必须完成,以免遗憾。老朽今年八十,虽疏于茶道和茶文化的研究,但喝了一辈子的茶,经验和体会还是不少,值得回忆、回味和总结。其二,最近,女儿送来了一斤碧螺春。这是女儿每年春天的例行关爱。其三,近年屡屡收到美友(<美篇>读者)微信,说喜欢我的“文字”,希望见到新作。为不负厚望,必须动笔。当然,此为“王婆卖瓜”。</p> <p class="ql-block"> 从第一至本自然段,啰啰嗦嗦约三百个字,相当于说书先生的“开场白”,卖个关子,畄个悬念,以勾起读者的阅读愿望。下面进入正文。</p> <p class="ql-block">二,少年初识茶滋味</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老朽儿时,家中并不常见“茶”。逢年过节,或关饷之日,父亲偶尔也会花一毛钱买上二两绿茶茶末。虽是“茶末”,口味并不低下。因为,只有上等茶叶,为追求“色香味形”中的“形、以求形状整齐,才用筛子筛茶。筛下的茶末,其味当然也属上等。</p> <p class="ql-block"> 每每晚饭后,父亲秉灯写作。为提神,用茶末泡上一碗绿茶。当年,我家泡茶的碗,并不是专用的盖碗,而就是吃饭的碗。因家贫,既无盖碗,又买不起茶杯。</p> <p class="ql-block"> 在得到允许后,也会学着泡上一碗绿茶末。小嘬一口,味苦涩而后微甘,然后口中自然而然地会有唾液不断地分泌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囗生津”。半小碗茶下肚,大脑立即兴奋起来,睡意全无。这是儿时,我对茶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 父母均是教师。他们常常“以茶会友”。记得好几次星期天,父亲约好友喝茶,带我到无锡城中公园“同庚厅”或惠山二泉茶馆。上世纪50年代,消费水平不高,到茶馆喝茶,只有两个品种:红茶或绿茶。而如今的茶室,除了红茶和绿茶,还有许多品种:如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而且,无论红茶、绿茶或乌龙茶,都有若干各自品牌:如绿茶的碧螺春、龙井、毛峰……如红茶的祁门红茶、正山小钟、金骏眉……如今的消费水平,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p> <p class="ql-block"> 随父亲去茶馆会友,对于儿时的我,喝茶为次,玩耍为主。相比之下,到惠山二泉更优于城中公园。因为,惠山二泉有“油酥”卖,这是可口的小吃,甜中带咸又香又酥,给我儿时的味蕾刻下了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三,下乡喝过大麦茶</p> <p class="ql-block"> 1963年,高考落榜,我“上山下乡”到苏北弶港农场。承蒙领导器重,派我到临海分场十二生产队任会统计。因十二队紧靠分场部,十二队和分场部合署办公,共用一个约60平方米的大办公室。在这个大办公室里,有喝茶习惯的只有两人:一是分场一把手教导员王月胜,另一是分场会计许志毅。每天一大早,分场小伙房(干部食堂)的范有余,就将四大瓶刚烧开的滚水送来,并恭恭敬敬地说,这水是专门烧水的锅子烧的,不是炒菜锅烧的,没有油腔味,适合泡茶。于是,王、许两位老干部,就各自用自己的搪瓷杯泡上一杯茶。王教导员上过朝鲜战场,是二等甲级伤残軍人,他的搪瓷杯上有“抗美援朝”的纪念字样。我记忆最深的是,王、许两位的茶杯从来不擦,以至茶杯内壁如塗上了一层厚厚的荸荠漆、呈深橙色,如同宜兴的紫砂茶壶一般。据说,紫砂茶壶有特殊功效,酷暑夏日盛茶水,隔夜不会馊。我想,这两位的茶杯,也许也有紫砂壶的这个功效?</p> <p class="ql-block"> 从1963至1979年,在农场的十六年,因条件比较艰苦,我和绝大多数的知青一样,并没有喝茶的习惯。那年月,饿了啃块玉米饼,渴了喝碗凉白开,习以为常。而炎夏酷暑之际,我和所有知青一样,也经常喝“茶”,并常常送“茶”到田头。这个“茶”,既不是红茶、也不是绿茶,而是“大麦茶”。“大麦茶”,就是将几斤大麦炒熟,再泡入一大锅开水,供全体知青饮用,既解渴又消暑。“大麦茶”,是农场生活的一道风景,更是知青生涯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四,回城进厂续茶缘</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全体知青回城,办法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因此,妻子回苏州,我回无锡。因此,我在无锡橡胶厂三角带车间任了三年管理员。坐进了办公室,有了喝茶的条件。为赚往返于苏锡的火车票钱,我开始为报纸写稿。妻子当时住在苏州玄妙观父母家中,离观前街呎尺之遥。我每每去苏州,常抱着女儿去观前土特产商场转转,间或花一元钱买上二两炒青。回锡后,将炒青与办公室人员分享。为此,同事鲁伟民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 1982年,为解决夫妻分居,我调到了苏州床单厂。在该厂百余人的漂染车间,我震撼了:几乎有一半的人,“人手一杯茶”!