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之青城山·前山(上)

海春居士

青城山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风景区,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背靠岷江,俯瞰成都平原,群峰缭绕,状若城郭。 青城山方圆200平方公里,有36座山峰,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历史悠久,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圣地,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 青城山新山门。进入新山门,也就进入了景区。 青城山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两大部分,“前山看道观,后山赏山水”,各具特色。 “赤城阁”位于前山的必经之路,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 史书称“青城山有崖含赤壁”,故曾名“赤城山”,赤城阁也因此而得名。 “前山山门”是青城山的标志,也是游览青城山前山的起点。两旁楹联"收八百景于目前 登卅六峰于顶上",一语道出了青城山的特色。 山门极富道家建筑的特色,竹木结构,自然古朴。 山门上塑有神话传说中的各种人物和花鸟虫兽,体现出道家对神仙的崇敬和对自然的喜好。 山门背面横额《青城天下幽》,墙壁上嵌有一幅青城山水画,两侧楹联为“樵客出来山带雨 渔舟过去水生风”。 “建福宫”坐落于山门左侧的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时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 建福宫所在地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的修道处。相传在宁封子升仙之后,于青城山修道时,黄帝曾向他求教"龙蹻飞行"之道,宁封子便传授了黄帝一卷《龙蹻经》。黄帝受之,封宁封子为“五岳丈人”。 建福宫现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建。<br> 宫内院落清新幽雅,殿宇金碧辉煌,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 建福宫现有大殿三重。第一重殿供奉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及财神,内侧供奉慈航真人。 第二重殿祀五岳丈人宁封真君及广成先生杜光庭,亦称杜天师。 第三重殿为后殿,即建福宫主殿。 殿廊中悬挂着韾钟。 后殿内塑有三尊彩像:中间是太上老君,道教尊为教主;左面是东华帝君,即华阳真人王玄甫,为全真道北五祖的第一祖;右面是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王重阳。 大殿檐柱旁悬有一副长联,多达394字,被誉为“青城一绝”。 相传唐上元二年(761年)秋,客居成都草堂的杜甫游览青城山,刚进山门便遇大雨,杜甫就在山道边古楠下避雨。后人便在此建亭以示纪念。亭联“山路原无雨 空翠湿人衣”出自王维的《山中》。<br><br> “翠光亭”位于雨亭对面,亭上有联“收百八景于目前数山水林峦万叠芙蓉环薄雪 登卅六峰之顶上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启凌云”。<br> “天然阁”是青城山的道长们用枯树作柱子,树皮当盖顶,树根做凳子,树枝和古藤作为装饰建造的。三层凉亭代表了天、人、地,是道教“天人地”三才思想的象征。亭柱上有副对联:“烟霞怀旧侣,山月盼游人”。 亭内地面上是一幅八卦图。 “步虚廊”是一个层层递进式廊亭,廊前有一副“小驻片刻生妙想 清歌一曲动高寒”的楹联。 “怡乐窝”亭上有楹联“小憩自然凉何幸今生来福地  登临莫畏苦会当绝顶看朝阳”。这里是前山一个重要的三岔路口,往左通向“天然图画”;往右可以乘船过月城湖 ,坐缆车至上清宫 。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 “天然图画”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方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近处白鹭戏水,云雀翻飞,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得其名。 坐虎针龙牌楼。 “全真观”位于青龙岭龙居岗半山腰,该地原有龙居庵,后改为道家茶厂。1996年傅圆天大师精心规划,恢复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殿,更名“全真观”。 全真观的大殿正对着丈人峰山口,观内建有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楼。慈航殿供奉道教的慈航真人。 <div>“七真殿”供奉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即邱处机、谭处端、马丹阳、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他们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都受封为真人。</div> 七真殿的上面为五祖殿,殿中供奉王玄甫(铁拐李)、王重阳、刘海蟾、吕纯阳(吕洞宾)和钟离权(汉钟离)。 “五洞天”门是进入天师洞的必经之路。五洞天由天师洞、黄帝祠和古常道观组成,是青城山最大的道教宫观,也是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 "古常道观"是青城山的主要道观,东汉末年,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曾在这里修炼布道,故又称“天师洞”。 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div>天师洞山门建在高高的陡坡上,左侧青龙殿,右侧白虎殿。山门正中悬《古常道观》金匾,两侧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对联:“胜地冠两川放眼氓峨千派绕 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山门之上还有邓锡侯所题对联:“福地凝崆峒传相石宣栖仙侣 江源归节度欲挽银河洗甲兵”。<br></div> 观内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三清大殿”。上层为无极殿,殿外悬挂着《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辉》等匾额。殿中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黄帝祠”始建于隋朝,祠前《古黄帝祠》匾额是于佑任先生所题,祠内供奉华夏始祖轩猿黄帝金身像。<br> 黄帝祠左侧为天师殿,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屋顶重檐飞脊,凌空欲飞。殿前匾额《龙跻仙踪》是清人黄云鸽所书。 “古六时泉”位于黄帝祠右侧。 天师殿随山势而建,阶梯式递进。洞窟内最上层高悬《司神》匾额,殿前抱柱联为“宝剑敕出横扫俗尘之灾劫瘟疫天道光辉 符令未起收斩世间之凶神恶煞九州临泽”。殿内供奉着隋代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三皇殿”门前柱联为“指点中原万里江山归眼底 登临绝顶频年风雨揽心头”。殿内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 慈航殿内供奉着慈航道人(佛教称观音菩萨)。 救苦殿前楹联为“放九色祥光遍照诸狱赦宥罪  度一切血厄脱离苦海免坠轮回”。殿内供奉太乙寻声救苦天尊。天尊怜念众生受苦,于元始天尊前发清净心,誓愿渡尽天下众生。天尊还化为十殿冥王,救渡地狱苦魂。<br> “降魔石”又名三岛石、试剑石,位于天师洞左侧。巨石鼎足危立,一分为三,上合下分,欲裂未裂,欲崩未崩,十分奇险。民间传说,当年张天师来此降魔,忽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巨石从天飞来,天师知是妖魔所为,奋力挥剑一劈,巨石破裂坠地,形成两条深邃的岩缝。清代光绪九年,61代天师张仁晸来此朝祖时,恭书“降魔”二字,以示崇仰。 “掷笔槽”是个60多米深的幽谷,位于天师洞右侧。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裂槽从岩顶到山足,俯瞰深谷,景色奇险。 掷笔槽上方筑有“龙桥栈道”,古代以木飞架其间,后依岩凿成半壁通道,旁置石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