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镇长城连记8:怀来防线之边城

忘江湖

长城列阵绕燕太 兵堡星屯镇怀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怀来区域的长城条数之多、兵堡分布之密,在边塞地区罕见。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是行走昌镇长城时的发现。为解开这些长城、兵堡之谜,就要分析怀来盆地的战略地位、长城防御体系,以及怀来城的历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怀来是燕山、太行山余脉所形成的盆地,内有永定河、桑干河、洋河、妫水河,东西长80多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它西至西八里、东至永宁,南北横亘连绵山脉,自成天然屏障。怀来的地理位置,可控制西北进入东南的多条山间孔道。<div> 怀来盆地视野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农牧发达,特别是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被誉为:西屏宣镇,东蔽居庸,北挡枪竿岭、滴水崖,南护白羊、镇边城(图一)。</div> 图一:怀来城楼及北部群山(网络) 而作为盆地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怀来城,雄踞在永定河北岸的卧牛山。其城东、北跨山,周4千米,城高10多米。城门三处,瓮城拱卫,城垣上城楼三座,角楼三座,铺舍28座,敌楼26座,垛口985个。城内街衢井然,四条大街,二十余条小巷。其中南大街建有雄伟壮观的县衙建筑群。遗憾的是,其大部已经潜入官厅水库,只余卧牛山上城墙遗迹(图二、三)。 图二:卧牛山上遗存的怀来城墙 图三:沧桑的怀来城东城墙遗迹 怀来舜归冀州,燕属上谷,唐代建清夷军城(怀来古城)。明重筑城垣并设怀来卫,延至清朝,整个怀来盆地形成了以怀来城、沙城堡、鸡鸣驿堡、新保安城、土木堡、矾山堡、榆林堡为核心的防御带,并星罗棋布驻扎着火烧营、垛口营等几十座兵营,它们之间还有连绵的烽墩、墩拨、驿站。整个盆地是一座巨大联动的军事堡垒。<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这座巨大的军事堡垒南北山地,遗存着几条长城防线。这是历朝历代或割据政权在不同时期,以怀来盆地作为战略纵深和屯守,依靠南北山脉以及河套,所修筑的长城。这些长城边线又分别设置了自己的关城、兵堡,并与怀来营城铸就了一体化的防线。<div> 目前来看,遗存的长城或边线至少有五条。<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一条是秦汉长城,在大河堡、镇川口、张北、沽源一线,由土石砖木混筑,简称外边(图四)。它沿着怀来北部山区修筑,明朝时覆盖重修,并命名宣府镇长城。这条长城将怀来盆地作为后方支援力量。</div> 图四:宣府镇的三角长城(外长城) 第二条是北朝或更早的燕长城,在大古城、小山口、东湾村、岔道城、小张家口一线,由夯土版筑,可简称土边(图五)。它设在外长城之内,沿着怀来河套与南山边缘修筑。明朝在某一个时期,也曾经利用了这道长城。 图五:大山口东侧的土夯长城 第三条是明洪武或之前的长城,在广坨山、陈家堡、岔道城一线,由毛石垒砌,简称石边(图六)。它修建在土边之南,与怀来盆地相望的南山山脉上,其东也经过岔道城。 图六:花家窑段的石筑老边 第四条是明永乐、嘉靖及之后修筑的长城,在挂枝菴、唐儿菴、大营盘、石峡峪、八达岭一线,砖石木混筑,修筑等级高,称内长城或昌镇长城,简称砖边(图七)。它修建在石边之南,选择怀来盆地南部山区中最险要的山脉修筑,有的地段与明早期长城重合。这条长城向东通过八达岭口,并设有八达岭关城。 图七:等级极高的明后期长城 第五条是由古隘口组成的防线,它们设置在怀来南部山区之南(昌平之北)的各个出沟口,有白羊口(城)、兴隆口、响潭口(古夷城)、南口、虎峪口(城)、德胜口、燕子口等等,这一条由关口组成的防御线,设有堡城、短墙及烽墩,主要是为了封堵昌平北部山区的各个入口,通常称里口或内口,也可简称口边(图八)。<div> 明朝为了加强对皇家陵寝的防卫,重修了这些古隘口,著名的南口就在这条线上,把守关沟的南出沟口。</div> 图八:著名的里口长峪城 怀来周边这些长城、营城之多,主要源于明朝发生的几次历史事件,如“迁都修陵”、“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庚戌之变”等等。大明王朝为了延续自家的风水,在外长城之内,先是利用怀来的土边,设置了一道长城。后来觉得土边不险要,在临近盆地的山脉上修筑了石边,再后来又南移,选择最险要的山脉修筑了砖边。<div><div> 这样一番折腾,使怀来成为了内外长城之间的军事重镇,既承担着防御外长城的任务,又行使着拱卫内长城的责任。可以说外长城、怀来营城、内长城共同组成了怀来防线。</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