(也许该车间工种的特殊性,八小时之内无需连续操作、而“间歇时间”较多,人人可以时不时地呷上一口茶。)同时,我也体会到苏州人之所以普遍嗜茶的原因:自古以来,苏州就是读书人多、状元多、做官人多、发财后置买田产、豪宅、园林而闲居养老的多……所以,苏州人喝茶的风气也浓。当然,喝茶的基本功效是物质需要;而品茗,则从物质需要上升到精神享受的层面。从这时,我的喝茶习惯,开始了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我的岳父及大舅哥,都是肉店营业员。我岳父家有许多茶叶,虽然档次不高,但量很大,居然用饼干桶装了几大桶。据说,是朋友送的。我揣测,茶叶有“朋友送”,因岳父的工作“吃得开”;茶叶“用饼干桶”装,因油腻吃得多,需要以茶“消食”。在岳父家,我喝茶的习惯,又升了一级。</p> <p class="ql-block">五,遍尝名茶“茶缘旺”</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通过人才交流进了娄门街道办事处。街道办属于“衙门”,喝茶的氛围更浓。特别是我在无锡的兄弟在农林局工作,能够源源不断供给各种优质茶叶,于是,我的喝茶,升级为品茗。那时,街道办新购置了一辆“桑塔纳3000”,聘用一位退休司机老王开车。老王曾多年在国营大厂为若干头头脑脑开过车,也见过不少“世面”。对我的茶叶,作为“识货者”,老王多次赞叹:“好格”!</p> <p class="ql-block">“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十二年之前,也就是2012年,因突发心脏病,胞弟不幸离世。此后,胞弟源源不断的高档茶叶,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p> <p class="ql-block"> 嗣后,老朽外甥博士毕业,担任了上市公司的一把手。外甥有了条件,又给我寄来了水蜜桃和茶叶。为此,我曾写过打油诗,以抒发欣慰之情。</p> <p class="ql-block">收到外甥赠茶,即兴赋诗</p> <p class="ql-block">外甥赠的新茶</p> <p class="ql-block">外甥赠的新茶</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上市公司的法人代表、又兼海外子公司的一把手,外甥可谓忙不胜忙、日理万机。因此,近年赠茶叶之类,改由外甥的母亲、即我的胞妹代劳。胞妹很会来事,她“不懂茶”,索兴每年微信划给我一千元,说让我自己买茶叶。若干年来,这一千元很准时,犹如单位发福利。当然,“受之有愧、却之不恭”。这一千元,我照单全收。</p> <p class="ql-block"> 前面已说过,女儿送来一斤碧螺春。女儿有位小姐妹,父母是苏州西山的茶农。每年春天,女儿总要托小姐妹买上几斤碧螺春,自饮并送双方父母。这个碧螺春,不是刚上市的头茬或二茬的精品,而是快落市的尾品。其实,此茶虽不及刚上市的鲜嫩,但香气毫不逊色、而且经久耐泡,一杯茶,泡五开、六开,照样香气浓郁,沁人心脾。其实,茶农自家也喝这种茶。而此茶的价位,只有刚上市的碧螺春的几分之一。所以,喝此茶很实惠。女儿有了这层关系,所以每年送我一斤碧螺春,成了她的“例行关爱”。</p> <p class="ql-block">六,一杯清茶悟人生</p> <p class="ql-block"> 与饮酒相比,喝茶好处显而易见。我因痛风,早已戒酒。唯对喝茶品茗,乐此不疲。多年来,喝茶、品茗,已成为我的一大嗜好。</p> <p class="ql-block"> 通过多年的喝茶品茗,我也有所悟,扼要如下:其一,茶叶、瓷器、丝绸、京戏,乃我华夏之四大国粹。对于中华文明,茶叶、瓷器、丝绸是物质遗产,京戏是非物质遗产。其二,茶叶的功效,养身健体、延年益寿,妇孺皆知。喝茶品茗,是个值得坚持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其三,“品茗悟人生”。茶神陆羽说过:“啜苦咽甘,茶也”。又说过:“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通俗讲,就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苦中有甜,清香四溢。老朽今年八十,回首往事,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几多失落、几多懊恼、几多愤慨、几多不平!如今,品茗静坐,反躬自省,一切坦然,一切淡然,一切泰然。如今,品茗静坐,憣然醒悟,往事如烟,早成泡影。如今,品茗静坐,或听听音乐,或捧一本好友、知青作家肖波的<人生之歌>细细品味,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套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名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以上所言,应该是“品茗悟人生”的总结。老朽以此自勉,也送给读者诸君。(曹德群)(2024.4.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