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读书日断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23日,联合国确定的世界读书日。这是为纪念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而将其诞辰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足以让英国人年年自豪、代代自傲。但凭心而论,莎翁的世界影响力,决不及古希腊“三杰”,更不及孔子。这或许就是个人能力加国家影响力的综合结果。文化需要普及,文化软实力需要推广。</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时时刻刻的习惯。毛主席非常推崇明代学者胡居仁的自勉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主席一生读书,在他去世前一个小时,还让工作人员给他读书。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地毯上踩出的“书径”。 欧阳修有“马上、枕上、厕上”读书习惯,表明他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读书。他作为有宋一代文坛领袖决非浪得虚名。据说,他和唐代的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近视眼。读书坚持一时容易,终生不懈不易,故天下读书人如过江之鲫,成名立万的却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并不在乎有没有这个节日。没这个节日的古人也读书,不知道这个节日的今人也读书。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却是非常需要这个节日。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目不暇接的年代,要想静下心来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读书的环境很重要。读书已经从一种众人的高贵行为逐渐嬗变成小众的奢侈享受。所以,有些人把书作为价值不菲的装饰品,有些人把读书充当门面扮文雅。</p><p class="ql-block"> 读书,首先要明了读什么?人类最大的遗产就是书。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挑拣几本心怡的书犹如淘沙沥金。不同年龄段需要不同的书籍润身。这需要他人的指点和推荐。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也喜欢给别人荐书。我看过他在青年时代以来开列的书单,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但是惭愧的狠,只看过他书单上一小半,且囫囵吞枣居多。一些他在青年时代就读过的书,我至今连书名都陌生!</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明了怎么读?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先博后专,还是先专后博,乃至博专兼修,视个人智力、兴趣、毅力定,关键是博闻强识,打牢基础。读书要博,就要涉猎大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读书要专,就要就某一方面识识深究细研、穷追猛打。事实证明,在博的基础上注重专重,没有不成大家大师的。读书的过程就是增长一个人见让的长度、深度、广度。基狭墙高是不可能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自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集中读书是底线要求,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时代。更重要的是终身读书。黄庭坚讲:“三天不读《汉书》,便觉面目可憎”。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读书,那就是面目狰狞了。花时间读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掌握读书的方法。一巧不得,终身无益。要潜心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法。若此,必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若读书不得法,必读书不精,成为“黑灶”。</p><p class="ql-block"> 第三,读书为了谁?我非常推崇周总理讲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宋代大儒张横渠认为读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确为读书不二真谛,然过于宏大,非人人皆可。读书若读不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局,恐怕走不出小我,必定会戚戚于得失,汲汲于贵贱。读书还在于经世致用,使更多人因读书受益,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进步,助力国家强盛。读书也是陶冶情操。周总理还讲“从无字句处读书,与有肝胆人共事”。“三人行,必有吾师”。处处留心皆学问。不必拘泥于一种陈见,而是先读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亲爱的朋友,今天你读书了吗?</p>