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老城区里的小画舫斋

农场主

<p class="ql-block">  我穿过荔湾区老城区古老的小巷,四处打探终于找到了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画舫斋,这座隐藏于广州市龙津路逢源大街21号的小画舫斋使我眼前一亮,青砖绿瓦、小桥流水、庭院楼阁、幽静娇美。正门位于三连直街,水磨青砖石脚墙壁,大门正中有石刻“小画舫斋”魏体字,乃广东大书法家苏若瑚手笔。小画舫斋原为西关新加坡华侨富商黄氏家族的别墅。黄景棠于清末改建,落成于光绪壬寅年(1902)。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园林建筑。昔日为一船型建筑,两层木结构,一面临水主楼为"船厅",故名小画舫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6年,黄氏后人黄子静、黄明伯等将此园林建筑献给政府,让群众旅游观赏。</p> <p class="ql-block"> 富起来的岭南商贾们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一带兴建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也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良风格,鼎盛时期的西关大屋多达800多间,由于历史变迁,现只剩下几十间,其小画舫斋就是西关大屋的代表之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画舫斋之享有盛名,除因为其特色外,是因为它拥有西关大屋的建筑神韵和人文内涵。而被誉为最具岭南民间建筑风格和西关民俗风情的西关大屋,有人说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广州留下的建筑财富。</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随着广州城市改革发展的飞速前进,昔日热闹的十三行、精致的西关大屋已淹没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中。如今,再说起闲适自在的岭南之境,人们还是会想到咫尺山林,风雨润泽,鸟语花香,绿韵红妆……若能将一切可以被想象到的古韵雅致、恣意清逸都装进现代人的日子里,那必是一番无限美好的人生境界</p> <p class="ql-block">  岭南屋檐下 ,燕子飞舞穿梭, 屋檐下点点雨滴婆娑。 木雕花纹细腻精美, 岭南建筑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细如丝, 岭南建筑宛如画里。 水墨山水间翩跹, 一片带给人玉兰般的清韵。</p> <p class="ql-block">  岭南楼阁金碧辉煌的光彩, 楼阁耸立在天涯。 弯弯的琉璃瓦, 尽显岭南风韵娇娆。</p> <p class="ql-block"> 正如“西关大屋”的由来一样,岭南建筑的风格深受气候、地质、区位等自然条件影响,同时还与历史传统、人文底蕴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体现在建筑技术、结构构造、建筑材料等建筑特征上,还变现在外貌风格、细部特点、装饰特色等艺术特征上。 </p><p class="ql-block">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居民普遍喜欢轻颖、活泼的生活方式,推崇在户外进行社交或家庭聚会。为了避免厚重实体建筑使环境繁重压郁,岭南建筑普遍采用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敞廊、敞窗、敞门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结合,采用敞厅、敞梯、支柱层等室内建筑结构,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轻巧、活泼、自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青砖绿瓦,尽显她的沉稳大气</p> <p class="ql-block">  黄诏平逝后由其七弟黄子静入住,黄子静酷爱中国书画艺术及收藏,常邀诗人、墨客、画家到小画舫斋畅叙,有冯湘碧、黄咏雩、李曲斋、朱庸斋、黄棨等。</p> <p class="ql-block"> 小画舫斋作为广东岭南诗社研修院趣至书院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龚伯洪是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州市地方志研究所副所长、原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岭南诗社副社长兼《岭南诗歌》主编</p> <p class="ql-block">祝广东岭南诗社研修院趣至书院创作基地越办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