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仓美术馆入口处,左下角的五个字,需放大才能看清“太仓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大厅左侧墙,高挂四个画展的巨幅海报。一楼展厅展出“點畫”,也即策展人把画家画作及点评,放在一起的意思。有新意。而且是北京画家画作,在太仓美术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展,因时间关系没能去观看。留个“影”像,知道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进“點畫”展厅。北京画院画家画作展暨评价。</p> <p class="ql-block">“前言”说得很明白,是北京画院精心策划的全国巡展,画作与品评“一对一”,看画也看评,对一幅画的诞生以及一个画家的特色加深印象。这是展览的创新之举!</p> <p class="ql-block">王珂的作品。布展人在这里把画作“露一个面”,转到后面才见有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郑雅风的花鸟画。由姜永帅点评。</p> <p class="ql-block">画家说,评家评,置于一块展板。可以对照着看。郑雅风突出介绍了“生发”在其创作中的作用。他说的“一生二,二生三”……是作画之过程,暗藏的机理,也是万物生长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王珂的布面油画《布老虎》(作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看130cm*60cm的画面,主体居中是京剧武生形象(应该是打虎英雄武松吧)。视线移至左下方,方可见一只小小的布老虎。画作在打虎英雄与玩偶之间建立“联系”,取名“布老虎”,是不是有谐趣呢?</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碧皓逐云》也是王珂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这里的点评似乎有些“泛泛而论”,没针对两幅画作来评价。而画家王珂是重点说到了他的创作本意——借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美学符号和审美元素,对典型京剧形象重组和描绘,将画意“延展到画外”。他所说的,把我作为观者在观画瞬间感觉也“延展”了,这也是收获。(无意中,也把我的“满意与不满意”给说了。)</p> <p class="ql-block">丝路竹韵(陈福彬画于2016年)</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摄制得不够清晰(不知何故,中间文字模糊,下面较清楚)放大了依稀可见,是董昕昕评点,指出了画家试图寻找蔬果类画作突破之道,把蔬果类小品画材组合起来了,“小画变大画”。下面,陈福彬自己陈述的是一幅《葵像》,可惜当时看得匆忙,没有拍到,留下一“憾”。</p> <p class="ql-block">这“一对一”的“點畫”,是巫鸿评彭薇。</p> <p class="ql-block">著名美术批评专家巫鸿,评彭薇的十米长卷《闺范》,认为是女画家同历史上女性形象的“跨时代对话”。用画家自己更直接的话来说,其意是“远远超过同情的思考”,因为在她看来,历史上女性形象的类型化,那种“坚忍和献身”不再具有令人发指的楷模意义。</p> <p class="ql-block">郭宝君是北京画院院长。程大利是北京画院画家。</p> <p class="ql-block">细看郭宝君的《前行》。画家专注于几个着红衣的僧人背影。远处的雪山,成为“圣山”背景,也是这一列前行者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郭宝君画是个系列组画,这里展出的是第五幅。</p> <p class="ql-block">对画意主旨,画家自己的陈述比较哲理和知性,是一种精神和信仰“从原点始又在原点生”;升腾,再生,最后归于寂静与永恒。</p> <p class="ql-block">把陶渊明入画,有各种手法。画家这里是以古籍《陶渊明集》作为“以书代人”的主体,居于画幅中间部位。</p> <p class="ql-block">还有《心香》和《文房》都是画家怀一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顾村言的点评,与《陶渊明集》有关联的,只有“笔砚典籍”一语。画家怀一希望观者的,是能看到画背后的人,那是“画之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