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24年4月2日凌晨醒来,照例起床刷手机,发现烔炀河大文瓜子厂厂长李大文先生头天晚上联系过我。沟通后得知,窑李村要建村标,希望我帮忙撰写村标上的《窑李村简介》。我感到很荣幸,当即应允,并与他约定了择日到村采访事宜。</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i>大文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受作协烔炀分会采访</i></font><i></i></h3> <h1>以前不认识大文。去年3月,太和堂李氏续谱复祠理事会会长李建平先生聘请我做续谱复祠顾问,一系列活动中都与理事会副秘书长的大文多有交集,彼此逐渐熟悉起来。后来又随烔炀河作协分会采风大文瓜子厂,知道了大文高中毕业即去芜湖傻子瓜子厂学艺多年,此后走南闯北做炒货师傅,也在社办企业做经营厂长多年,改革开放后自主创业做矿业,最终在炒货业上稳步发展,并形成一定气候。大文受烔炀中学朱必忠老师影响,初中开始自学书法,几十年坚持不辍,书法创作已颇有些造诣,是烔炀河镇小有名气的文艺范民营企业家。</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b06fbb">窑李村从前的村标</font></i></h3> <h1>4日上午,我与大文一起到了窑李村李光生先生家。光生是村党小组长,也是太和堂李氏续谱复祠理事会理事,并牵头负责窑李村的续谱复祠事务。去年到润方文化公司考察宗谱编修业务时,建平会长特地请光生参加,我们也因此认识,当时还暗自诧异他一个黑不溜秋的老农民居然能够把电脑手机玩得那么溜。后来知道他年轻时长期在外做通信工程,还精通设计与财务,人到中年就早早归隐村隅含饴弄孙和热心公益,也就释然了。</h1><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b06fbb">光生以及光生的工作室</font></i></h3> <h1>在光生家的客厅坐下不久,村里主事者陆续到来,有自然村村长(应该是村民组长吧,我也不太清楚)李定杰、周仁财,有长者李定海,有原固山小学老校长李光福,加上大文、光生和我,也是济济一堂了。光生还特别说明,万利老长辈以及其他几位头面人物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到场。</h1><p class="ql-block"><br></p> <h1>我最初的打算是进村入户点对点采访,既然村里做了周详的安排,那就当作是一次集体座谈采访吧。我请大家就《窑李村简介》应该写什么怎么写畅所欲言,大家便侃侃而谈,还时有热烈讨论,兴到浓处时,大家还提起要搞村史村志,要求我来主编。我曾经计划过《史话烔炀河》的创作,因故未能付诸实施,甚感遗憾。如果现在从窑李村史开始,成熟一个村写一个村,慢慢延展开来,最后荟萃成一个集子,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法子。我自然很乐意,而且要拉上唐平等老师。</h1> <h1>看看大家谈得差不多时,我梳理了几个重点,请大家一条一条地过。首先是村庄历史。我根据李氏宗谱记载,推导出建村距今550多年的断代概念,得到了大家一致同意。其次是村名来历。根据李氏宗谱信息,结合大家意见,我将村名来历归纳为“祖先初以瑶字名村,其后村中有窑业出现,瑶李村名逐渐演变为窑李村”,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第三是村庄名人。大家提了几个人,我建议按历史时期遴选,坚持公认、有据,避免引起争议,大家也完全接受。第四是文字风格。有人提出不用文言文,不然老百姓看不懂。我赞同这个意见,同时提出文字以陈述为主,不抒情,坚持客观真实原则,等等,大家也都一一认可。还有一些基本情况,商定由光生收集整理,书面提供给我。</h1> <h1>这个简短的座谈采访会,明确了简介的框架原则,时间短,效率高,大家都很高兴,要留我用餐,可是我周六回烔主要是为了与耄耋父母共进午餐,所以婉言谢绝,驱车离开光生的家。</h1> <h1>出村口时,看到他们确定的村标位置太靠近村庄,觉得远不如放在向田路与进村道路交口醒目气派。立即停车给大文打电话,大文把大家都叫来了现场,说了我的建议,大家都有同感,决定去与行政村协商。后来听说因行政村不确定会不会受到国土部门遥感监测的干预而最终作罢,我感到非常遗憾。</h1> <h1>7日下午,光生将他收集整理的基本信息资料提供给我。8日中午,我将初稿发给大文和光生征求各方修改意见。光生原本准备到15日征求意见截止时一并向我反馈,但是我急性子,13日周六回烔看父母返程时就去了光生家,要了他已经收到的部分反馈意见,回家着手修改。</h1> <h1>这些反馈意见中,有一份非常认真,非常仔细,也很中肯,我基本上全盘接受(见下图)。我从前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咬文嚼字是常态,自从20年前重返基层工作后,就几乎不再咬文嚼字了,现在看到这份咬文嚼字的反馈意见,甚是亲切。据说这位咬文嚼字者是窑李村姑娘,正在武汉读研,衷心祝愿她学业隆隆、前程似锦。</h1> <h1>还有一份修改意见,据说来自行政村两委主要领导(见下图)。他们的修改意见政治性强,富有方向感,符合时代潮流,应该也是为简介内容增色加分的。虽然我退休后的写作基本回避了正确的官话套话,也基本不喊口号,但《窑李村简介》是命题作文,必须遵从命题者的意愿,以达成各方共识。</h1> <h1>简介中比较引人注目的点,还有村庄名人。窑李村人杰地灵,名人很多,写谁不写谁必须慎重考量。近代以前的名人遴选,主要依据1925年续修的太和堂李氏宗谱以及村民推荐;当代名人的确定,一是村民公认,二是有据可查。比如有村民推荐的一位,据说荣获过两次全国七次全省劳模称号,大家相信其真实性,但在公开的查询系统里找不到具体资料,为了避免失误,最后只能放弃。因为这个简介上了村标就要面向所有公众,必须尽量争取不出差错,不求文辞华丽,力求客观真实。</h1> <h1>《窑李村简介》定稿后,我想起落款的问题,打电话请光生将撰稿人改为执笔人,因为这个稿子实际上已经是集体创作,我充其量只是个执笔人。可是光生说村标已经刻好只待26日剪彩,改不了啦!没办法,也只能随他去了,希望没有人以为我有贪天功为己有之嫌。由此我想到要写这篇稿子,记录一下事件全过程,以正视听,也以存史证。找大文、光生打听村标建设来由时,意外发现兹事体大由来已久。</h1> <h1>早在2020年初,政府乡村振兴规划中有窑李村的项目,网上公示的招标名称是“巢湖市烔炀镇固山村窑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中标金额是131万。工程完工后的2021年初,村里人商议,借助工程东风,发动村民捐资,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其中包括建设一座牌坊式村标。但由于种种原因,村标建设没能进行下去,已经募集的几万元捐款张榜公示后,便交由村委会管理。</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2月18日,在原四队村民们的积极要求和努力下,行政村同意将上次捐款中用于建造村标的2万元交还窑李村,由窑李村自行重启村标工程。考虑原</span>来牌坊式村标造价太大,改为投资较少的立石式。于是在村委会拨回的上次捐款余额基础上,村里又进行了一次募捐,最终促成了这项公益工程的顺利完成。