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勇士乔治解救了被恶龙困住的公主,公主为感恩赠送了勇士一本书,从此书成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这一天也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及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并于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这个世界读书日到来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响应“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在空闲的时间里多读点能增进知识、升华思想、提升品位的书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有人或者会说,现在这个社会,除了学生、职业考或出国考的人之外,人们都在为生活奔忙挣钱,谁不心浮气躁,消费自己的情绪,静得下心来认真看书的,能有多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这话不假,我平时外出,路遇书店,必定进去看看,有一次经过某书城,书山书海中却不见一个逛书店的人,只有几个营业员小姑娘在收银台边说笑,类似的情况在类似的书店或大买场的售书处屡见不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到过一些富有的朋友家,见到满橱的精装新书排列得很整齐;电视里一些官员在办公室里工作,或三五嘉宾在做谈话节目,用满橱书柜作背景的也不在少数;我猜测这里边把书作为高雅装饰品、没有阅读过多少书却要显示很有文化样子的人也不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对读书人的贊美。此语出自苏轼所作七律《和董传留别》,东坡先生在凤翔府任职期间,董传曾与他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苦,衣衫朴素,却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气自华”意为气质风度自然流露出与众不同的光彩,苏轼以此预祝他皇榜得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古代称读书人为书生,宋范成大《次韵宋佛阁番乐》中有“洗净书生气味酸”一语,这是对有“书生气”读书人的贬词。语中所谓的“书生气”,一般指死读书的人,他们对实际问题缺乏了解,简单幼稚却又耿直呆板易动感情。读书读成了“书生气”,自然不值得赞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但不能因此而不读书,读成“书生气”的人,毕竟是少数,是读书人中的“另类”,苏联文字奠基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灵魂的阶梯”,读书可以汲取人类演变的精华、社会发展的营养,所以凡求上进的人,书是不可不读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明代巜增广贤文》之《劝学篇》中有个对联,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可见读书除了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外,是为了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宋代赵普更自夸“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都是说“学以致用”的道理,光读书不用书就成了“两脚书橱”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两脚书橱”是日本人鹤见祐辅写的一篇文章《徒然的笃学》中送给英国人亚克敦的称呼,这个亚克敦嗜书如命,他的书斋里整齐地排列着七万卷图书,据说每一部每一卷上都遗有他的手迹,这个生活了66岁的人,始终乐此不疲,可是他只看不用,除了这些手迹,什么都没有留给后世,鹤见祐辅说他只会吃书,不会用书,所以给了他“两脚书橱”的称号是最恰当不过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另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瘦弱老头唐•吉诃德,他是个迷恋骑士小说的绅士,每日从黄昏读到黎明,又从黎明读到黄昏,整个身心沉溺在小说的境界里了,读得整个人形销骨立,神情恍惚地决心做个游侠骑士,于是骑着驽马,身披破甲,带着仆人,遍游世界去做猎奇冒险、除强扶弱的事,把瘦弱的自己幻想成武力超群的勇士,与幻想成巨人的风车开战,把旅馆幻想成城堡,把壮硕的农妇幻想成娇贵的意中人,闹出了不少笑话,吃了不少苦头,并因此断送了生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光读不用成了“两脚书橱”,读得痴迷患了精神障碍,因此读书会用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看戏,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里有个艺术鉴赏的水平问题,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说到读巜红楼梦》:“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对一部作品见仁见智,是很正常的,只要不带偏见,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广东有道菜,菜名很奇特,叫“龙虎斗”,所谓龙其实是蛇,所谓虎其实是猫,广东人吹嘘它是“美食之最”,外地人听说了这两种畜类,未食先作呕,贬之为“蛮人之食”,溢美溢恶,大相径庭,都远离了这道菜本身的价值了,读书亦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喝茶是家常事,提升为“品茗”,品出了“茶道”;读书是平常事,提升为“品读”,品出了“高雅”;读《三国》也是寻常事,原厦大易教授百家讲台为“品《三国》”,品出了“名声”。一个“品”字,把普通的一件事,提高了不知多少个档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都是凡人俗胎,要提升自己的档次,还是“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语录);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语录);因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语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