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字/王山而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花开盛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的12月22日,根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精神,全国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投入到这一洪流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8月16日的上午,未成年的我和部分同学在北京站登上北去的专属列车,奔赴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所在的连队是55团(后改为五十团)二营十一连,它的前身是查哈阳农场丰收分场新立二队。</span></p> 北去的列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列车奔驰了两个昼夜,途经沈阳、齐齐哈尔到达了拉哈站。我们又分别坐上了接站的军用卡车,行程多半天来到了我的连队,在这里我度过了五年屯垦戍边兵团战士的生活。</span></p> 接站的军用卡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当时的珍宝岛战役,黑龙江所有的农场改为兵团编制,隶属沈阳军区。农场一共分为六个师。按一建二设三钢四铁五边六防的顺序为通讯首部,我在五师即边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我们早来的有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地的知青,我们这批北京知青经过了十五天的学习整顿,被分入连队的各个排,我和一名同学被分到生产三排。生产三排是下大田的排,下大田路途远,午饭由食堂送到地头。饭后我们便三三两两倒卧在麦秸小憇。到了秋冬季,我们便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唱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span></p>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复一日,转眼到了1972年。根据上级的指示,我们连队耕种的麦田要改为稻田。全连召开了麦改稻动员大会,从战备的角度上深刻提高了认识,而后,轰轰烈烈的麦改稻大会战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季伊始,全连队除了后勤食堂、马号的人员外,都参加了整修农田挖沟筑堤引水等劳动。我那时已调到蔬菜排,我排除了农工排长,全排整个一队娘子军。别小看娘子军。干活儿一点不输男知青,麻袋装上土扛起就走。开拖拉机推土的机务班男同志纷纷翘起大拇指赞扬。</span></p> 稻田雏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过了半个多月,垅长1500米的麦田整齐划方变成了水田。在这次大会战中,女同胞们有了难言之隐,难的不是苦与累,也不是风餐日晒雨淋。这一点在生产排呆过的我深有体会,吃喝拉撒人皆天之。那时在生产排女同胞小解很方便,一年四季地里有麦秸谷堆。现在身处水田一望无际无遮挡,如果在堤坝上方便也会成为众矢之地。万般无奈,只要一个女生使眼色,全排女生一起跟着走,等走过几块水田,女同胞围成一圈,再供一人方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插秧机械尚未到达,头年的水稻种植全部人工化。黑龙江属于寒温带,春季还很冷,战友们挽起裤腿进入冰凉刺骨的水田,真是一种意志的考验。等到劳作完成,出水再被冷风一吹,彻骨生寒,两天下来,双腿纵横交错,咧开的小口冒着血絲,疼得彻底难眠。</span></p> 知青纪念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兵团战士的生活历练造就了我。有了这段艰苦岁月的磨练,使我今后的人生旅程不再惧怕任何艰难。当年的知青如今已经进入暮年,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那样渺小,那样平淡无奇,但知青丰碑却在他们的心中永存。时代造就了知青,知青亦不负时代。</span></p> 谢谢老师美友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