</h1> <h1>窑李村是烔炀河北乡最大的自然村之一,村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民心团结,不怕事,想做事,能成事,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窑李村也是一个开明开放谦逊包容的村庄,尽管村庄人才济济,但他们依然乐于聘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著名书法家胡长林先生题写村名,也敢于把村情简介交给我这样的无名小卒来撰稿。通过这次《窑李村简介》的创作,我增进了对窑李村的了解,敬畏之心油然而生。</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窑李村口的水塘为什么叫弯塘?应该有故事吧</i><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4年4月26日,农历甲辰龙年三月十八日,上午八点五十九分,窑李村村标落成庆典隆重举行。村里男女老少早早搬着板凳来到现场,等候庆典开始,有老人坐着轮椅来的,还有在村卫生室输液的病人把吊瓶举着出门来看庆典。窑李村辈分最高的长老李万利,烔炀河太和堂李氏续谱复祠理事会会长李建平,副会长李定元,顾问凌志、唐平,以及窑李村一众主事者与头面人物端坐主席台,致辞,剪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秧歌队扭起来烔炀河大秧歌,无人机在村标上空盘旋拍摄,姑娘小伙还有媳妇们纷纷架起手机忙着现场直播。专程从镇上赶回村的瓦匠李定文说,村标是村里的门面,村标落成庆典如同家里做房子上梁,我宁愿不挣那一天几百块的工钱,也要回来参加庆典!</span></p> <h1><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甲辰三月十八,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于合肥北城滨河苑卧书斋)</i></h1><p class="ql-block"><br></p> <h1>附:窑李村简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窑李村简介</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4月26日)</h5> 巢湖市烔炀镇固山村委会窑李自然村,位于镇北五公里处,北倚大横山,南望巢湖,烔河、鸡裕河环其左右,雄踞岗脊,两翼长冲,九龙攒珠,风景优美,为一方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 据太和堂李氏宗谱记载,始迁祖李冲公,元末明初自赣移皖,明洪武初年由合肥徙居巢县烔炀河八家桥。四世祖荣公(冲公长曾孙),明弘治年间从八家桥分居瑶李村,迄今已越550余年。祖先初以瑶字名村,有寄望新居之地如美玉般珍贵美好之意。其后漫长农耕岁月,村中曾有生产建材及日用品的窑业显为一时,至今仍有不少与窑相关的历史遗存,瑶李村名也因此演变为窑李村。由瑶至窑,彰显了窑李村人质朴与务实的品格精神。 窑李村是镇北规模最大的永久保留村落之一,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1000余亩,山地约600亩;现有村民266户800多人(其中95%以上为李姓,余为何、戴、周等姓)。村经济结构长期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粮为纲。改革开放后,砂石、铁矿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木工瓦工等手艺人增多,挂面制作、炒货等传统手工业恢复发展,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村民收入持续提高,村庄面貌不断改善。 窑李村人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历朝历代人才辈出,突出代表人物如:倡领第三次续修李氏宗谱的大分房长李恒刚(1816-1900)、战守台湾剿抚蕃社的淮军将士李翰臣(1854-1894)、设馆桑梓桃李天下的乡绅塾师李荫蕃(1853-1923),连任第九、第十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李定山(1935-1993),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定凯,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子扬,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李二保等。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众多农家子女考入高等学府学习深造。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努力学习、求实创新,各行各业都有窑李村人建功立业的奋斗身影。 窑李村民风淳朴,宗亲情笃,村民多具家国情怀,热心集体公益,遇事团结互助,想做事能成事。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窑李村人在固山村两委带领下,积极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促进村庄经济发展,不断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有烔炀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固山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在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窑李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p class="ql-block">(<i>村标建设发起人暨信息资料提供者:李定杰、周仁财、李光生、李大文、李光林、李二保、李光文。村名题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著名书法家胡长林;村史简介撰稿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烔炀河地域文化爱好者凌志)</i></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b06fbb">作者近照</font></i></h3>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天高云淡天,本名凌志,生于1957年,老家烔炀河,现居合肥市。安徽省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烔炀河地域文化爱好者,已出版文集《老家烔炀河》《狱警絮语》《老凌游记》,另有《烔炀河人家》文集待梓。</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