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舒心读书会第223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有差距的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 芳菲四月,群鸟嘤咛,杨柳依依,风送春花,温润的气息里暗香浮动,染香了心情,隽永了春光,满庭香。一股清新的读书之风也扑面而来,走在道上,就会与美好相遇。很高兴我们的第223个“舒心读书日"与第29个“世界读书日"邂逅。</p><p class="ql-block">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为“希望散聚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号召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传播知识,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书卷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智慧和源泉。书籍就像通往另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为我们开启美妙的缤纷世界,有妙趣横生的灵魂与你碰撞,给予你的灵魂以无限的自由,给予你无限的深情和眷爱。书籍也是胆识和力量的象征,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面对人生的勇气,走出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去发现外面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帮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让你虚心通达、不偏执、不放弃对生命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学会思考和权衡。读书会让你韵中有慧、文笔生香,让你的灵魂变得充盈,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愿你书香常伴,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开始今天的有书共读《道德经说什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第49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b></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圣人没有成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良的百姓我善待他们,不善良的百姓我也善待他们,这样使人向善;讲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们,不讲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们,这样使人诚信。圣人领导天下,收敛自己的私欲,使天下百姓的心灵都变得淳朴。百姓都只关注耳听眼见的事,圣人将百姓像孩童一样对待。</p> <p class="ql-block"> 圣:又“聖",左边一个“耳",右边一个“口”,指听得进别人意见,说话温暖有力的人。</p><p class="ql-block"> 圣人:好的统治者,领导者,有好的修为的人。</p><p class="ql-block"> 常心:固定思维,自我执着。</p><p class="ql-block"> 无常心:就是不自是,不自见,不自矜,不自伐的人。无私、无我,就是说统治者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能考虑自己的常心。</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讲了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待善恶和诚信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b>“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b></p><p class="ql-block"> 因为常心的局限性,导致人会习惯于从自己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而真正有修为的人,不执着于自我,不固执己见,而是能以符合大道的规律、原则,随时随地换位思考,洞察人心,将心比心。倾听民众的呼声,关注民众利益,吸取民众智慧,不把自己意志强加给人民,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也就是说圣人应该超越个人的主观意愿和私心,顺应民意,以民众的需求和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政策。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因为人民,百姓关注的是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见的事,也就是民生问题。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 守江山 守的是人民的心,就是以百姓心为心。</p> <p class="ql-block"><b>“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b></p><p class="ql-block"> 善良或不善的人,聪明或愚笨的人,我都平等包容,一视同仁,一样对待、教化他们,让他们共同进步。这样就起到了带头作用,从而使人人向善,国家也就得到了人心向善的风气,这样我也就得到善了。</p> <p class="ql-block"><b>“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b></p><p class="ql-block"> 有道之人不会因为他人和环境就轻易改变自己的本色。善和信是人的重要品质,是博大的胸怀和智慧,品质不会因人而异。所以,老子说:讲诚信或不讲诚信的人,我都对他讲诚信,这就是以不言之教来感化、教化周围的人,播洒一颗诚信的火种,让天下人都觉得诚信的可贵,去向诚信的方向发展,形成信仰诚信的磁场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p> <p class="ql-block"><b>“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b></p><p class="ql-block"> 有道者调和阴阳,化解是非。圣人要领导管理天下,先要收敛自己的欲望,净化自己的内心,领导好自己的情绪欲念,清静为天下正,这样上行下效,各安其位,各循其理,让大家不总是为什么东西去争,没有了那么多的纷乱的思维、胡乱的想法,以及技巧、套路、心眼,而只关心自己当下现实的生活,使天下百姓的心思归于深厚、淳朴、厚实,这样就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当然,这只是老子、也是我们希望的一种理想的社会。</p> <p class="ql-block"><b>“百姓皆注其目,圣人皆孩之"</b></p><p class="ql-block"> 圣人在上,领导天下,百姓关注领导者的言行举止,领导者收敛自己的欲望,减少奢靡奢华,清净无为,不多事、不滋事、不妄为,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了人民,民风就变得淳朴,使百姓如孩童般纯净、朴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50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欲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b></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可以长寿但妄为把自己置于死地的人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因为他们过分的追求奉养自己以求生。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兕虎,在战场上不会被兵器所伤。兕的角无处可用,虎的爪也没了用处,兵器的刃也用不上。为什么?因为他不把自己置于死地。</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看起来是讲养生之道,实际上表达更为深刻的道理一一道家的生死观,这是一个更高层次所修养的内容,是一种智慧。老子的这个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春秋末年社会混乱、战火不断,人的生命随时有覆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了对生死的看法,战争的胜负是无法预料的,所以不应以你杀我夺的战争来保自己;奢侈和纵欲,对生命也没有任何益处,所以不应以这种方式养护生命。老子希望人们达到少私寡欲,淳朴自然的境界,所以提出了清静无为、恪守大道的原则。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道,不合乎自然规律就会害人害己,这是造成寿命变短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应该极力去避免的。生命很珍贵,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可以理解,所以应珍爱生命,清醒的认识到养护生命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过度贪生,过度享受纵欲,也不能过度怕死,过度滋补进药。生死是自然规律,如同潮起潮落起伏跌宕,谁都无法逃避,不可避免。我们应正确看待生死,珍惜生命,遵循道的原则,让生命能量自然的释放,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b>“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b></p><p class="ql-block"> 人从出生到死亡,有十分之三的人是长寿的,十分之三的人因自身体质原因是短命的,还有十分之三的人本来可以长寿,但由于他们太迫切的想要延长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不亏,活的不亏,就过度的滋养,这种过度的供给也会损伤身体,造成短命。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物极必反,这种过度追求感官的刺激享受,妄为,胡折腾就把自己置于死地了,所以我们要顺应自然,清心寡欲,自然而然,这才是养身之道。</p> <p class="ql-block"><b>“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b></p> <p class="ql-block"> 懂得养生的人,懂得正确对待自己生命的人,不入危险之境,不置自己于危险之地,不把自己置于鱼死网破之地,敬而远之,对危险保持适当的距离。那些凶猛的野兽,你不碰它,避免遇见它,它的杀伤力再强也没办法针对你,就没办法发挥它尖角的作用。贪欲心和执着心是人痛苦烦恼的根源,所以从养生的角度讲,不单是生活中的清心寡欲,清静质朴,还要远离诱惑,不触犯底线、红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也是保全自己。</p> <p class="ql-block">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天不私覆,地不私载,日月不私照,依着自己的本心本性自然的去做人做事,愉悦自己。致虚极,守静笃,愿大家都能勇敢去追自己心中那一只风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