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州、零陵,是一个地方两个名字。这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甚至更多名字的地方比比皆是,但是像永州或者说零陵把两个古地名一直保存、沿用至今的地方却是极少,甚至可能是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永州(零陵)境内因潇水、湘江汇流,自古又称潇湘。这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素有“锦绣潇湘”的美誉。九疑山、阳明山、舜皇山等名山大川饮誉天下。这里又是历史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大凡到过此地的人,都会生发“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感叹,故也有“诗文潇湘”之雅称。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道德文化的奠基者舜帝长眠于九疑山中,得以“天下万山朝九疑”。三国东吴大将黄盖、唐代狂草大师怀素、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李启汉、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江华等,都诞生在永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写下了《永州八记》等千古名篇。司马迁、蔡邕、李白、元结、刘禹锡、寇准、陆游、黄庭坚、秦观、范成大、杨万里、文天祥、徐霞客等大批文人志士在此驻足,并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同时,永州还是稻作农业之源、女书文化之根、瑶族聚居之地。所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印证了永州文化底蕴之深沉与厚重。走进永州,无不令人流连忘返,无不令人惊奇感叹,永州的确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多年前,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在永州考察时曾说过,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本书。这是对永州文化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永州、零陵,一地两名,是湖南四大古郡之一。郡,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地方行政区域有关,原指古代的地方乡镇区域。这是依据《新华字典》的解释。《康熙字典》注解:郡,群也。人所群聚也。又据朱骏声《说文》云: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是县大而郡小也。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统其县。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秦以后郡大县小。自隋唐以后,废置不一。宋、元设府于州,明制属州于府,而郡之名遂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谪守巴陵郡”中的“郡”字均为以上解释。</p> <p class="ql-block"> 零陵和永州两个名字,最早出现的是零陵。作为古地名,零陵是我国夏朝以前出现的34个古地名之一,作为古代行政区域,零陵郡(县)最早应是汉置,治所在广西兴安界首镇一带。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治所在今天永州市零陵区。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置泉陵侯国,治所在今天永州市零陵区(县郡同地)。零陵郡辖泉陵等4侯国,所辖属地在今湖南境内者相当于邵阳以南之资水上游、衡阳道县之间之湘江潇水流域,广西境内包括灌阳、全州、资源等地。三国后辖境渐小,隋开皇时废,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永州为零陵郡。关于这一点,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三国演义》足可佐证。此后直到隋开皇九年(589年)一直设零陵郡,郡治在零陵县。随后废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府治零陵县(治今永州市零陵区),这时候为永州之名出现之始,也为永州、零陵一地两名之始。从隋朝出现永州之名算起,零陵、永州两个名字并存了一千多年,这样的状况在我国历史 上是极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 零陵古郡布局合理,脉络分明,城舍俨然,以潇水为护城河。零陵城内,山川奇秀,地灵人杰,古朴苍茫的城墙及城门别有洞天。在老零陵人李茵的笔下,却是一番难得的历史存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永州是座古老的山城。也不知是哪个朝代修了一座坚固的城墙。它的街道都是用本地那种青石板砖铺的。那城墙也是特别坚固的,它用的是永州出产的那种夹泥烧出的大块灰色火砖。永州又出“管子”(石灰)。我看它比万里长城还结实。砌的技术和材料都是头等的,那是因为山城本身的出产才有这个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永州有七座城门,南门到北门是三里三分;东门到西门也有三里多。潇湘门、小西门、太平门都相隔两三里路远,这些城门都是用大石头坨子起了城门洞、城楼子。城门洞有两层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李茵《永州旧事》</span></p><p class="ql-block"> 零陵古郡里许多古色古香的街道建筑,那些三进式的木质结构的古老街房,贮满了人间世事的沧桑,前面是铺面,中间是堂厅,后面有一个小天井,再就是后厢房,再后就是厨房与庭院,整个房子都是那种长长的,人站在堂屋里有一些幽湿阴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而潇水河是一条贯穿永州(零陵)翠绿得让人心动的河,是湘江的浩大支流,它流经香零山、过小西门、绕过城内的大西门、奔流直泻。在大西门与柳子街之间架起了一座浮桥,浮桥自古以来两边有两条千余斤铁链条来回拉扯着这桥,大西门的对岸连着柳子街,在铺就鹅卵石与青石板街的五百步处中有一座柳子庙,庙的对面有一条从西山流过来的小河叫愚溪,溪水缓慢流经柳子后街经愚溪桥注入潇水。</p> <p class="ql-block"> 潇水之晶莹秀澈,养活了零陵一代代的人民。愚溪之水,沿柳子后街淙淙而下,至愚溪桥与潇水相接。桥型设置巧妙,侧视则桥身倒影融为一圆圈,浑然天成。逢中秋于桥上观月,则水中双月朗照,秋波无限。江上渔舟往来,在山水清静里,凝成一幅秋色似锦的画面。画前,不知何时引来了一位行吟诗人柳宗元,在零陵这一道城门里,锁着柳子散落的梦。柳子的山水诗文在此巴掌大的一方地盘里、均有证据可考。环零陵古郡而行,若不计较行程,依次可见柳子《永州八记》之所在。此八景由于年代久远,又未有人工雕琢之痕迹,皆与周围水色山光融为一体,大有“太华夜碧,人闻清钟”的高古遗韵。</p> <p class="ql-block"> 永州(零陵)山水自柳宗元之后便名声大震。唐宋以来,咏诵零陵、永州的诗文层出不穷。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宋·欧阳修的《咏零陵》:</p><p class="ql-block"> 画图曾识零陵郡,</p><p class="ql-block"> 今日方知画不如,</p><p class="ql-block"> 城廓洽临潇水上,</p><p class="ql-block"> 山川犹是柳侯余。</p><p class="ql-block"> 驿亭幽绝堪垂钓,</p><p class="ql-block"> 岩石虚明可读书。</p><p class="ql-block"> 欲买愚溪三亩地,</p><p class="ql-block"> 手拈茅栋竟移居。</p> <p class="ql-block"> 还有宋·陆游的《偶读旧稿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字埃尘我自知,</p><p class="ql-block"> 向来诸老误相期。</p><p class="ql-block"> 挥毫当得江山助,</p><p class="ql-block"> 不到潇湘岂有诗!</p><p class="ql-block"> 永州(零陵)的人物是历史,永州(零陵)的山水更是历史。《永州八记》有精巧之美,石棚、潇湘却有壮阔之美。</p> <p class="ql-block"> 永远的零陵,永远的永州,永远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